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密集點題促消費 今年消費有望明顯好轉
本報記者 孟 珂
見習(xi) 記者 韓 昱
近段時間,地方兩(liang) 會(hui) 密集召開。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消費列為(wei) 2023年重點工作。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zhuan) 家表示,在海外主要經濟體(ti) 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情況下,2023年我國經濟穩健增長將更多依靠內(nei) 需驅動,其中消費將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隨著各地密集部署促消費相關(guan) 舉(ju) 措,2023年我國消費有望出現明顯好轉。
多地拚經濟
重點“瞄準”促消費
2022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yang) 老服務等消費。
近期多地將恢複和擴大消費列為(wei) 2023年工作重點,並作出了具體(ti) 的工作安排。
例如,安徽蕪湖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做好八個(ge) 方麵工作,其中提及要“促進消費持續回暖。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多措並舉(ju) 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並提出要“通過推動供給創新培育消費新增長點,促進聚集性、接觸性消費加快恢複。做活線上消費平台,建設新型消費網絡節點,網絡零售額實現700億(yi) 元,增長14%”。
山東(dong) 濟南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消費恢複擴大。積極對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著力提高省會(hui) 消費能級和吸引力”“保持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穩定增長”,並提出要“新引進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艦店50家以上,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cong) 宏觀經濟視角來看,當前隨著海外主要經濟體(ti) 經濟衰退風險加劇,我國出口亦有所承壓,此時需要政策端快速釋放內(nei) 需空間,以強化經濟增長動力,消費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消費作為(wei) 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關(guan) 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事關(guan) 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dong) 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各地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將有助於(yu) 更好統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nei) 需,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與(yu) 此同時,擴大消費還能幫助增加居民收入,提振市場信心,引導經濟進入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切實發揮出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提高居民收入
恢複消費需求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2022年我國消費市場總體(ti) 表現較為(wei) 疲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份,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yi) 元,同比下降5.9%;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399190億(yi) 元,同比下降0.1%。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此前製約消費恢複的因素主要是線下消費場景受限、居民消費能力減弱以及居民消費意願低迷。不過隨著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you) 化,消費場景不斷修複,線下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將會(hui) 逐漸恢複。同時,在穩增長政策支持下,經濟將實現溫和複蘇,帶動就業(ye) 擴大和居民收入增加,從(cong) 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
劉向東(dong) 表示,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就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穩定和優(you) 化多樣化的消費場景。比如,可以加快高速公路(含服務區)、國省幹線、農(nong) 村公路,特別是旅遊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支持居民社區、小區等停車場安裝充電樁,發揮充電基礎設施的網絡效應,吸引更多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出台新一輪汽車、家電下鄉(xiang) 和“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引導居民加快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的更新換代。
事實上,不少地方政府已在相關(guan) 方麵部署了具體(ti) 措施。比如,1月3日,河南省發布《大力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穩定向好政策措施》,提出鼓勵各地出台促進汽車消費的惠民政策,將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對在省內(nei) 新購汽車按購車價(jia) 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最高不超過10000元/台,省、市級財政各補貼一半;鼓勵各地對智能電子產(chan) 品和家用電器產(chan) 品消費進行補貼或開展以舊換新促銷活動,將省財政對各地實際財政補貼支出按不超過30%給予獎補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
在付一夫看來,恢複消費需求,要從(cong) 提高居民收入著手,從(cong) 而達到提振信心的作用。需要繼續切實推動就業(ye) 市場穩定,以確保居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可以繼續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緩解市場主體(ti) 的經營壓力,繼而穩定就業(ye) 崗位。
“還可以考慮針對特定行業(ye) 發放消費券,有利於(yu) 在降低消費者消費成本、增加消費意願的同時,帶動行業(ye) 回暖。”付一夫進一步表示。(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