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0後村支書為何頻頻“拿學曆”

發布時間:2023-01-30 11: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真沒想到,冬天也能吃到香椿芽!”今年春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中店鎮楊公廟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共同見證了一樁新鮮事兒(er) ——村裏大棚種植的香椿上市了,在周邊市場甚是走俏,零售價(jia) 高達90元每斤。截至目前,已銷售1000多斤,銷量最高的一天賣了100斤。

  “我們(men) 的鋼構大棚起點很高,自動化滴灌係統、溫度監測係統、排風係統一應俱全……”90後村支書(shu) 張從(cong) 銳一臉自豪地介紹,“棚內(nei) 種植反季節香椿12萬(wan) 株,采用密植的方式,讓土地在最短時間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些香椿能一直賣到清明節前,和露天香椿的上市無縫對接。”

  “你是不是農(nong) 學出身?哪個(ge) 大學畢業(ye) 的?”看到眼前這名書(shu) 卷氣十足的村支書(shu) 談起農(nong) 業(ye) 頭頭是道,記者很好奇。

  沒想到,麵對這個(ge) 話題,張從(cong) 銳的表情開始不自然。在記者的“逼問”之下,他這才把學曆的事情和盤托出。原來,這個(ge) 高中畢業(ye) 生通過函授拿到了一個(ge) 本科學曆和一個(ge) 專(zhuan) 科學曆,還有一個(ge) 專(zhuan) 科學曆正在讀。

  一個(ge) 整天在田間地頭忙活的村支書(shu) ,為(wei) 何要擠出時間來拿這麽(me) 多學曆呢?是剛需,還是為(wei) 了“鍍金”?

  張從(cong) 銳說,他當年高考考得不錯,但陰差陽錯沒上大學,為(wei) 此一直抱憾。他曾在省外打過工,2014年返鄉(xiang) 之後,因為(wei) 有高中學曆,就在村裏擔任文書(shu) 。2021年10月,他當選為(wei) 楊公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

  雖然在農(nong) 村長大,張從(cong) 銳起初連茭白長在土裏還是水裏都弄不清。去農(nong) 貿市場賣菜,他居然穿著西裝,不帶零錢,甚至不敢扯開嗓子吆喝一聲。

  “作為(wei) 年輕人,從(cong) 事農(nong) 村工作,隻能不停地學習(xi) ,不能閑著。”了解到安徽省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他就報了名。這項人才培養(yang) 工程,主要由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負責實施,麵向在職的村“兩(liang) 委”幹部及後備幹部,開展為(wei) 期兩(liang) 年半的專(zhuan) 科及以上學曆的繼續教育。入學時,學生必須通過當年成人高考的規定分數線。

  張從(cong) 銳花了兩(liang) 年半時間,完成了“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專(zhuan) 科函授13門課程的學習(xi) ,最終通過期末考試以及以“農(nong) 村改廁”為(wei) 題的畢業(ye) 論文答辯,拿到專(zhuan) 科學曆。

  張從(cong) 銳覺得,接受專(zhuan) 業(ye) 教育之後自己有了科學思維,對農(nong) 業(ye) 規劃的理解也更深刻,“以前碰到產(chan) 業(ye) 問題,或許是拍腦袋做決(jue) 定,現在要引入氣候、土壤條件、光照等數據分析,花更多時間去調研、評估項目的可行性。”

  張從(cong) 銳剛上任時,全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隻有7000元,僅(jin) 依靠集體(ti) 山場的承包費。他四處調研,遍訪專(zhuan) 家,想搞差異化的產(chan) 業(ye) ,最後鎖定了香椿。

  當他將花了一周時間撰寫(xie) 的香椿產(chan) 業(ye) 論證報告,遞到黨(dang) 員和村民代表手上後,得到他們(men) 一致認可。村裏立馬啟動露天香椿種植項目,隨後注冊(ce) 了“三實椿芽”的商標。此外,村裏還開發了跑山雞養(yang) 殖項目、秸稈收儲(chu) 綜合利用項目,帶動周邊170戶農(nong) 戶就業(ye) 。

  去年10月,楊公廟村主動爭(zheng) 取資金近300萬(wan) 元建設“特色蔬菜輪作基地”,5座高標準鋼構溫室大棚拔地而起,除了香椿,還種植菠菜、香菜等。

  工作上逐漸進入角色,更多的挑戰也相繼而來。張從(cong) 銳曾遇到一次村民鬧矛盾,幾次調解均以失敗告終,他連忙到處找法律書(shu) 籍。2019年,他下決(jue) 心再次“補課”,報名參加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法學專(zhuan) 升本函授學習(xi) ,用兩(liang) 年半時間拿到了法學本科學曆。

  張從(cong) 銳對村裏的產(chan) 業(ye) 方向有了更清晰、深遠的思考。2019年,他牽頭成立三實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目前有76戶農(nong) 戶參與(yu) 香椿種植。

  “合作社吸納老人、脫貧戶、五保戶,他們(men) 平時從(cong) 事除草、栽培等農(nong) 活。”負責合作社大棚管理的老黨(dang) 員胡宗平介紹,“脫貧戶通過小額信貸入股合作社,年底還能享受分紅。”

  2020年,在張從(cong) 銳的建議下,村裏又成立了獨立經營的集體(ti) 經濟股份合作社。產(chan) 業(ye) 和項目愈發成熟,財務管理亟待跟上。會(hui) 計知識一向是張從(cong) 銳的“盲點”,為(wei) 了“掃盲”,2021年,他又報考了會(hui) 計專(zhuan) 科專(zhuan) 業(ye) ,函授學習(xi) 。

  這一回,張從(cong) 銳多了一個(ge) 同學——楊氏祠村80後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正東(dong) 。深受張從(cong) 銳的影響,他也一同報考了會(hui) 計專(zhuan) 科。

  楊氏祠村的主要產(chan) 業(ye) 是糧食種植,近期計劃建造烘幹房,擴大生產(chan) 規模,實現精細加工。“隻有提升學曆,算好經濟賬,精準用好政策扶持的資金,才能給群眾(zhong) 清晰明白的交代!”劉正東(dong) 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更在於(yu) 年輕人。據六安市金安區區委組織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換屆時,新調整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180人,其中,80後有127人,大專(zhuan) 以上學曆116人。

  “村幹部年輕化、知識化、學曆化逐漸成為(wei) ‘潮流’,來自鄉(xiang) 村一線主動提升學曆的報考者越來越多。”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胡啟濤深有感觸。

  以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學生”人才培養(yang) 工程為(wei) 例,他介紹:“2008年前後每年平均有1000人報名,特別是2013年以來,報名者逐年增加,近3年呈快速上升態勢,每年有4000人左右。”

  “個(ge) 人拿到了學曆,還把農(nong) 業(ye) 大學各科的教授‘發展’成村裏的指導專(zhuan) 家,現在遇到了問題,就向老師請教,這豈不是一舉(ju) 兩(liang) 得!”張從(cong) 銳笑著說,“這些專(zhuan) 家的資源可比我這張學曆值錢多了。”

  的確,學了會(hui) 計專(zhuan) 業(ye) 後,這個(ge) 村支書(shu) 更會(hui) “算賬”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