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劉瑋:奮戰在防治蟲媒傳染病“疫”線

發布時間:2023-02-06 11:17:00來源: 科技日報

  【奮進者】

  ◎王 迪 管 彤 本報記者 張 強

  做科研,不僅(jin) 要看發表了什麽(me) 論文,更要看研究成果產(chan) 生了多大的社會(hui) 價(jia) 值。通過科研工作預防人群感染、挽救病人生命、改變臨(lin) 床現狀,是遠比發表論文更有意義(yi) 的事情。

  劉瑋 軍(jun) 事科學院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初見劉瑋,她剛從(cong) 某科研項目評審會(hui) 會(hui) 場出來。身材嬌小的她,長發隨意地披在肩上,說起話來幹脆利落。

  這位軍(jun) 事科學院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的工作和“蟲”有關(guan) 。每年開春,她都要帶著團隊成員趕赴蜱蟲病疫源地一線。到野外抓蜱捕鼠、對群眾(zhong) 進行回訪宣教……這些已經成為(wei) 他們(men) 工作的“標配”。

  “近1/5的傳(chuan) 染病是由蟲媒病原體(ti) 感染引起的,我的工作就是發現這些病原體(ti) ,並找到傳(chuan) 染源。”劉瑋表示,過去近20年,她帶領團隊成員率先發現了我國10餘(yu) 種新發蟲媒病原體(ti) ,為(wei) 大量不明原因發熱病例的診治提供了關(guan) 鍵的技術保障。

  2022年,劉瑋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起獲獎感受,她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很驕傲,獎項一方麵是對我的重要肯定,另一方麵也是對我的鞭策,它激勵我砥礪前行、勇攀科學高峰。”

  參與(yu) 抗擊“非典”,堅定傳(chuan) 染病研究誌向

  2000年,劉瑋從(cong) 地方高校考入軍(jun) 事醫學科學院(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前身),並順利轉為(wei) 碩博連讀。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來。

  麵對“非典”,劉瑋當時所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承擔了病毒分離、流行病學調查、傳(chuan) 播鏈分析、人群的長期隨訪等工作。

  “我們(men) 院是相關(guan) 研究領域的‘排頭兵’,‘非典’疫情襲來後,我們(men) 一直站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劉瑋滿是自豪。

  與(yu) “非典”正麵交戰,讓劉瑋意識到自己所學專(zhuan) 業(ye) 的價(jia) 值。也正是在抗擊“非典”科研第一線,劉瑋有了更多同國內(nei) 、國際的公共衛生、病毒、傳(chuan) 染病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進行近距離交流和深度合作的機會(hui) 。

  這些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激發了劉瑋對傳(chuan) 染病研究的興(xing) 趣,也堅定了她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jue) 心。

  於(yu) 是,在完成博士學業(ye) 後,劉瑋義(yi) 無反顧地選擇留院工作,從(cong) 此在新發傳(chuan) 染病科研道路上開始了長期的探索。

  傾(qing) 心研究蜱蟲病,為(wei) 軍(jun) 民健康護航

  2009年夏天,河南省、安徽省數十名農(nong) 民不明原因死亡。這些患者大多被蜱蟲叮咬過,他們(men) 發病急、病情進展快。一時間此事被傳(chuan) 得沸沸揚揚,引發了當地群眾(zhong) 的恐慌情緒。

  次年,中國學者在全球首次分離出這種新的蜱蟲病的病原體(ti)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而劉瑋研究的正是以該病毒為(wei) 代表的係列蜱媒病毒,當時她帶隊前往了河南。

  由於(yu) 蜱蟲繁殖環境比較特殊,患蜱蟲病的多是偏遠山區的老百姓,或者野外駐訓的部隊官兵。

  “我們(men) 要守護人民生命健康,保障部隊戰鬥力。”作為(wei) 一名軍(jun) 事醫學研究工作者,強烈的使命感驅動著劉瑋迅速將主要研究精力聚焦到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上。這也成了她近10年的研究重心。

  “中國是蜱蟲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我們(men) 的官兵是高危感染人群,搞清楚這種新發傳(chuan) 染病的來龍去脈,是我們(men) 科研人員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劉瑋對記者說。

  “2010年,許多研究人員來到河南,參與(yu) 蜱蟲病救治工作。後來,多數人都離開了,留下來繼續研究的隻有劉瑋和她的團隊成員。”位於(yu) 河南的解放軍(jun) 聯勤保障部隊第990醫院(原解放軍(jun) 154醫院)感染科主任崔寧感慨道。

  這些年,劉瑋帶著團隊成員從(cong) 無到有,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病例診斷、鑒別診斷、預後判別和重症救護的全鏈條技術體(ti) 係。他們(men) 不斷優(you) 化、提升病原體(ti) 診斷技術,篩選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特效治療藥物……一個(ge) 個(ge) 科學難題的攻克,使得就診病人的病死率實現大幅下降。

  相關(guan) 科研成果也惠及其他蟲媒病領域。通過持續攻關(guan) ,劉瑋帶領團隊成員構建出了蟲媒病原體(ti) “發現—鑒定—溯源”的防控體(ti) 係,創立了一套快速組合篩查技術。

  為(wei) 了摸清我國重點地域蟲媒病原體(ti) 的本底和潛在威脅,劉瑋又率領團隊成員進戈壁、爬雪山、鑽森林,完成了跨越數千公裏的現場調查工作。

  如今,由劉瑋領銜的團隊已經摸清了我國東(dong) 北、西北、西南、華中等地蟲媒病原體(ti) 的流行現狀,自主構建了傳(chuan) 播風險預測預警模型和信息係統,切實保障了部隊野外駐訓安全,築牢了我軍(jun) 傳(chuan) 染病防控的重要防線。

  捧出一片丹心,讓科研薪火相傳(chuan)

  除了科學研究,近年來,劉瑋把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100多個(ge) 批注、10餘(yu) 個(ge) 版本的修改……雖然已經過去兩(liang) 三年,軍(jun) 事醫學科學院研究生李佳宸依然記得自己寫(xie) 第一篇英文論文時的情形。

  那時,李佳宸剛剛考入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成為(wei) 劉瑋的研究生。自入學起,從(cong) 李佳宸做實驗的方法步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到文獻閱讀量,劉瑋都會(hui) 定期過問。在寫(xie) 第一篇英文論文時,劉瑋更是手把手地幫李佳宸修改,前後修改十餘(yu) 次,每次都給出詳細的修改建議,最後文章得以發表。

  “劉老師將‘引導’與(yu) ‘幹預’的關(guan) 係把握得恰到好處,既給我們(men) 指引方向,又鼓勵我們(men) 探索和試錯。如果沒有這種‘手把手’和‘放開手’的指導方式,我很難有如此大的進步。”李佳宸對記者說,劉瑋老師這種引導式教學和循序漸進、尊重個(ge) 性的培養(yang) 理念,促進學生們(men) 不斷進步和成長。

  近年來,麵對社會(hui) 上出現的“躺平”聲音,劉瑋懇切地叮嚀課題組成員和學生:“青年人就應該有青年人的理想和擔當,‘躺平’固然閑適,但奮鬥後所取得的果實卻是‘躺平’者品嚐不到的。奮鬥理應是青春最耀眼的底色。”

  永遠謙虛務實、永遠枕戈待旦,這是劉瑋對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要求,更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不‘躺平’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青年科研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在我看來,做科研,不僅(jin) 要看發表了什麽(me) 論文,更要看研究成果產(chan) 生了多大的社會(hui) 價(jia) 值。”劉瑋表示,通過科研工作預防人群感染、挽救病人生命、改變臨(lin) 床現狀,是遠比發表論文更有意義(yi) 的事情。

  “現在,我們(men) 團隊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公共衛生防控和臨(lin) 床診療研究工作上,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在病毒受體(ti) 發現、疫苗研製等方向開展更多的工作。”在采訪的最後,劉瑋如是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