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三亞南繁:專家心係“一畝三分地” 冬春時節播撒希望

發布時間:2023-01-30 10: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新春見聞)三亞(ya) 南繁:專(zhuan) 家心係“一畝(mu) 三分地” 冬春時節播撒希望

  中新社三亞(ya) 1月29日電 題:三亞(ya) 南繁:專(zhuan) 家心係“一畝(mu) 三分地” 冬春時節播撒希望

  作者 張月和

  “這玉米甜,水分足,可以直接生吃。”在三亞(ya) 南繁基地,四川奧力星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高級農(nong) 藝師丁仲芳拿出“水果玉米”讓記者品嚐。丁仲芳說,研發“水果玉米”花費了近十年,若不是有南繁,這個(ge) 時間會(hui) 更長。

  海南島南部地區的光溫條件適合農(nong) 作物加代育種,每年冬春時節吸引上萬(wan) 名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從(cong) 全國各地聚集於(yu) 此。僅(jin) 在三亞(ya) ,每年就有超過15個(ge) 省份的200多家南繁機構、約8000名科研工作人員前來從(cong) 事南繁育種工作。

  新春時節,記者在三亞(ya) 看到,不少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在三亞(ya) 南繁基地的田間地頭或實驗室裏忙碌著。“以前在家裏過春節,心裏不踏實,老惦記這一畝(mu) 三分地。”今年是丁仲芳南繁育種的第30個(ge) 年頭,春節假期沒有回家。

  雖有春節沒回家的遺憾,但田間地頭的收獲讓“南繁人”很有成就感。

  “這兩(liang) 天就要準備播種下一代了,今年來海南最大的突破就是找到了水稻三次加代育種的時間點。”除了玉米,丁仲芳種下的水稻也接近成熟。他說,按照作物正常的生長速度,一個(ge) 新品種的培育至少需要六年時間,通過南繁加代育種,這個(ge) 時間能縮短一半及以上,“從(cong) 前研究育種的人可能一輩子隻能研究出一個(ge) 新品種,現在通過南繁就有可能多研究出幾個(ge) 了”。

  “南繁的環境是育種人的天堂。”哈爾濱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番茄課題主持人戴忠仁是第一次來海南進行南繁育種,他帶來的番茄在育種過程中因病損失了不少,“這也有好處,說明剩下的兩(liang) 株番茄苗抗病能力強,其中一株長勢還特別喜人,這是寶貝一樣的材料”。

  在戴忠仁的番茄地裏,有富含花青素的紫色番茄、嫩果形似花生的番茄、口味酸甜的水果番茄……戴忠仁說,番茄苗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需要每日嗬護。他還提前想好了新品種的名字,“就叫奶油番茄,因為(wei) 這個(ge) 品種培育成功後的嫩果是白色的,像奶油一樣”。

  “我們(men) 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cong) 我個(ge) 人課題來說,已經選出了理想的株係。”哈爾濱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科技規劃發展處副處長、茄子遺傳(chuan) 育種課題主持人樊紹翥受訪時說。

  今年春節正趕上玉米的授粉期,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博士陳明,大年初一就忙著給玉米授粉,假期裏請不到農(nong) 工,他就叫上其他南繁育種專(zhuan) 家幫忙。陳明正在研究的方向是玉米籽粒脫水,目的是降低玉米機械化采收時的籽粒破損率。“通過南繁育種,作物的產(chan) 量更高、品質更好,研究出的品種被大麵積推廣,我們(men) 自己心裏也會(hui) 非常有成就感”。

  南繁種業(ye) 是海南自貿港重點發展的三大“未來產(chan) 業(ye) ”之一,近年來海南大力推動南繁基地建設。從(cong) 事南繁育種工作已有15年的樊紹翥說,南繁基地為(wei) 育種人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集中來海南育種製種,也為(wei) 育種人提供了學習(xi) 交流平台。

  南繁基地裏不少已經退休的科研工作者還活躍在一線。陳明說,很多育種人八十多歲還時常下地,“育種就是一代趕一代,每一代都能看到一點進步,每播種一代都有新的希望在。”(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