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資金創紀錄買入A股 超配中國資產成共識
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陳霞昌 胡華雄
見習(xi) 記者 吳瞬
2023年開局,北向資金買(mai) 入A股的迫切程度令市場始料不及,其淨流入節奏和規模從(cong) 未如此凶猛。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在1月淨流入A股規模達1413億(yi) 元,這是一個(ge) 創下多項紀錄的數字——2014年以來最高淨流入月份、首次單月淨流入規模超千億(yi) 元。
北向資金的動向和迫切程度並非無跡可尋。2022年末以來,在發達經濟體(ti) 頻現衰退陰雲(yun) 之際,多個(ge) 頭部外資機構卻紛紛調高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以及中國資產(chan) 的上行空間。同時,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外資機構在近期更是發出了“三連擊”:機構調研看多、研報觀點翻多、真金白銀做多。
綜合多家頭部外資機構觀點,當下“超配中國資產(chan) ”已成為(wei) 外資機構的普遍共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北向資金並非全是長線資金,部分海外炒作資金在短期“爆買(mai) ”A股獲利後,不排除有快速撤離導致踩踏的風險。
機構調研看多
開年以來,外資機構做多中國資產(chan) 動力十足。一方麵,北向資金繼續呈現大幅淨流入並不斷創紀錄;另一方麵,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摩根士丹利、野村投資管理、高盛、JP摩根等知名外資對A股上市公司展開積極調研。
北向資金目前的淨買(mai) 入趨勢鼓舞人心。數據顯示,近期北向資金的淨買(mai) 入舉(ju) 動已刷新多項曆史紀錄,年初至今,累計淨買(mai) 入額已超過1500億(yi) 元,期間已連續17個(ge) 交易日實現淨買(mai) 入。
就在1月,北向資金淨買(mai) 入額高達1413億(yi) 元,創下陸股通開通以來單月淨買(mai) 入額曆史紀錄,也使得當月成為(wei) 史上首個(ge) 淨買(mai) 入額超千億(yi) 元的月份。另外,當月北向資金淨買(mai) 入額超過100億(yi) 元的交易日多達5天,亦為(wei) 史上最多。
針對近期北向資金大量流入,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兩(liang) 個(ge) 最主要原因:一是經濟複蘇的預期,去年受疫情反複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一度麵臨(lin) 下行壓力,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you) 化,外資對中國經濟重啟有了更高期待,中國有望錄得5%左右的經濟增長,對海外資金來說,中國資產(chan) 具有吸引力。二是,去年11月以來A股市場跑輸海外上市的中資股,這主要是因為(wei) 在岸投資者仍在觀察經濟複蘇的力度和路徑,因此對於(yu) 海外投資者而言,目前漲幅較少的A股具有一定吸引力。
大舉(ju) 買(mai) 入的背後是外資機構高頻次、大範圍的深度調研。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日,外資機構今年以來調研A股上市公司達424次,環比增加25%。其中,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位居外資機構調研次數榜首,僅(jin) 一個(ge) 月內(nei) 就通過現場、視頻會(hui) 議、網絡會(hui) 議等方式對16家公司進行了調研。
摩根士丹利調研次數位居第二,對10家公司進行了調研。
記者梳理調研名單發現,外資機構對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興(xing) 趣較大。Wind數據顯示,外資機構月內(nei) 共計調研14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無論是從(cong) 調研頻次還是調研家數都已超過對創業(ye) 板公司的關(guan) 注度。
機構調研通常被看作機構布局的風向標,外資機構通常被視為(wei) 長線資金的代表,其一舉(ju) 一動備受市場關(guan) 注。
從(cong) 調研標的看,主營業(ye) 務覆蓋從(cong) 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製係統、工業(ye) 機器人到機器人集成應用的埃斯頓頗受外資青睞,出現在66家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華潤微出現在17家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此外,漢鍾精機、牧原股份、偉(wei) 星新材、傳(chuan) 音股份等頻繁出現在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從(cong) 行業(ye) 看,外資機構重點調研消費、醫藥、半導體(ti) 、機械設備等行業(ye) 。
針對外資機構開年以來的頻繁調研,摩根資產(chan) 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分析師朱超平向記者分析,相對於(yu) 海外市場,中國市場具有更為(wei) 豐(feng) 富的主動管理機會(hui) ,通過基本麵研究,機構投資者有望獲得更好的超額回報。目前外資繼續看好可替代能源、製造業(ye) 升級和國產(chan) 替代等長期主題,希望通過調研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標的,把握中國市場的長期投資機會(hui) 。
研報觀點翻多
種種跡象表明,當下“超配中國”已成為(wei) 外資機構普遍共識,不少外資研報觀點都在看多中國資產(chan) 。
全球第一大投行高盛在1月27日將MSCI中國指數的年終目標從(cong) 80調高到85,預期上漲13%。高盛還將滬深300指數從(cong) 4500點調升至4800點,預期漲幅15%。高盛為(wei) 首的華爾街投行對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的中國經濟增長持有高預期,高盛除了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三次上調MSCI中國指數外,還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cong) 之前的5.2%上調至5.5%。
貝萊德智庫表示,隨著發達經濟體(ti) 逐漸步入衰退,中國的重新開放將帶來增長動力,預計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將超6%,或將在主要發達市場經濟衰退時,降低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因此,貝萊德智庫表示將低配發達市場股票。“隨著中國取代美國成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比起發達市場股票,我們(men) 更看好新興(xing) 市場股票(包括中國股票)。”
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師王瀅向記者表示,低估值為(wei) 希望投資中國股票的投資者提供了機會(hui) 。“中國股票有望領跑全球股市,並且動能可能更多集中在上半年,表現進一步顯著優(you) 於(yu) 區域(新興(xing) 市場整體(ti) 和日本)和全球(美國標普)股指。在我們(men) 看來,目前的情況與(yu) 2008年底/2009年初相當,中國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成為(wei) 跨資產(chan) 組合取得超額收益的關(guan) 鍵驅動因素,而許多投資者尚未充分布局。”
瑞銀證券研究總監連沛堃向記者稱,對2023年整個(ge) 中國市場是積極樂(le) 觀的,其中MSCI中國指數預期年底目標位是80點,還有10%的上行空間,看多的理由則是,從(cong) 估值角度講,現在A股估值跟曆史比較還是較低,跟海外的估值相比,比如MSCI(中國)跟MSCI(全球)的指數比較,前者也是偏低。從(cong) 公司盈利角度講,現在發達國家、成熟市場2023年可能麵對的一個(ge) 問題就是經濟衰退和通脹,這些都會(hui) 影響它們(men) 公司本身的盈利增長,但是它們(men) 現在估值比較高,相反在中國迎來疫情後的公司盈利的反彈,但估值很低。
真金白銀做多
北向資金的規模總體(ti) 逐漸增大,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有一個(ge) 逐漸增大的過程。目前北向資金對A股的影響力已不容忽視,近年來外資更是不斷透過北向資金這一通道投資中國資產(chan) ,且往往在市場低迷時敢於(yu) 大舉(ju) 買(mai) 入並抄底成功。2023年以來,在北向資金快速淨流入的背景下,上證指數漲幅已超過6%。
海外資金加倉(cang) 中國資產(chan) 的意願同樣強烈。記者統計發現,12月跟蹤MSCI中國指數的iShares MSCI China ETF資金淨流入4.47億(yi) 美元,1月則繼續流入7.6億(yi) 美元。該基金1月底管理規模已達創紀錄的96.4億(yi) 美元。此外,跟蹤國內(nei) 大盤股的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 1月資金淨流入3.5億(yi) 美元,管理規模達65億(yi) 美元;跟蹤海外中國互聯網的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資金淨流入3億(yi) 美元,管理規模達81.4億(yi) 美元。
除了MSCI,海外規模較大的中國ETF在1月份的規模有所增加。例如,美國市場上市的規模超10億(yi) 美元的中國股票ETF有6隻。除前述ETF外,跟蹤滬深300指數ASHR1月流入3.9億(yi) 美元,管理規模達26.6億(yi) 美元;跟蹤標普中國指數GXC流入0.6億(yi) 美元,管理規模達14.1億(yi) 美元;跟蹤中國科技指數CQQQ流入0.8億(yi) 美元,管理規模11.3億(yi) 美元。
不過,北向資金的構成中並非全是長線資金,外資的淨流入趨勢能否持續?國信證券分析師王開坦言,短期需擔心的並非國內(nei) 經濟基本麵、海外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外資回撤的風險,而是外資“爆買(mai) ”A股是否短期會(hui) 止盈。外資買(mai) 的是全球衰退環境下中國一枝獨秀的預期,賺的是人民幣匯率走高預期下景氣投資的錢,因而今年超配A股的成長板塊主線是明朗的,短期撤離的風險在於(yu) “爆買(mai) ”後缺乏增量資金的回調與(yu) 踩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