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曬一曬,中國支持聯合國事業的“成績單”

發布時間:2023-02-03 10:59:00來源: 新華社

  應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邀請,第七十七屆聯合國大會(hui) 主席克勒希於(yu) 2月1日至4日訪華。

  克勒希曾這樣評價(jia) 中國對聯合國事業(ye) 的貢獻:中國一直是聯合國事業(ye) 的堅強後盾,在應對氣候變化、維和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wei) 聯合國安理會(hui) 常任理事國和第一個(ge) 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中國始終捍衛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始終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堅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梳理相關(guan) 的事實與(yu) 數據,人們(men) 可以看到中國支持聯合國事業(ye) 清晰斐然的“成績單”。

  全球維和的關(guan) 鍵力量

  成立於(yu) 二戰結束之際的聯合國,承載著各國人民對永久和平的期盼。而中華文明曆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wei) 貴”,維護和平穩定,中國與(yu) 聯合國理念相通。

  當今世界衝(chong) 突不斷、各類安全挑戰層出不窮。習(xi) 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鼇亞(ya) 洲論壇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ti) ,為(wei) 彌補人類和平赤字貢獻中國智慧,為(wei) 應對國際安全挑戰提供中國方案,贏得包括聯合國在內(nei) 的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同。

  積極參與(yu) 朝鮮半島核、伊朗核、阿富汗、緬甸、巴以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jue) ;努力維護安理會(hui) 權威和團結,支持聯合國依據授權開展斡旋;積極參與(yu) 國際軍(jun) 控與(yu) 裁軍(jun) 進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數十個(ge) 國際軍(jun) 控條約和機製;在烏(wu) 克蘭(lan) 危機問題上,中方一貫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jue) 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中國同世界安危與(yu) 共,為(wei) 世界與(yu) 地區和平穩定注入正能量。

  聯合國前秘書(shu) 長潘基文說,中國致力於(yu) 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與(yu) 聯合國憲章承載的理想一致。

  全球發展的動力源

  “麵對疫情帶來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我們(men) 要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在此,我願提出全球發展倡議。”2021年9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

  “堅持發展優(you) 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中國主張引發世界熱烈回響,中國行動推動世界發展進步。

  如今,全球發展倡議取得一係列早期收獲: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並邀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國家、區域組織和聯合國相關(guan) 部門指定相應機構,對接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網絡”,目前已有31個(ge) 國家和區域組織對口部門加入;建立全球發展項目庫,首批已經啟動50個(ge) 項目,現已擴容超過100個(ge) 項目,實施人力資源培訓1000期,涵蓋50多個(ge) “之友小組”國家等。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十年來,也已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涵蓋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國家和三分之一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hui) 執行主任納塔利婭·卡內(nei) 姆說,在全球人口已超過80億(yi) 的今天,中國的發展和貢獻將惠及世界眾(zhong) 多國家。

  全球減貧的最大貢獻者

  “中國解決(jue) 了13億(yi) 多人口的溫飽問題,讓7億(yi) 多人口擺脫貧困,這是對世界人權事業(ye) 的重大貢獻。”2017年1月,習(xi) 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nei) 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時,點明中國減貧的世界意義(yi) 。

  2020年12月,中國正式宣布,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貧困是人類社會(hui) 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大事。麵對消除貧困這一全球治理的難題,中國在實現自身減貧的同時,從(cong) 來不吝於(yu) 為(wei) 國際減貧分享經驗、貢獻力量。

  近年來,中國著力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ge) 100”項目支持,包括 100個(ge) 減貧項目、100個(ge) 農(nong) 業(ye) 合作項目、100個(ge) 促貿援助項目、100個(ge) 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ye) 培訓中心,以助力相關(guan) 國家減貧。

  在亞(ya) 洲地區,中國在老撾、柬埔寨、緬甸鄉(xiang) 村基層社區實施東(dong) 亞(ya) 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在非洲地區,中國為(wei) 非洲國家援建水利基礎設施,打造農(nong) 業(ye) 合作示範區,推進實施中非菌草技術合作等項目;在南太平洋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nong) 業(ye) 醫療等技術合作援助項目;在拉美地區,援建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幫助受援國當地民眾(zhong) 擺脫貧困……

  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說,中國是“為(wei) 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團結抗疫的踐行者

  “各國人民守望相助,展現出人類在重大災難麵前的勇氣、決(jue) 心、關(guan) 愛,照亮了至暗時刻。疫情終將被人類戰勝,勝利必將屬於(yu) 世界人民!”2020年9月,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反複肆虐之時,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振奮人心。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同世界守望相助,及時分享抗疫經驗,馳援他國抗疫物資,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中國向153個(ge) 國家和15個(ge) 國際組織提供抗疫物資,與(yu) 全球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10多個(ge) 國際組織共同舉(ju) 辦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等技術交流活動300餘(yu) 場。

  中國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wei) 全球公共產(chan) 品,率先支持疫苗研發知識產(chan) 權豁免,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生產(chan) 合作,為(wei) 彌合全球“免疫鴻溝”注入強大動力。中國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舉(ju) 辦了百餘(yu) 場抗疫專(zhuan) 家視頻交流和直播活動,向1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介紹中醫藥診療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中醫藥產(chan) 品。

  阿根廷羅薩裏奧大學中國阿根廷研究小組成員羅米娜·蘇達克談到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抗疫時說,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其一貫秉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

  綠色發展的實幹派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在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全球環境治理方麵,中國是積極的倡導者,更是腳踏實地的實幹派。

  習(xi) 近平主席多次在聯合國場合闡述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守護地球美好家園的中國主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men) 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為(wei) 《巴黎協定》的達成和快速生效作出曆史性貢獻,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全麵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並出台落實雙碳目標的“1+N”政策體(ti) 係,在可再生能源發展領域全球領先,成為(wei) 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讓綠色切實成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作為(wei) 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以一以貫之的決(jue) 心和堅強有力的舉(ju) 措推動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為(wei) 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shu) 處執行秘書(shu) 西蒙·斯蒂爾說,當前,國際社會(hui) 正麵臨(lin) 能源危機,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持續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men) 祈盼和平、發展、進步的陽光穿透戰爭(zheng) 、貧窮、落後的陰霾。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聯合國在促進人類和平與(yu) 發展的崇高事業(ye) 中發揮更為(wei) 積極的作用,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策劃:倪四義(yi)

  監製:馮(feng) 俊揚 毛磊

  統籌:謝鵬 韓墨 閆珺岩

  記者:趙嫣 張遠 喬(qiao) 繼紅 陳杉

  編輯:韓梁 王豐(feng) 豐(feng) 王科文 刁澤

  視覺:洋蔥畫視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chuan) 播融合平台出品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