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教育的情感轉向是“高分低能”的解藥

發布時間:2023-01-09 15: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教育的情感轉向是“高分低能”的解藥【眾(zhong) 議】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做過一張“教育發展生態圖”,試著從(cong) 數學的角度討論教育問題。他發現,在知識、技能、認真、勤奮、刻苦、踏實、謹慎等基本特征方麵,中國學生沒有什麽(me) 問題;但在實踐能力、創造性、好奇心、興(xing) 趣愛好等方麵,卻有一定結構性的缺失。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hui) 上,劉堅分享了這一觀點。他表示,一些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問題值得關(guan) 注。這個(ge) 問題背後指向教育領域一個(ge) 老生常談的話題:“高分低能”;而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藥方”,也指向另一個(ge) 關(guan) 鍵詞:“教育的情感轉向”。

  在國際教育領域,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是一個(ge) 熱點,不少教育專(zhuan) 家認為(wei) ,該能力是21世紀的關(guan) 鍵技能,教育學正在經曆由“認知”向“情感”的轉向;在國內(nei)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也認識到,單純的知識學習(xi) 是遠遠不夠的,提升學生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形成健康的身體(ti) 、健全的心智和積極情感,有利於(yu) 學生的教育福祉和心理健康。

  如何促進學生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發展的家校共育、整校推進?如何通過係統設計,在“五育”發展的過程中使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得到培育與(yu) 提升?這些問題引發三十人論壇上專(zhuan) 家學者的深入探討。

  應試教育致部分學生情感扭曲

  當前,一些學生在情感上出現了危機問題。“是不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教育對情感重視不夠?”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項賢明認為(wei) 恰恰不是。

  在他看來,真正的原因主要還是應試教育對學生情感的扭曲,導致人的情感發展出現很多危機。

  項賢明談到,通過科學控製的教育,很有可能培養(yang) 出像演員表演一樣的情感——這不是我們(men) 真正想要的情感。情感轉向不能是脫離生活的情感,教育不能去訓練孩子的虛情假意。

  中國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袁振國談到,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是一個(ge) 學名,通俗地講,就是情商——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特定環境的認知,實現自己需要的調控能力。

  袁振國表示,工作以後,人的智商、知識、能力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人和人相處的能力。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

  “通常來說,人的智商平均水平是100到110之間,高的可達120,低的會(hui) 到80,即使有障礙的人,也有八九十。但是人的社會(hui) 情感能力卻可能出現負數,比如人處於(yu) 一種消極的狀態下,在暴躁的社會(hui) 情感下,可能會(hui) 對社會(hui) 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wei) 。”袁振國說,隨著社會(hui) 活動的變化越來越多樣,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社會(hui) 情感的能力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為(wei) 什麽(me) 存在“高分低能”?袁振國稱,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和方麵,就是要從(cong) “認知能力”轉向“情感能力”的拓展。當前更多強調“認知”這部分,而對於(yu) “情感”部分的認知才剛剛開始。

  經合組織(OECD)教育與(yu) 技能司創新和測量發展部主任蒂亞(ya) ·盧科拉介紹了對於(yu)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研究: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和學生的學業(ye) 成功、福祉密切相關(guan) 。好的師生關(guan) 係也與(yu) 更高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密不可分。

  她還分享了一項調查結果,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學生,在其他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上也更強。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認為(wei) ,學習(xi) 是人的天性,教育卻不是,教育是人類為(wei) 人類設計的學習(xi) 係統。他談到,現在世界變了,社會(hui) 變了,經濟生產(chan) 變了,生產(chan) 的形態變了。以前是一條直路,拿到教育學曆,就前途無限。現在像攀岩一樣,每一步都需要思考。

  “這對個(ge) 人的要求也不一樣,就需要我們(men) 學會(hui) 共處,也要學會(hui) 自處。”程介明說。

  一場顛覆性的變革正在到來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表示,長期以來,一些學校教育過於(yu) 注重書(shu) 本知識傳(chuan) 授,忽視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培養(yang) ,造成一些學生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消極的社會(hui) 現象。

  “不過,‘雙減’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李鎮西說。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學係主任黃忠敬介紹,從(cong) 國際視角來看,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轉向經曆了三次。第一次轉向是從(cong) 認知到情感的轉向,也就是從(cong) 智商到情商的轉向;第二次轉向是從(cong) 心理到教育的轉向,從(cong) 心理學領域轉到了教育學領域;第三次轉向是從(cong) 國家到國際的轉向。從(cong) 國際層麵來看,尤其是發達國家,把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作為(wei) 一個(ge) 政策的優(you) 先發展領域。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崛起,意味著教育領域一場具有顛覆性的變革正在到來。”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dong) 平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指“可以接受的”標準,主要體(ti) 現在辦學條件上,今天需要發展人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教育需要增進幸福感的作用。

  李鎮西也認為(wei) ,在社會(hui) 各界日益重視培養(yang) 學生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師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刻不容緩,且應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事實上,教師對學生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形成與(yu) 發展具有強大的作用。不少實證研究顯示,自身的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較高的教師,往往具有健康的精神狀態和更為(wei) 有效的教學,更有助於(yu) 學生的全麵發展。

  在李鎮西看來,學校是學生學習(xi) 的主要場所,也是培養(yang)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主要場所之一。學校如何實踐社會(hui) 與(yu) 情感學習(xi) ,怎樣為(wei) 孩子創建一個(ge) 安全、快樂(le) 、包容並具有參與(yu) 性的學習(xi) 和生活環境,如何培養(yang) 孩子積極地認識自我,建立與(yu) 自己、他人的關(guan) 係,如何通過構建心理安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都是需要進一步回答的。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文東(dong) 茅認為(wei) ,教育學正在經曆從(cong) 認知到情感的轉向的,提升師生幸福感既是實現這種轉向的途徑,也是這一轉向的最終目的。

  “幸福不僅(jin) 來自需求滿足的愉悅感,更源自真愛、奉獻、盡責、成長等帶來的價(jia) 值感、意義(yi) 感。促進師生不斷向上向善、共同成長是幸福教育的真諦。”文東(dong) 茅說。

  教育的情感轉向究竟如何轉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如何測量?袁振國表示,現在對認知能力的測量有成套的試卷,而且使用得非常成熟。情感能力如何測量、用什麽(me) 樣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統計和分析,這些研究和實踐才剛剛開始。

  他還提到教育情感轉向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認為(wei)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是在關(guan) 係中構建和發展的,好的關(guan) 係勝過許多教育。但當今教育麵對“三獨”:獨生子女、身為(wei) 獨生子女的教師和同樣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很多家長最關(guan) 注的是孩子的學習(xi) 情況,一些孩子的情感問題卻在冷漠、疏遠、缺乏交流的環境中被掩蓋。

  如何幫助家長提升對“社會(hui) 與(yu) 情感學習(xi) ”的認識,家長在與(yu) 子女共情上具體(ti) 要怎麽(me) 做,怎樣營造重視家庭培養(yang) 社會(hui) 與(yu) 情感能力的社會(hui) 氛圍,在不少專(zhuan) 家看來至關(guan) 重要。

  劉堅曾經做過一個(ge) 有關(guan) 我國教育創新環境評估的研究。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教育創新環境指數總體(ti) 與(yu) 202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其中政策環境改善相對明顯,社會(hui) 環境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氛圍、成果交流是推進教育創新的關(guan) 鍵短板,教育創新的社區支持與(yu) 共同體(ti) 建設維度下降幅度最大,圍繞教育創新的評估問責政策有待加強。

  “當學校教育已經占去學生的主要學習(xi) 時間,那麽(me) 學生們(men) 勢必要犧牲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甚至犧牲睡眠時間,去為(wei) 100分而努力,為(wei) 第一名而努力。這時候我們(men) 去談社會(hui) 實踐、社會(hui) 生活和家庭教育,似乎意義(yi) 不大了。”劉堅說。

  王旭明認為(wei) ,教育的情感轉向應該是在技術突破前提下的堅守,堅守基礎上的轉向。

  他表示,必須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教育理念,必須科學理性地認識目前教育信息技術麵臨(lin) 的情感困境。教育情感轉向的條件與(yu) 時機,一定是人工智能技術或元宇宙的理念成熟,能夠從(cong) 技術上為(wei) 教育情感性帶來保障,為(wei) 個(ge) 性化學習(xi) 提供技術支撐。隻有到那個(ge) 時候,教育的情感性才有可能存在轉向或根本轉向。

  “信息化時代當好人,而不是當好機器人。”王旭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