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金觀平: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適配度
提升金融與(yu) 實體(ti) 經濟適配度
金觀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近期,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均表示,將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ye) ,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為(wei) 何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因為(wei) 它與(yu) 加強需求側(ce) 管理有機統一,是貫穿經濟工作全過程的主線。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供需的良性循環與(yu) 動態平衡,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當前,總需求不足是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為(wei) 此,要提高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通過高質量的供給來創造有效需求、擴大總需求。
具體(ti) 到金融領域,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升金融與(yu) 實體(ti) 經濟的適配度。實體(ti) 經濟的薄弱環節較難獲得金融支持,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服務的適配度不夠。比如,小微企業(ye) 由於(yu) 抵押物不足,難以滿足銀行信貸業(ye) 務的相關(guan) 要求。再如,科創企業(ye) 具有輕資產(chan) 、高技術特征,通常前期難盈利、後續高成長,更適合股權融資,但目前服務科創企業(ye) 的主力軍(jun) 仍是債(zhai) 權融資。
金融服務中的“堵點”,不少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擴大內(nei) 需的結合點。首先,要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從(cong) 總量上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貸總量有效增長,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yi) 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cong) 結構上看,結構性貨幣政策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強化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受疫情影響行業(ye) 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麵,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ce) 製,促進資源優(you) 化配置。注冊(ce) 製是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關(guan) 鍵舉(ju) 措。經過前期的試點探索,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ce) 製的條件已基本具備。另一方麵,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更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ye) 的差異化融資需求。在多方合力推動下,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製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
第三,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一方麵,大型銀行應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水平。要摒棄“壘大戶”的慣性思維,沉下身子,堅持“真做小微,做真小微”;要提高能力水平,深入研究、主動發現實體(ti) 經濟薄弱環節的金融需求,穩妥創新與(yu) 之相匹配的個(ge) 性化服務,精準滿足需求、善於(yu) 創造需求。另一方麵,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促使其更好支農(nong) 支小、紮根本地、服務當地。既狠抓股東(dong) 股權治理,為(wei) 中小銀行築牢發展根基,又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助其增加後勁。(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