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2023年GDP增速目標超5.5% 經濟恢複信心十足
記者 孟 珂 見習(xi) 記者 韓 昱
近段時間,地方兩(liang) 會(hui) 陸續召開。多地公布了2022年成績單,並確定了2023年經濟發展目標。其中,濟南、合肥等不少城市都將2023年GDP增速目標設置在了5.5%以上。
“從(cong) 各地確定的2023年經濟發展目標看,對於(yu) 經濟恢複普遍充滿信心。”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yu) 不少一線、新一線城市而言,經濟實力普遍雄厚,產(chan) 業(ye) 基礎更為(wei) 紮實,增長動力相對更足,故而增速目標很有希望達成。同時,各地也可以利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
多地公布今年GDP增速目標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8日,至少有濟南、青島、長沙等六個(ge) 城市公布了2023年的GDP增速目標,數值集中在5.5%至7%之間。
其中,濟南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長5.5%以上”;青島市提出,2023年的GDP增速預期目標為(wei) 5.5%左右;合肥市預計2022年地區GDP增長3.6%左右,經濟總量突破1.2萬(wan) 億(yi) ,2023年預計增長目標為(wei) 6.5%以上;長沙市預計2023年地區GDP增長7%左右。
“當前濟南、青島等地發布的預期增速目標保持在5.5%至7.0%之間,表明在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you) 化的背景下,這些城市對經濟複蘇持有較為(wei) 樂(le) 觀的預期,也表明各方都期望後續各行各業(ye) 和投資消費能恢複正常化,推動經濟增速有較大反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dong) 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2年12月中旬舉(ju) 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ti) 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付一夫認為(wei)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優(you) 化調整,各行各業(ye) 正重回正常運行軌道。2023年重振經濟也成為(wei) 各地的首要任務,考慮到2022年的低基數效應,預計2023年我國經濟或將迎來強勢反彈。
劉向東(dong) 進一步表示,各地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也將有力支撐經濟企穩複蘇。預計後續各地政府將繼續做好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nei) 需等方麵工作,用好貨幣、財政、產(chan) 業(ye) 、科技、社會(hui) 政策,強化各類政策協同配合,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
用好金融工具提振經濟
在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都部署了運用金融工具的相關(guan) 工作,多地提及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
例如,濟南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用好專(zhuan) 項債(zhai) 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策劃實施一批PPP項目,穩步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推動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省支持範圍,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yu) 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嚴(yan) 格政府投資項目代建製管理,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合肥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深化投資‘賽馬’激勵機製,優(you) 化項目全流程審批,拓寬多元融資渠道,積極爭(zheng) 取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發行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400億(yi) 元。精準開展‘雙招雙引’,力爭(zheng) 引進世界500強10家左右,招引50億(yi) 以上重大項目25個(ge) ”。
鄭州市也在《2023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摘編》中表示,將“抓好1000個(ge) 省市重點項目、年度完成投資5000億(yi) 元以上,產(chan) 業(ye) 項目投資占比提高到48%以上,力爭(zheng) 簽約‘三個(ge) 一批’項目120個(ge) 以上。聚焦專(zhuan) 項債(zhai) 券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儲(chu) 備省重點項目300個(ge) ,超10億(yi) 元項目占比50%以上。”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在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要求下,2023年一大批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將會(hui) 陸續開工建設,基建項目新增資金需求仍然較高。綜合考慮多方因素,預計2023年專(zhuan) 項債(zhai) 發行規模約3.8萬(wan) 億(yi) 元,比2022年預算小幅增加1500億(yi) 元。
不過,溫彬進一步表示,由於(yu) 專(zhuan) 項債(zhai) 加碼空間有限,“準財政”工具或加力支持,政策性、開發性信貸規模有望在2022年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模或突破2萬(wan) 億(yi) 元。
劉向東(dong) 認為(wei) ,各地在用好金融工具提振經濟和擴大內(nei) 需時,要統籌好信貸擴張和防範風險的關(guan) 係。以修複企業(ye) 、銀行和家庭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為(wei) 出發點,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著重利用好信貸資源,推動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同時穩住債(zhai) 務杠杆率使其不急劇上升。
“利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增長目標實現,關(guan) 鍵在於(yu) 要真正發揮金融對於(yu) 實體(ti) 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尤其是要更好地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付一夫表示,各地需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ye) ,通過金融創新、完善信用體(ti) 係、加快直接融資渠道建設、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等來破解中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而激發市場經濟活力,助力經濟增長目標的達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