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收費名目五花八門,視頻平台付費套路幾時休?

發布時間:2023-01-28 15:43:00來源: 經濟日報

  新歲伊始,又到了給視頻會(hui) 員續年費的時候。“買(mai) 了幾個(ge) 平台的會(hui) 員,一年得花費近千元。”這不是在誇張,而是當下很多人花費的真實寫(xie) 照。為(wei) 了追劇、看綜藝或動漫,消費者往往需要在多個(ge) 平台充值會(hui) 員。考慮到各個(ge) 視頻平台的優(you) 勢內(nei) 容不盡相同,人們(men) 對不同平台分開收費在情理之中,但如今就算在同一平台內(nei) ,收費名目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

  比如,對投屏畫麵的清晰度劃分,低等級會(hui) 員隻支持480P清晰度,要想實現4K畫質,需要充值到更高等級會(hui) 員;再比如,有的平台會(hui) 限製會(hui) 員賬號的登錄終端,在手機或平板上注冊(ce) 的賬號,在電視端就無法使用,隻能另外開通電視端的會(hui) 員賬號,才能繼續觀看該平台的相關(guan) 內(nei) 容;還有的對付費內(nei) 容和目標群體(ti) 加以區分,體(ti) 育賽事要開通“體(ti) 育會(hui) 員”,看動畫聽兒(er) 歌要開通“幼兒(er) 會(hui) 員”……總之,花錢購買(mai) 一個(ge) 基本的普通會(hui) 員遠遠不夠,如果臨(lin) 時想投影大屏,或者多看一場體(ti) 育賽事,都需要額外付費。如此繁瑣複雜的“套娃式”付費製度,讓很多消費者感到既憤怒又無奈。

  麵對用戶日益細分的差異化娛樂(le) 需求,視頻平台轉向“精耕細作”式的收費模式不無道理。但是,其結果要指向服務品質的升級、消費體(ti) 驗的提升,而不是巧立名目、增收費用。有不少人抱怨,為(wei) 了追一部劇,先是充錢購買(mai) 整部劇的觀看資格,再充錢享受高清畫質,會(hui) 員費“一充再充”,體(ti) 驗感也隨之一降再降。要知道,內(nei) 容消費並非一次性生意,當消費者產(chan) 生了被“薅羊毛”和被套路的感覺,再次付費的意願就會(hui) 降低。如此惡性循環,得到的隻有視頻平台和用戶兩(liang) 敗俱傷(shang) 的局麵。

  視頻平台的收費模式也應更加詳盡透明,不能中途突然更改條款,或者隱瞞需要額外增添的費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guan) 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麵,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chuan) 。要讓消費者的每一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會(hui) 員費覆蓋的服務標準講得清清楚楚,同時更要做好售後服務,聽取用戶意見、及時處理投訴、改進費用收取的不合理之處,才能讓人們(men) 心甘情願掏錢買(mai) 單,吸引更多用戶留在平台。

  近幾年,隨著人們(men) 版權意識的提升,加上支付手段更加成熟便捷,人們(men) 越來越願意為(wei) 優(you) 質內(nei) 容買(mai) 單,國內(nei) 視頻平台的付費會(hui) 員製度也在慢慢完善、成熟。但健康良好付費生態的建立,是一個(ge) 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大平台和用戶共同努力,特別是平台要對用戶心存敬畏,誠信經營。不論是此前被中消協點名的超前點播、單片付費,還是現在的“套娃式”付費,年年翻新的花式套路在短期內(nei) 或許能增加平台營收,但透支的是用戶未來的付費意願和對平台的信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付費機製的核心和本源。視頻平台付費觀看,是對版權的保護,也是對精品原創內(nei) 容的支持,更是為(wei) 了實現視頻平台和整個(ge) 業(ye) 態的良性發展。與(yu) 其在收費模式上套路消費者,倒不如在精品內(nei) 容的創作與(yu) 打磨上多花功夫,畢竟隻有好內(nei) 容才是視頻平台的製勝關(guan) 鍵。

  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