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不讓男童上女廁遭罵,都該拿出些大人的樣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沒錯,但孩子不是物體(ti) ,總有一些思維和舉(ju) 止,是父母教育一時無法抵達的。可能孩子的某些小失控的行為(wei) ,正麵積極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觸看就是冒犯
1月31日,多個(ge) 平台上出現了一則“女子不讓6歲男童上女廁所遭痛罵”的熱搜。據網絡流傳(chuan) 的視頻和媒體(ti) 報道,近日在黑龍江哈爾濱,一地鐵站女廁所內(nei) ,女子發現有個(ge) 男童站在裏麵後,加以製止。隨後孩子家長稱該女子傷(shang) 害了孩子心靈,將女子堵住要求道歉,雙方在廁所內(nei) 激烈爭(zheng) 吵。
被罵女子表示,自己從(cong) 頭到尾並沒有凶男孩,隻是質疑六歲男童上女廁所且未關(guan) 門的問題。除了男孩母親(qin) ,男孩父親(qin) 和另一位同行女子也一直在辱罵她,辱罵時間持續近30分鍾。警方目前正在調查此事。
看完這個(ge) 視頻心裏很不是滋味,男童媽媽不停聲嘶力竭地喊“你傷(shang) 害他了”,那種難受,是真崩潰。但估計她看完網上一邊倒批評她的聲音,會(hui) 更崩潰。
誰造成了她的崩潰?男童媽媽肯定覺得是被罵女生,公允地說,另有“其人”:
一是她自己。6歲男孩能不能進女廁所或許沒定論,但6歲孩子應該有性別意識是育兒(er) 常識。老話也講“兒(er) 大避母,女大避父”,性別教育既是保護孩子,也是形成孩子正常社會(hui) 人格的必修課。父母沒充分盡到責任,才會(hui) 讓6歲男孩懵懵懂懂地出現在女廁所,被提醒後還理直氣壯。
同時,打著為(wei) 孩子爭(zheng) 取道歉的名義(yi) ,為(wei) 宣泄自己情緒找出口,讓孩子在現場被圍觀,甚至被放到網絡上接受“審判”,少了一點成年人的理智,也是激化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整個(ge) 社會(hui) 不夠友好的育兒(er) 環境。這幾年關(guan) 於(yu) 男孩進女廁所的熱點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去年11月,福建泉州一寶媽因身體(ti) 不適帶2歲兒(er) 子進女廁隔間,也引發了衝(chong) 突,部分網友的評論很難聽。當“占用女性資源”的帽子扣下來,事情性質就不一樣了。說到底,還是因為(wei) 公共場所沒有專(zhuan) 用或者家庭衛生間。帶男娃的寶媽能去哪裏上廁所?人有三急,不可能像有網友說的那樣提前規劃盡在掌握。丟(diu) 廁所外麵等,又該被批不負責任了。這些帶娃女性的難處,應該被看見、被重視。
不久前,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wan) 人登上熱搜。這是我國人口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些年鼓勵生育也成了整個(ge) 國家的當務之急,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打造育兒(er) 友好型社會(hui) ,有的地方直接給二胎、三胎家庭發錢。但僅(jin) 僅(jin) 著眼經濟因素還不夠,公共環境、社會(hui) 輿論的友好程度也影響著生育意願。應對老齡化社會(hui) 我們(men) 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迎接生育潮,公共環境是不是也應該推出“適娃化”改造?比如最基本的,增設母嬰室和家庭衛生間。
社會(hui) 輿論需要更多一些的擔待氛圍。近些年,涉及孩子的新聞留言區,常常能看見戾氣很重的指責,少了一些基本的共情力和包容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沒錯,但孩子不是物體(ti) ,總有一些思維和舉(ju) 止,是父母教育一時無法抵達的。可能孩子的某些小失控的行為(wei) ,正麵積極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觸看就是冒犯。在合理範圍內(nei) ,對“幼崽們(men) ”給予寬容之心,想必也是每一個(ge) 物種族群的生存法則,人類亦是如此。現在很多年輕人掛在嘴邊的邊界感,與(yu)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不矛盾,不宜動輒將二者對立起來。
回過來看這個(ge) 流傳(chuan) 甚廣的衝(chong) 突視頻,拍攝女生在廁所中如何批評男童的?是不是像她所稱沒有過激言行?她是不是視頻上傳(chuan) 者?視頻裏人的樣貌未經處理就發布是否觸犯法規?有沒有煽動網絡暴力?都值得追問和商榷。
對雙方來說,鬧成現在這樣都不體(ti) 麵。如果能換一種處理方式,都拿出些大人的樣子,或許不會(hui) 是大家都難堪的局麵。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罕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