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山東聊城:番茄品種研發開辟新賽道 找回“老味道”
聊城市是山東(dong) 重要的蔬菜生產(chan) 基地。記者近日在當地走訪發現,一些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正聯合科研單位在番茄新品種研發上下苦功,努力找回“老味道”、開發新風味,以期在國內(nei) 外蔬菜種業(ye) 競爭(zheng) 中躋身前列。
在東(dong) 昌府區一座百畝(mu) 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園,記者走入其中一間溫室育種大棚,看到滿枝的番茄已紅豔成熟,每行植株都標有品種的名稱。示範園的負責人付成龍告訴記者,棚內(nei) 一共試種了100多種番茄。
“吃一個(ge) 吧。”付成龍隨手摘下一顆,遞給記者。外形與(yu) 市麵上的番茄無異,但記者一口下去,才發現果肉很軟,汁水險些濺出,味道酸甜可口。“是不是有種小時候的口感?”付成龍笑問。
在示範園辦公室,記者看到幾大塑料袋的番茄,個(ge) 頭、形狀都不一致。隨手掏出一顆,才發現上麵密密的小字:“色好、收花好、抗病好、形狀好”。付成龍的妻子朱珊珊介紹,這些都是剛摘下的口感番茄,每一顆都寫(xie) 著編號和描述,方便進一步雜交實驗。
什麽(me) 是口感番茄?朱珊珊回答,不同於(yu) 更注重產(chan) 量的普通番茄,業(ye) 內(nei) 將注重品質和口感的新品種,統稱為(wei) 口感番茄,“這是一條全新的賽道。”
在聊城深耕蔬菜育苗30餘(yu) 年的朱玉祥告訴記者,聊城過去種植的許多番茄老品種,沙瓤、酸甜可口。但因為(wei) 抗病性差、商品率低,近20年逐漸被國外引進的新品種取代,番茄的抗病性得以大幅提升,產(chan) 量提高、貨架期也得到延長,但口感卻因此被“犧牲”。
而番茄的“老味道”卻是付成龍最想找回的。這背後是他和當地一些同行的共識:番茄行業(ye) 的高產(chan) 之路即將觸“頂”,品質和口感會(hui) 是未來的重點。為(wei) 此,從(cong) 事蔬菜育苗多年的夫妻倆(lia) ,在2013年成立聊城市第一家番茄育種企業(ye) ,開始口感番茄的品種研發。
10年來,他們(men) 不斷從(cong) 全國各地收集番茄“土種子”“老種子”,買(mai) 下許多番茄新品種、“洋品種”的使用權,總投入超過500萬(wan) 元;為(wei) 提升技術研發能力,還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等國內(nei) 多家院校建立產(chan) 學研聯合體(ti) ,並與(yu) 聊城本地的大專(zhuan) 院校深度合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夫妻倆(lia) 收集到200多份番茄種質材料,一年能組配組合上百份。選育的4款新品種,已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登記注冊(ce) ,並通過新品種授權審批。檢測數據顯示,新品種的營養(yang) 物質比普通番茄更高,抗病性、耐儲(chu) 存等指標也不遜於(yu) 國外品種。
2020年新品種的種子初次上市,2022年銷量就比上年翻倍,達到1005萬(wan) 元。去年,東(dong) 昌府區的種植戶張朋國試種了其中一款水果番茄品種,經濟效益出乎他的預料,“經銷商上門搶著收購,地頭價(jia) 是四五元一斤,是普通菜用番茄的3倍”。
“口感番茄將是未來種業(ye) 競爭(zheng) 的重點。”付成龍說,他和當地同行有信心走到前列。(新華社 記者李誌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