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年輕家庭托育之難 寶爸寶媽之煩惱:寶寶誰來帶
中國出生人口下降,如何托舉(ju) 生育意願
寶爸寶媽之煩惱:寶寶誰來帶
鄒京京的三孩之家猶如一個(ge) 窗口,演繹著年輕寶爸寶媽的喜樂(le) 煩愁。生育、托育已並非個(ge) 人、乃至一個(ge) 家庭之事,而是攸關(guan) 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國事。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wan) 人,比2021年末減少85萬(wan) 人,這是中國人口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出生人口僅(jin) 有2016年的53%。
2022年8月17日,國家衛健委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會(hui) 上透露的一項國內(nei) 調查顯示,嬰幼兒(er) 無人照料是阻礙生育的首要因素,城市中超過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供給明顯不足,特別是普惠性服務供不應求。
這一信息引起廣泛關(guan) 注,讓當下年輕家庭的托育之難浮出水麵。
---------------
“團聚啦!”1月21日除夕,北京三孩寶媽鄒京京在社交平台分享三寶團聚的照片,三個(ge) 寶寶身著紅彤彤的新衣,手裏拿著壓歲錢,笑容溢出屏幕。
34歲的鄒京京是一名保險從(cong) 業(ye) 人員,育有三娃。2020年11月,女兒(er) 快4歲時,鄒京京誕下雙胞胎兒(er) 子。大家庭從(cong) 此更熱鬧了,孩子誰來帶、如何帶的煩惱也隨之而來,經過全家商議,姥姥、姥爺負責孩子飲食,爺爺、奶奶照顧其他起居,分工明確。
可3個(ge) 孩子和6個(ge) 大人,讓不足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尤顯擁擠。“看著年過半百的父母,為(wei) 了給我們(men) 帶孩子經常要在客廳打地鋪,挺心疼的。”鄒京京直言,三娃的托育壓力挺大,每天家裏都忙得不可開交。一家人反複商量之下,鄒京京決(jue) 定讓奶奶將雙胞胎帶回河北老家照顧,京冀兩(liang) 地分開“作戰”。
萬(wan) 家燈火中,鄒京京家的故事,在一個(ge) 個(ge) 家庭真實上演著。
“保姆帶娃、父母帶娃、全職帶娃”眾(zhong) 生相
2022年年末,深圳,二孩寶媽楊雯(化名)為(wei) 即將到來的二寶準備著新生兒(er) 用品,隱憂也悄然浮現:“二孩麵臨(lin) 的壓力更大,帶孩子成了頭等難題。”
2018年,36歲的楊雯迎來第一個(ge) 寶寶,產(chan) 假後,她回到工作崗位,孩子由誰帶成了家庭難事。此時,楊雯的公公因幫大兒(er) 子帶娃累倒住院,“我們(men) 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張口”,楊雯和老公將目光轉向保姆市場。經過幾個(ge) 月的考察、試用後,她感歎,“為(wei) 孩子找到合適的保姆難上加難”。
好不容易找到保姆,家裏緊張的氣息無處不在。楊雯說,當時家裏布滿攝像頭,工作空閑、午休時,她總忍不住打開監控軟件,遠程觀看阿姨帶娃日常,“生怕孩子有個(ge) 閃失”。
2023年春節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李曉家,眼見兒(er) 童玩具堆滿客廳,兩(liang) 歲的晳皙活潑可愛,不停奔跑、玩鬧,李曉夫婦一臉愛意。而她和丈夫陳逸然又要為(wei) 節後上班孩子由誰帶而費思量。
公婆還有工作,父母健康不允許,家裏4個(ge) 老人難以承擔帶娃重任。李曉夫婦開始寄希望於(yu) 托育機構和育兒(er) 保姆。但孩子小,托育機構不接收。那段時間,李曉一邊尋找阿姨,一邊獨自帶娃,“真是忙得四腳朝天”。
李曉的工作薪資高,但比較繁忙,她不得不辭去工作,專(zhuan) 心在家照顧孩子。磕磕碰碰間,李曉終於(yu) 找到了合適的阿姨,經濟壓力隨之而來,“每月阿姨和小時工的工資得1.5萬(wan) 元。”李曉搖了搖頭,“我得再上班賺錢。”
對90後寶爸李華錫而言,將年過半百的母親(qin) 、嶽母從(cong) 老家請到北京來照顧兩(liang) 歲多的兒(er) 子,實屬無奈之舉(ju) ,“剛在北京租房時,搜索過附近的托育機構,兩(liang) 公裏內(nei) 幾乎沒有。”
“保姆帶娃、父母帶娃、全職帶娃”已成為(wei) 當下年輕家庭的眾(zhong) 生相。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婦聯兼職副主席黃綺從(cong) 2017年起就關(guan) 注托育問題。她了解到,上海市科學育兒(er) 基地調查0-3歲的兒(er) 童家庭中,有近80%的幼兒(er) 看護者為(wei) 祖輩,其中近50%祖輩感到“無可奈何”,特別是照顧過“一孩”的祖輩不願再照顧“二孩”的比例在上升,他們(men) 希望將孩子送往專(zhuan) 業(ye) 、值得信賴的日托機構。
費用高、離家遠是嬰幼兒(er) 入托最大阻礙
“孩子無人照料嚇退不少年輕父母生育意願。”李曉說,身邊不少朋友都有意願生二孩、三孩,“但目前舉(ju) 全家之力照顧一個(ge) 孩子都很難,真不敢再生”。
實際上,不僅(jin) 是老人,將孩子送往專(zhuan) 業(ye) 、可靠的托育機構更是寶爸寶媽首選。然而,費用高、離家遠成為(wei) 嬰幼兒(er) 入托的“攔路虎”。
2022年9月22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四十三次會(hui) 議聽取了《關(guan) 於(yu) 本市托育服務體(ti) 係建設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家長送托的主要考慮因素為(wei) 托育機構與(yu) 家庭的距離和服務價(jia) 格。
在三孩寶媽鄒京京的觀念中,“孩子需要多去接觸外麵的世界”,她特別希望能早些把孩子送進“放心又能長知識的托兒(er) 所”。女兒(er) 兩(liang) 歲半時,鄒京京為(wei) 她報了私立雙語托育班,每月費用7900元。
隨著雙胞胎的到來,鄒京京深感育兒(er) 費用“壓力山大”。為(wei) 減緩老人帶娃壓力,雙胞胎20個(ge) 月時,鄒京京開始物色托育機構,“我家附近幾乎沒有公立機構,私立機構每月最低也要7800元”。結合家庭收入情況,鄒京京選中一家連鎖品牌托育機構,每月9800元。
“9800元隻是一個(ge) 孩子的價(jia) 格,兩(liang) 娃要付雙倍入托費”。每月近兩(liang) 萬(wan) 元的托育費讓鄒京京一家著實“吃不消”。慎重考慮後,她讓婆婆帶雙胞胎兒(er) 子回石家莊老家上托育班,一家人過起了“雙城生活”。
“孩子開朗了,長胖了,還會(hui) 自己穿鞋子。”入托兩(liang) 周後,鄒京京驚喜地發現,剛滿兩(liang) 歲的雙胞胎兒(er) 子飛速成長,不僅(jin) 知道排隊等候,還學會(hui) 了簡單的兒(er) 歌。如今,鄒京京夫婦帶著女兒(er) 在北京生活,每個(ge) 周末,鄒京京一家要進行一次大輪換,將女兒(er) 帶去奶奶身邊,再把雙胞胎接回北京照看。
“讓家裏阿姨或老人每天帶著兩(liang) 歲的孩子擠地鐵、坐公交去入托顯然不太合適。”在寶爸陳逸然看來,離家距離是選擇托育機構的重要指標之一。楊雯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公辦托育機構和非營利托育機構提供的普惠性托育服務,價(jia) 格親(qin) 民、質量有保障。
在工薪族李華錫看來,孩子的托育費用不應超過家庭總收入的30%。李曉則表示,如果托育機構環境佳、師資強、離家近,“願意為(wei) 這些優(you) 質條件埋單”,但每月總支出不宜超過1.5萬(wan) 元。
解決(jue) 托育之困亟須多方施力
2022年9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負責人杜希學在國新辦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表示,目前我國托育機構麵臨(lin) 降低成本難、穩定招生難、應對風險難等挑戰。
回顧托育機構5年發展曆程,90後寶媽辛靜體(ti) 會(hui) 頗深。2017年,辛靜與(yu) 另一位寶媽聯合創立了一所國際托教中心,致力於(yu) 為(wei) 0-3歲的嬰幼兒(er) 及家庭提供科學的托育服務。
辛靜感慨,“房租和師資是壓垮部分托育機構的兩(liang) 座大山”。她說,國家政策對於(yu) 托育場所的樓層、采光、通風等都有明確規定,這就決(jue) 定了托育機構的場地租金普遍較高。
房租貴,人力成本更高。辛靜介紹,目前她經營的托育機構裏的嬰兒(er) 班師生比為(wei) 1∶3,托小班1∶5,托大班1∶7,受製於(yu) 缺乏合格的托育人才,托育機構自身承擔了大量的人才培養(yang) 工作,經營成本難以壓縮。
《報告》顯示,2020年北京市托育機構平均月收費超過7000元,價(jia) 格較高,運營成本中場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占比達80.9%。辛靜直言,希望政府相關(guan) 部門可以提供價(jia) 格低廉的場地租賃,同時加大托育師資培養(yang) 力度,提升教育水平。
2022年8月16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17個(ge) 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生育休假政策、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傾(qing) 斜等舉(ju) 措。有專(zhuan) 家評價(jia) 稱,國家出台大力度、多舉(ju) 措政策,意在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讓更多年輕人“願意生、育得好、教得好”。
隨著國家頂層設計的出台,各地開始陸續探索普惠托育的破局之道。2022年11月,山東(dong) 省濱州市建立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聯席會(hui) 議和聯絡員製度。近日,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官網發布杭州市嬰幼兒(er) 成長驛站名單,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428家建成投用,統一“小樹苗”標識,意在打造15分鍾嬰幼兒(er) 照護服務圈。
黃綺則建議,可嚐試把老年大學和托育場所融合,帶孩子的老人白天去上課,下課後到托育機構接孩子,既可讓孩子學會(hui) 集體(ti) 生活,也可緩解老人帶孩子的壓力。
“很感動,國家和各地政策都在作出回應,說明我們(men) 的需求被看見了。”陳逸然說。李曉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對建立托育機構的條件、從(cong) 業(ye) 人員資質等的監管和審核,推進托育機構職業(ye) 技能等級培訓和鑒定。
在2023年各地召開的兩(liang) 會(hui) 上,安徽、河南、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為(wei) 托育服務建言獻策,建議多方發力“托”起嬰幼兒(er) 的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06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