資本市場年終盤點:42家強製退市公司創曆史紀錄
編者按:
2022年收官,退市新規實施也即將滿兩(liang) 周年。兩(liang) 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退市製度建設不斷完善。退市規則體(ti) 係日趨科學、完備,從(cong) 頒布退市新規到出台“營收扣除指南”等配套規則,為(wei) 退市改革穩穩地夯實了製度基礎。值此年終收官之際,證券時報推出年終盤點係列,著眼於(yu) 資本市場的變化趨勢,堅定資本市場參與(yu) 者信心。
兩(liang) 年來,“應退盡退”明確預期下,空殼公司加速出清,“炒小”、“炒差”的風氣得到有效遏製,優(you) 勝劣汰的市場機製逐漸形成,市場生態發生深刻變化。2022年,滬深兩(liang) 市共計42家公司因觸及退市指標被強製退市,數量創曆史之最。
分析認為(wei) ,注冊(ce) 製的推進將加速尾部公司邊緣化的趨勢,從(cong) 而減小退市新規運作的阻力。而退市製度的高效運作,將強化市場的優(you) 勝劣汰,反過來為(wei) 注冊(ce) 製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最終形成資本市場的正反饋。
空殼公司加速出清
退市新規猶如一柄利器,精準刻畫出喪(sang) 失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有效阻擊了空殼公司企圖規避退市的惡意行為(wei) ,讓績差“釘子戶”最終作別A股。2022年,無論是退市公司數量,還是強製退市公司數量,均創出曆史紀錄。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43家A股公司從(cong) A股退市,除ST平能被吸收合並外,剩餘(yu) 42家公司均因觸及退市指標,被實施強製退市。其中,滬深兩(liang) 市分別有18家、24家。
細究上述公司退市原因,九成以上是因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ST新億(yi) 因連續多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hui) 出具行政處罰書(shu) ,屬於(yu) 重大違法退市;*ST艾格連續20個(ge) 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jia) 均低於(yu) 1元,屬於(yu) 交易類強製退市;剩餘(yu) 40家公司均因觸及財務類強製退市指標被終止上市。
今年強製退市的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強製退市的17家,退市新規實施兩(liang) 年來,退市家數占過去30多年全部已退市公司總量的40%。退市新規明確“空殼退市”的目標導向,代替了長期以來的“虧(kui) 損退市”邏輯,著重考核持續經營能力,對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ti) 經濟、抑製市場炒作具有重大作用。
記者注意到,2022年,僅(jin) “營業(ye) 收入低於(yu) 1億(yi) 元+扣非前後淨利潤為(wei) 負”這項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就有*ST中房、*ST昌魚、*ST廈華、*ST綠庭等多家公司觸及而被強製退市。為(wei) 了規避退市風險,不少公司退市前夕突擊交易,做大營收,而“營收扣除指南”等配套措施的出台,劃清了執行的界限,將臨(lin) 近做大的營收“拒之門外”,讓保殼行為(wei) 無處遁形。
此外,還有不少公司因被中介機構出具非標意見,退出了市場舞台,包括*ST新光、*ST科迪、*ST丹邦、*ST聖萊、*ST數知、*ST眾(zhong) 應等。
審計意見類型分為(wei) 標準無保留意見、帶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五種,其中後四種均屬於(yu) 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即“非標意見”。但根據退市規則,“非標意見”中的“帶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並不觸及退市,“保留意見”為(wei) 退市指標的分水嶺。
在監管看來,中介機構作為(wei) 資本市場的“看門人”,應更加堅決(jue) 地扛起應該承擔的責任。A股市場上購買(mai) 審計意見的現象長期為(wei) 人詬病,近年來,監管部門狠抓中介機構執業(ye) 質量,壓嚴(yan) 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力圖引導中介機構發揮應有作用,促進資本市場生態向好發展。中介機構勇於(yu) 擔起“看門人”的職責,助力了退市新規的執行效果,也是常態化退市機製逐步形成的體(ti) 現。
常態化退市機製逐步健全
2020年,史上最嚴(yan) 退市新規出爐,滬深交易所由此開啟了新一輪退市製度改革。
在充分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階段、上市公司特點、投資者結構、市場承受能力等多個(ge) 方麵因素的情況下,滬深交易所在原有製度基礎上吸收、調整、優(you) 化,製定形成了“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四類強製退市指標,並將其融入退市新規。
其中,就財務類退市指標的調整幅度較大。具體(ti) 來看,引入“扣非淨利潤+營業(ye) 收入”組合類財務指標,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為(wei) 負,且營業(ye) 收入低於(yu) 1億(yi) 元”。同時,為(wei) 打擊不當“保殼”、規避退市行為(wei) ,退市新規進一步明確營業(ye) 收入應當扣除與(yu) 主營業(ye) 務無關(guan) 的業(ye) 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ye) 實質的收入。
此後,滬深交易所發布指南,通過“定義(yi) +列舉(ju) ”的方式說明營業(ye) 收入扣除事項的特征和具體(ti) 內(nei) 容,如明確當年及上年新增貿易業(ye) 務及不具備資質的類金融業(ye) 務收入等應當予以扣除。引入營收扣除指標,主要目的是刻畫喪(sang) 失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改善以往單一淨利潤退市指標存在盈餘(yu) 管理空間的弊端。
新一輪退市改革中,滬深交易所不斷暢通退出渠道,在退市新規中進一步優(you) 化退市流程。具體(ti) 地,一是取消暫停上市環節,對於(yu) 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一旦符合退市條件,便直接進入終止上市程序,大大縮減程序環節。二是針對不同的退市類型,分別進行退市流程設計,如交易類強製退市及主動退市不設退市整理期等。三是加強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保護,如要求公司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期間,定期向市場提示退市風險;規則明確退市流程中各個(ge) 環節所用時限,以穩定投資者預期。
開源證券認為(wei) ,資本市場退市製度的存在,是為(wei) 了實現質次公司的出清,避免占用市場資源的同時保護投資者利益。退市新規在退市標準的科學性和退市流程的高效性等方麵有了顯著的提升。
開源證券表示,退市新規的順利運轉需要理性市場的驅動,一個(ge) “治本”的對策便是進一步深化注冊(ce) 製改革,促使市場憑借理性“用腳投票”,通過“殼資源”貶值最終實現質次公司的加速出清。而退市製度的高效運作,將強化優(you) 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反過來為(wei) 注冊(ce) 製的持續推進提供保障。如此,注冊(ce) 製和退市製度改革便形成了一個(ge) 正反饋。
退市渠道將多元化
隨著退市製度不斷完善,2022年財務類退市風險集中釋放,多位市場人士認為(wei) ,2023年退市公司數量將繼續快速增長,但退市渠道將呈現多元化趨勢。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今年11月以來,已有*ST計通、*ST金洲、*ST澤達、*ST紫晶、*ST凱樂(le) 等公司發布公司股票可能被強製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ST計通12月29日收到上海證監局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根據查明的事實,公司2017年虛增營業(ye) 利潤896.39萬(wan) 元,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12月31日的淨利潤為(wei) 594.91萬(wan) 元,2015年、2016年淨利潤為(wei) 負,2017年追溯調整後的淨利潤為(wei) 負,2018年淨利潤為(wei) 負,導致公司2015-2018年連續四年淨利潤為(wei) 負,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
*ST金洲11月14日收到證監會(hui) 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根據查明涉嫌違法的事實,如果公司2019年末、2020年末淨資產(chan) 經追溯調整後為(wei) 負,進而可能導致2020年末、2021年末連續兩(liang) 年淨資產(chan) 為(wei) 負,公司股票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製退市情形。
*ST澤達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11月18日收到證監會(hui) 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公司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強製退市情形。
*ST紫晶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11月18日收到證監會(hui) 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公司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製退市。
*ST凱樂(le) 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12月2日收到證監會(hui) 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hu) ,公司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強製退市情形。
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製,是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舉(ju) 措。作為(wei) 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有助於(yu)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服務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退市新規發布兩(liang) 年以來,退市公司的家數創下新高,一批長期滯留於(yu) A股市場的“空殼公司”得以出清,常態化退市理念已成為(wei) 共識,常態化退市機製正加速落地形成。
監管層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作出了全麵擘畫,新時代新征程,也對資本市場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隻有持續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製,加快推動常態化退市機製逐漸顯效,才能進一步優(you) 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ti) 經濟,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做出新的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