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新動力!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成外貿出口“新三樣”,新能源為何強勢增長?
2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會(hui) 上,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xing) 乾表示,2022年中國外貿有三大精彩表現,就是站上了新高度,釋放了新動能,作出了新貢獻。
什麽(me) 是“新動能”?李興(xing) 乾說,在去年,以電、光、鋰這“新三樣”為(wei) 代表,就是以電動汽車、光伏產(chan) 品、鋰電池的出口為(wei) 代表,我國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產(chan) 品成為(wei) 出口新增長點。2022年,電動汽車出口增長了131.8%,光伏產(chan) 品增長了67.8%,鋰電池增長了86.7%。
為(wei) 何新能源產(chan) 品會(hui) 成為(wei) 我國外貿出口“新動能”?具體(ti) 來看,電、光、鋰這“新三樣”分別有怎樣的表現?
歐洲每10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來自中國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產(chan) 業(ye) 迎來騰飛。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311.1萬(wan) 輛,同比增長54.4%,已經超越了德國,排名世界第二,僅(jin) 次於(yu) 日本。
而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就是新能源汽車。2022年,新能源車出口總量達67.9萬(wan) 輛,同比大增1.2倍,增速超過了汽車出口的整體(ti) 增速。在全年出口的汽車中,新能源占比達到了21.83%。
據中汽協常務副會(hui) 長付炳鋒分析,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除了得益於(yu) 疫情之下海外供給不足,更重要的是近年來自主品牌在技術和智能駕駛領域建立起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此前中國汽車出口一直在100萬(wan) 輛左右徘徊。近幾年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帶動之下,中國汽車出口實現跨越式增長,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wan) 輛,2022年突破300萬(wan) 輛。
央視財經報道稱,目前在歐洲,每10台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台來自中國。向“傳(chuan) 統汽車大本營”歐洲出口新能源汽車,也體(ti) 現著在新能源時代中國車企的影響力。
具體(ti) 來看,哪家車企是2022年的“出海之王”?據中商產(chan) 業(ye) 研究院梳理,上汽集團憑借全年90.6萬(wan) 輛的汽車出口量拿下29.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次是奇瑞、特斯拉、長安和東(dong) 風。
從(cong) 新能源汽車來看,特斯拉仍是出口主力,2022年中國出口國產(chan) 特斯拉27.1萬(wan) 輛,占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近40%。
而國產(chan) 新能源品牌出口也在提速。如新晉“新能源銷量一哥”比亞(ya) 迪,就在2022年拓展了德國、瑞典、日本、泰國、馬來西亞(ya) 、哥斯達黎加等多個(ge) 海外市場。得益於(yu) 在歐洲、東(dong) 南亞(ya) 、南美洲等多個(ge) 市場的快速布局,比亞(ya) 迪去年累計出口乘用車約5.6萬(wan) 輛,同比增長307.2%。
新能源“國家隊”東(dong) 風嵐圖也在2022年布局歐洲,已經進入挪威和以色列市場,並計劃於(yu) 2023年起進入瑞典、荷蘭(lan) 、丹麥、以色列等市場。長城、廣汽等多家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也在加快新能源車型出海步伐。
2022年9月,國新辦舉(ju) 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會(hui) 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飛表示:“商務部將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chan) 品出口,將繼續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ye) 加快建設海外營銷和售後服務網絡,加大品牌宣傳(chuan) 推廣力度;研究拓寬出口運輸渠道,通過中歐班列運輸新能源汽車”。
東(dong) 海證券研報表示,出口方麵,國內(nei) 車企新能源汽車出口相繼啟動,有望繼特斯拉中國之後借國內(nei) 完備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開拓歐洲、東(dong) 南亞(ya) 等海外市場。
光伏巨頭加快出海步伐,出口空間迎增長
外貿出口“新三樣”的第二樣是光伏產(chan) 品。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全國電力工業(ye) 統計數據,光伏成為(wei) 新能源中增長最快的賽道,全年新增裝機量87.41GW,同比增長60.3%。從(cong) 累計裝機量來看,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392.61GW,同比增長28.1%。
除了在國內(nei) 實現強勢增長外,我國光伏企業(ye) 也在加速走向海外。如光伏巨頭隆基綠能近年來就在加速開拓東(dong) 南亞(ya) 等市場。隆基綠能董秘回複投資者提問時稱,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在東(dong) 南亞(ya) 的組件產(chan) 能超過10GW,今年在馬來西亞(ya) 擴產(chan) 3.5GW矽棒矽片產(chan) 能,公司正在評估海外進一步擴產(chan) 的計劃。
東(dong) 吳證券研報顯示,2022全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量158.5GW,同比增加58%,逆變器出口金額89.8億(yi) 美元,同比增加75.4%。據索比谘詢預計,2022年全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DC)超過260GW,其中90%以上的組件來自中國企業(ye) 。
為(wei) 何中國光伏產(chan) 品出口實現強勢增長?平安證券研報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從(cong) 需求端來看,三重因素推動光伏外需維持高景氣:
①度電成本下降提升光伏核心競爭(zheng) 力;
②能源低碳轉型推動光伏滲透率提升;
③能源安全挑戰將提升歐洲光伏長期需求。
從(cong) 供給端來看,平安證券認為(wei) ,三大特征決(jue) 定了中國光伏產(chan) 品的出口優(you) 勢:
①中國光伏產(chan) 品的技術優(you) 勢全球領先;
②光伏產(chan) 業(ye) 供應鏈高度集中於(yu) 我國,產(chan) 能產(chan) 量優(you) 勢明顯;
③中國光伏企業(ye) 的垂直一體(ti) 化帶動降本。
不過,目前歐洲多國致力於(yu) 提高本國光伏產(chan) 能,也可能降低對中國光伏產(chan) 品的依賴。除此之外,中國光伏出口也會(hui) 受各國貿易政策的影響。
據平安證券預測,海外14個(ge) 重點市2022年到2026年光伏累計新增裝機將超過600GW,CAGR約14.78%。其中,我國光伏企業(ye) 通過出口與(yu) 海外產(chan) 能布局,有望覆蓋約280 GW,CAGR約8.15%。從(cong) 國別上看,巴西、澳大利亞(ya) 、德國、西班牙、荷蘭(lan) 、日本市場光伏出口空間較大,歐洲、南美洲是未來出口重要增長點。
鋰電池出口大增,寧王、比亞(ya) 迪包攬全球前二
2022年,鋰電池行業(ye) 的出口也出現強勢增長。據中國海關(guan) 總署數據,2022年全年我國出口鋰離子蓄電池37.73億(yi) 個(ge) ,出口數額接近3426.56億(yi) 元,相較於(yu) 2021年的1835.26億(yi) 元增長86.7%,創曆史新高。
據川財證券研報,2017-2020年,中國鋰電池出口額以每年20%-35%的速度穩步增長,2021年和2022年則分別迎來66.5%和86.7%的爆發式增長。2022年出口至美國的鋰電池金額為(wei) 682.1億(yi) 元,同比增長112%。
爆發式增長的背後,是中國頭部電池企業(ye) 的影響力提升。目前,寧德時代和比亞(ya) 迪已經包攬了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前兩(liang) 名。
據韓國電池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1-11月寧德時代在全球的動力電池裝機量為(wei) 165.7GWh,同比增長101.8%,市場份額37.1%,排名全球第一。緊隨其後的是比亞(ya) 迪,2022年前11個(ge) 月實現60.6GWh的裝機量,同比增長168.3%,市場份額為(wei) 13.6%,超越韓國的LG新能源排名全球第二。
為(wei) 了進一步走向全球,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龍頭還在加快出海步伐。近日,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工廠(簡稱“德國工廠”)正式啟動,預計該工廠的年產(chan) 量最終將達到3000萬(wan) 枚電芯,足以裝配18.5萬(wan) -35萬(wan) 輛電動汽車。
據了解,德國工廠是寧德時代首個(ge) 境外工廠,於(yu) 2019年開工建設,項目投資約18億(yi) 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31.64億(yi) 元)。2022年4月,該工廠正式獲得圖林根州政府8GWh(吉瓦時)的電芯生產(chan) 許可證,並於(yu) 該年12月開始生產(chan) 首批鋰離子電池電芯。
從(cong) 整個(ge) 行業(ye) 來看,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盡管增長迅猛,但增速已經出現回落。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曾在2022高工鋰電年會(hui) 上表示,2021年國內(nei) 動力電池出貨同比增長183%,但2022年出貨增速或將回落至117%。
2023年以動力電池為(wei) 代表的鋰電池出貨增速或將繼續放緩。GGII預計稱,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超900萬(wan) 輛,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將突破40%。預計到2023年,國內(nei) 鋰電池市場出貨量將超過1TWh,其中動力電池出貨有望超800GWh,儲(chu) 能電池出貨將超180GWh。
作者:安宇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