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破瓶頸強管護 提檔升級,鄉村基礎設施更完備
提檔升級,鄉(xiang) 村基礎設施更完備(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①)
本報記者 王 浩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6日 第 18 版)
農(nong) 村現代化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內(nei) 在要求和必要條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要瞄準“農(nong) 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提高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從(cong) 本期開始,我們(men) 推出“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係列報道,展現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給廣大農(nong) 民帶來的獲得感,反映農(nong) 民群眾(zhong) 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訴求,展示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的具體(ti) 舉(ju) 措。
——編 者
補短板,解決(jue) 農(nong) 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出水快,勁兒(er) 大,二樓用水也沒問題,洗澡、做飯方便多了。”說起用水變化,河北省磁縣磁州鎮東(dong) 侯召村村民陶利打開話匣子,“最讓咱滿意的是,水變幹淨了,喝起來透著甜。”
曾經,安全飲水是村裏的一道難題。“家家戶戶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堿子多。水要先澄一會(hui) 兒(er) 才能喝,水壺用久了就結一層厚厚的水垢。”陶利坦言,“水量也不行,管道年久失修,受不了大水壓,水龍頭隻能流出‘一條線’。”
“雖說南水北調幹渠離我們(men) 不遠,可過去因管網缺失、管道老化等原因,大夥(huo) 兒(er) 喝不上優(you) 質水。”村支書(shu) 王小彬說,“如今補上了供水設施短板,南水直接入戶,村民告別了祖祖輩輩喝的苦鹹水。”
大水網連上了小農(nong) 戶。從(cong) 2020年至2022年,磁縣累計投資2.3億(yi) 元,開展農(nong) 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換項目,累計鋪設主管網35公裏、村內(nei) 供水管網2000多公裏,建設加壓泵站2座,“南水”暢流,全縣22.6萬(wan) 人受益。“江水置換地下水,水質明顯提升,群眾(zhong) 安全飲水有保障。”磁縣水利局黨(dang) 組成員、農(nong) 水股股長朱海介紹,“水垢少了,老鄉(xiang) 家裏的熱水器、燃氣壁掛爐都更耐用了!”
近些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補鏈補網,打通“最後一公裏”。目前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困擾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曆史性地得到解決(jue) 。不光是水,有條件的建製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通寬帶。
補上鄉(xiang) 村基礎設施短板,要聚焦廣大農(nong) 民的急難愁盼,精準發力,讓農(nong) 民實實在在受益。
在河南省封丘縣魯崗鎮劉留橫村,一條條硬化路向遠方延伸。“以前,路麵坑坑窪窪,下雨天全是水坑,咱就盼著有平坦的出村路。”村民劉大誌回憶。
平整路麵、建設綠化帶、鋪設汙水管網,如今的出村路煥然一新。“路修好了,出門一腳平。”劉大誌感慨。
瞄準村民出門需求,鄉(xiang) 村交通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出村路連上主幹道,泥巴路變成柏油路,家門口就能坐公交,趕集市、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尹崗鎮王李寨村村支書(shu) 陳東(dong) 方說,“近期,村裏主要道路兩(liang) 側(ce) 裝上路燈,村民晚上出門也好走了。”
修建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目前封丘縣公路通車裏程達1700多公裏,建製村通客車率達100%,安裝路燈8000多盞。“下一步,將著力優(you) 化農(nong) 村交通基礎網,繼續在硬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不斷推動公路、客車、物流協同發展,建設‘四好農(nong) 村路’,增強群眾(zhong) 出行幸福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高國勇介紹。
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加快補短板,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條件持續改善,鄉(xiang) 村麵貌發生巨大變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接下來,要順應農(nong) 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nong) 村,實現往村覆蓋、往戶延伸。
破瓶頸,助力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山尖像錐子,山脊像刀子。三峽岸畔,群山延綿,臍橙漫山遍野。
“我家果園有80多畝(mu) ,最陡的坡有七八十度,運橙子下山,著實讓人犯難。”湖北省秭歸縣泄灘鄉(xiang) 坊家山村果農(nong) 周青山說,“過去靠人背,一趟背120多斤,來回要花一個(ge) 半小時。”
果園軌道運輸讓橙子坐上“鐵軌”,解決(jue) 運輸難題。“我投入20多萬(wan) 元,政府補貼30%,在果園鋪設地軌。如今,一個(ge) 貨箱能裝500斤,來回運一趟隻要12分鍾。”周青山說,“不僅(jin) 運輸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降下來了。”
2017年至2022年,秭歸縣整合涉農(nong) 資金,累計安裝1000多條、18萬(wan) 多米長的運輸地軌,解決(jue) 了山地果園運輸難題,為(wei) 臍橙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新動能。
看全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加強山地果園機械設備,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物流等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助力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基礎設施是推動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強化政策扶持,分層分類加強建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管理幹部學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說。
5G、大數據、雲(yun) 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運用,成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新手段。
冬日暖陽鋪灑在果園,江西省安遠縣鶴子鎮半逕村村民魏韶珍架起直播架,調好鏡頭,開始直播。“好山好水結好果,現摘現賣。”吆喝聲響亮,網友紛紛點讚下單。
手機成為(wei) 新農(nong) 具,擱以前,魏韶珍想都不敢想。“四麵都是山,信號差,網速慢,手機卡得厲害,別說直播了,打電話都費勁。”魏韶珍說。
建基站,開通5G信號,小山村連上了大世界。“網速噌噌的,上網方便多了。我參加了縣裏組織的電商培訓,直播帶貨成了每天少不了的‘農(nong) 活’。”魏韶珍笑嗬嗬地說。
種得好才能賣得好,一根網線,促進全產(chan) 業(ye) 鏈升級。在魏韶珍的果園裏,水肥一體(ti) 化、無人機噴藥設備、自動監測係統一應俱全。“我現在種的是‘數字果園’,大數據精準指導,肥藥減量,果子產(chan) 量和品質都上去了。”魏韶珍自豪地說。
“作為(wei) 首批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縣,我們(men) 全力推進數字賦能,完善‘網’‘數’‘雲(yun) ’等設施,推進果園管理、果品加工銷售數字化。”安遠縣果業(ye) 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誌勇介紹,縣裏已建成9個(ge) “互聯網+”智慧果園,約5000畝(mu) 果園實現了水肥一體(ti) 化。
數字基礎設施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裝上“數字引擎”。目前,數字鄉(xiang) 村建設起步良好,全國累計創建9個(ge) 農(nong) 業(ye) 物聯網示範省份、建設64個(ge) 國家數字農(nong) 業(ye) 創新應用基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將聚焦網絡基礎設施不足、創新能力不足、有效數據不足等問題,加強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爭(zheng) 到2035年智慧農(nong) 業(ye) 邁上新台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信息化率達到27%。
強管護,促進鄉(xiang) 村基礎設施長效運行
烏(wu) 江岸畔的群山裏,重慶市武隆區廣坪村深藏其間。“過去這裏山高坡陡,有水存不住,隻能挑著水桶四處找水。”村民羅德權回憶。
連通管網,實現水廠直供;建蓄水池,引水入戶,水利部門多措並舉(ju) 解決(jue) 廣坪村飲水難題。“通了自來水,一天都離不開。”羅德權說,“遇上水壓小了、水管堵了,就趕緊給水管員打電話,有人管,不耽誤事。”
水誰來管?錢從(cong) 哪出?廣坪村進行了探索。“村裏通過一事一議,約定每升水費為(wei) 1.5元,其中一部分用來支付水管員工資和維修費用。”村水管員鄭誌銀介紹,“小事不用出村,大事及時上報,村民24小時都能用上水。”
從(cong) 水源地到水龍頭,長效運行機製不斷建立。水利部門推進農(nong) 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體(ti) 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ye) 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等“三個(ge) 責任”體(ti) 係。
不光是管水。各地積極探索農(nong) 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製,確保有製度、有隊伍、有資金,建好更管好,讓農(nong) 民持久受益。
在山東(dong) 省慶雲(yun) 縣尚堂鎮前王村,寬敞的道路縱橫交錯,兩(liang) 邊樹木挺拔。“路長上崗,守土盡責,為(wei) 群眾(zhong) 看好出行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路長王希昌說。
出村路窄,錯車困難;路麵不平,怨言不少……2022年,王希昌積極爭(zheng) 取資金,改造村道。“現在村主幹道從(cong) 5米拓寬到8米,出行更暢快。3000多米的村組路也進行了硬化美化,不再雨天一腳泥。”
重建更重管,日常維護也下足功夫。王希昌細數,“定期組織村民清理垃圾,解決(jue) 亂(luan) 占亂(luan) 倒等問題,此外還要做好安全宣傳(chuan) 教育,引導大家平安出行。”
“鎮裏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yan) 格、規範長效的路長製工作管理模式,4條主幹路實行路長幫包負責,做好日常養(yang) 護。”尚堂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南照龍介紹。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要健全鄉(xiang) 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製,明確管護主體(ti) 、管護責任、管護方式、管護經費來源等,有條件的地方要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管護,確保鄉(xiang) 村建設項目長期穩定發揮效用。”彭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