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年要吃3個月 清代皇家居然有這麽多重度火鍋愛好者

發布時間:2023-01-06 10:53:00來源: 科技日報

  一年要吃3個(ge) 月,頓頓不落,還自創新吃法

  清代皇家居然有這麽(me) 多重度火鍋愛好者

  ◎周 乾

  火鍋既是我國的傳(chuan) 統食具,又是與(yu) 之相關(guan) 的美食代稱。以鍋、灶組合體(ti) 為(wei) 器具,鍋內(nei) 盛湯水,燒沸之,置入各種葷素原料,邊煮邊吃。這種美食不僅(jin) 味道鮮美,而且保溫暖胃,尤為(wei) 冬令佳肴。火鍋有著悠久的曆史,在清朝則是風靡宮中的冬令美食。這是因為(wei) 清早期的皇室生活在東(dong) 北地區,那裏冬季時間長且極其寒冷,火鍋食料加工便捷,食用後具有飽腹、驅寒兼備的優(you) 點,因而深受皇室歡迎。清入關(guan) 後,火鍋被列入宮中食譜。據《宮女談往錄》之“四季的飲食”記載:清代宮廷裏,每年自10月15日起,每頓飯都要添設火鍋,吃法與(yu) 東(dong) 北的習(xi) 慣相同,“將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吃火鍋的時間達3個(ge) 月之久。清朝的宮廷中,火鍋數量眾(zhong) 多,集觀賞性與(yu) 實用性於(yu) 一體(ti) 。不僅(jin) 帝後愛吃火鍋,而且宮中重要的筵宴,均離不開火鍋。

  故宮博物院珍藏有大量清代火鍋,材質多樣,造型豐(feng) 富,紋飾精美。如銀“壽”字火鍋,為(wei) 慈禧太後所用。鍋外圈直徑24厘米,總高27厘米,由鍋體(ti) 、鍋蓋、煙囪、閉火蓋等部件組成。鍋體(ti) 下方帶爐,可以燒炭。鍋蓋、鍋體(ti) 側(ce) 麵周圈,均雕刻有圓形或長方形的鍍金“壽”字,並刻有蝙蝠紋,寓意“福壽延綿”。又如團花形帶蓋銀火鍋,鍋外圈直徑41厘米,高37厘米,銀質。火鍋底部的爐盤組成一個(ge) 鏤空的“壽”字,而鍋體(ti) 支架由六條直立的夔龍造型組成,極具藝術美感。火鍋內(nei) 被分割成7個(ge) 不同的空間,分別用於(yu) 涮不同口味的食物。鍋體(ti) 側(ce) 麵滿雕各種花卉紋和回字紋,而蓋麵則細刻了福星瑞獸(shou) 以及團花紋,極其精美奢華,為(wei) 民間同類食具所不及。

  清代的皇帝多愛吃火鍋,以乾隆皇帝為(wei) 典型。據《乾隆四十八年節次照常膳底檔》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乾隆帝用膳三頓,頓頓均有火鍋。據載:卯正三刻(約上午6點45分),乾隆帝在養(yang) 心殿進早膳,其中含燕窩紅白鴨子八仙熱鍋一品、蔥椒鴨子熱鍋一品、炒雞絲(si) 燉海帶絲(si) 熱鍋一品;辰正二刻(約上午8點30分),乾隆帝在乾清宮舉(ju) 行筵宴,款待宗室人員1060人,設火鍋530桌,主要涮羊肉片、雞肉片、麅肉片等;末正三刻(約下午2點45分),乾隆帝在正誼明道(漱芳齋)進晚膳,其中含燕窩雞糕酒燉鴨子熱鍋一品、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紅白鴨子燉雜膾熱鍋一品、婉嬪進貢熱鍋一品。

  清代帝後中還有“獨創”火鍋吃法者,以慈禧太後為(wei) 典型。《禦香縹緲錄》之“上苑奇葩”一節,記載了慈禧喜歡吃的一種火鍋,稱為(wei) “菊花火鍋”。這種火鍋的主要原料為(wei) :剔骨鮮魚(或肉)片、原汁雞(或肉)湯、鮮“雪球”。其中的秘方即鮮“雪球”,“雪球”是一種白菊花,花瓣短而密,非常潔淨,宜食用。

  據書(shu) 中記載,吃火鍋前,有專(zhuan) 人摘取新鮮的“雪球”,將其洗淨。隨後,禦膳房準備銀質小暖鍋一具。暖鍋裏已經有了大半鍋的原汁湯,上麵的蓋子與(yu) 鍋接縫極其嚴(yan) 密,不僅(jin) 有利於(yu) 鍋熱,還能使鮮味保留。接著,禦膳房準備比茶幾略大的餐桌一張,並將火鍋穩穩架在桌子中央預留的圓洞位置。太後吃火鍋時,太監張德揭開火鍋蓋,待慈禧親(qin) 自將肉片放入鍋內(nei) 後,蓋上鍋蓋。五六分鍾後,張德再次揭開鍋蓋,待慈禧將菊花瓣酌量撒入鍋內(nei) 後,再蓋上鍋蓋。稍等片刻,菊花火鍋就可以食用了。鮮肉片在雞湯裏燙熟後,產(chan) 生了鮮味,這種鮮味再與(yu) 菊花透出的清香融合,便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鮮香口感。書(shu) 中記載了慈禧每次吃這種火鍋的豐(feng) 富情感:吃火鍋前“總是十分的興(xing) 奮”;放菊花時“總得不住口的指揮著”;吃火鍋時“吃得高興(xing) ,往往會(hui) 空口吃下許多去”。

  清代宮廷筵宴規模最大的,當屬千叟宴,而主菜則為(wei) 火鍋。千叟宴是清代皇帝宴請六十歲以上老者,且老者身份以官員為(wei) 主的盛大禦宴。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在乾清宮舉(ju) 行了千叟宴,清代官員吳振棫撰《養(yang) 吉齋叢(cong) 錄》載:“宴席以品級班列,凡八百筵,與(yu) 宴者三千人”。而楊米人撰《都門竹枝詞》載:“錫暖鍋兒(er) 三百三,高湯添滿好加餐。館中叫個(ge) 描金盒,不比人家請客難。”這段話描述了此次千叟宴的盛大場景及主菜係。其中,“錫暖鍋”是指火鍋,“三百三”是指千叟宴用了很多火鍋,“描金盒”是指盛放火鍋小料的用具,“不比人家請客難”隱喻宮中請高壽之人吃火鍋,在民間食肆也能做到。另據《清會(hui) 典事例》卷五一九記載: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在皇極殿前舉(ju) 行的千叟宴,宴會(hui) 入席人數達八千餘(yu) 人,每桌的主菜亦為(wei) 火鍋。

  綜上不難發現,火鍋作為(wei) 清代皇家冬令美食,不僅(jin) 可反映出清代宮廷飲食的特點,更是我國傳(chuan) 統飲食文化豐(feng) 富性的重要體(ti) 現。

  (科技日報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