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反製電信詐騙需要構築“全鏈式”技術防線

發布時間:2023-01-06 10:53:00來源: 科技日報

  ◎洪恒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科技反詐是一場持久戰,跨平台技術聯防非常關(guan) 鍵。”近日,圍繞“律法和科技在反詐中的角色”這一主題,一場學術交流會(hui) 在杭州舉(ju) 辦。會(hui) 上,螞蟻集團安全風控智能部總監金宏表示,需要構築全鏈路技術防線,並提升全社會(hui) 的反詐意識。

  202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施行,明確“國家支持電信業(ye) 務經營者、銀行業(ye) 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研究開發有關(guan) 電信網絡詐騙反製技術,用於(yu) 監測識別、動態封堵和處置涉詐異常信息、活動。”

  浙江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高豔東(dong) 表示,支持用善意的技術對抗惡意的技術,讓電詐分子無處藏身,實現源頭堵截、事中防範、事後破案,是《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一大亮點。

  關(guan) 注個(ge) 人信息泄露問題

  App爬蟲、內(nei) 部人員倒賣、隱私意識不強、存儲(chu) 介質和信息的服務器防控能力有限等原因,會(hui) 衍生出同一個(ge) 問題——個(ge) 人信息泄露。

  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報告,2017—2021年,全國各級法院一審審結的涉信息網絡犯罪共計28.2萬(wan) 餘(yu) 件,案件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公民個(ge) 人信息是電詐的生產(chan) 資料。”高豔東(dong) 舉(ju) 例,2022年8月,江蘇無錫網安部門發現某公司將日常購買(mai) 、搜集的全網招聘信息直接存儲(chu) 在公司數據庫服務器上,涉及8900萬(wan) 條公民個(ge) 人招聘信息,這些信息在網上可以被隨意下載,這很容易被電詐團夥(huo) 利用。

  他表示,詐騙分子既會(hui) 采取廣撒網的方式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也會(hui) 實施精準詐騙,尤其是在掌握受害者足夠個(ge) 人信息的前提下。

  在金宏看來,詐騙本質上是黑產(chan) 掌握大量技術後,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騙取錢財的行為(wei) 。讓數據可用不可見,是人工智能技術未來需要重點攻克的技術方向。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明確規定,電信業(ye) 務經營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及時識別、阻斷非法設備、軟件接入網絡,並向公安機關(guan) 和相關(guan) 行業(ye) 主管部門報告。

  高豔東(dong) 建議,對於(yu) 互聯網企業(ye) 和金融機構,尤其要強化內(nei) 部管理,明確可接觸個(ge) 人信息的崗位權限,並能夠溯源倒查;同時建立預案機製和自查自糾機製,一旦信息泄露,可采取技術補救。

  要著重開展前端防範

  如今,借助輿情、法律文書(shu) 等情報,提取欺詐要素、預判欺詐動態的智能感知風控係統應用越來越成熟。

  “支付寶的人工智能係統已經能自動識別PS作假等50餘(yu) 種詐騙手法。”金宏介紹,他們(men) 搭建的反詐風險感知和決(jue) 策係統,要與(yu) 詐騙行為(wei) 進行全鏈路交互式博弈對抗,通過10毫秒級別的判別就能識別這些風險交易,處置的不良賬號數量已達到百萬(wan) 級別。

  他認為(wei) ,人工智能技術的可信任性和抗擊打能力是這場攻防對決(jue) 的關(guan) 鍵。由於(yu) 詐騙分子也會(hui) 用到人工智能技術,涉及語音交互等具體(ti) 應用,未來的人工智能反詐算法需要進一步增加透明性和確定性。

  “原先打擊電詐主要依靠刑法,其特點是隻能打擊已經發生的犯罪。真要防止電詐,要著重開展前端防範,把黑技術、釣魚鏈接、木馬、偽(wei) 基站等清理掉,否則幕後黑手仍有機會(hui) 采用‘割韭菜’的方式,雇人行騙。”高豔東(dong) 表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施行,將進一步改變這一情況。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提到,有關(guan) 部門、單位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應當密切協作,實現跨行業(ye) 、跨地域協同配合、快速聯動,加強專(zhuan) 業(ye) 隊伍建設,有效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活動。

  高豔東(dong) 表示,以往偵(zhen) 查電信網絡詐騙時,存在數據壁壘的問題。比方說,詐騙分子用微信賬號發布信息,但用支付寶賬號進行交易,從(cong) 而利用信息差,增加偵(zhen) 破難度。“期待《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推動形成應對詐騙行為(wei) 的聯防聯控機製。”(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