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該如何應對轟然而至的ChatGPT浪潮?
■ 專(zhuan) 欄
在ChatGPT發展浪潮中,最需要的是實時的政策與(yu) 機製創新,尤其應強調邊界思維和變通智慧。
自2022年11月30日上線以來,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各種表現,堪稱十分驚豔。
從(cong) 連續回答問題、生成摘要、翻譯文檔,到信息分類、寫(xie) 代碼、編劇本、做作業(ye) 和寫(xie) 論文,ChatGPT幾乎都能應對自如。而且,ChatGPT還會(hui) 質疑你提問的前提,甚至拒絕不當請求。
需要看到ChatGPT的顛覆性影響
ChatGPT橫空出世,與(yu) 五六年前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棋手的衝(chong) 擊波不同,這次人們(men) 所熱議的不再隻是奇點臨(lin) 近的隱憂,更多的是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會(hui) “改變遊戲規則”的恐慌。
不難想象,不久的將來,公司經理隻要按一下按鈕或者對語音機器人發個(ge) 指令,就可以將一個(ge) 粗略的文檔轉換成優(you) 雅的演示文稿,而無需勞煩公司文秘。這無疑顛覆了我們(men) 早已熟稔於(yu) 心的工作場景。
人們(men) 之所以對ChatGPT這一波突破性進步感到震撼,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人們(men) 一開始並不那麽(me) 相信這種將語言拚湊起來的技術路線。但毋庸置疑,ChatGPT的確在生成合乎語法的流利的語言方麵有著上好的表現。
由此,不難得到的一個(ge) 教訓是,很多顛覆性技術發展的路線,往往未必符合人們(men) 一貫和事先的認知。
近10年來,從(cong) 深度學習(xi) 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說明了這一點——對人工智能應該是怎樣的智能,人們(men) 的一般性認知與(yu) 人工智能突破性創新所交付的智能形式之間,存在某種落差。
因此,說到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態度,不論事先是否有所覺悟,不論原先處在什麽(me) 位置和賽道,都應該看到其所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也就是說,我們(men) 要將其視為(wei) 引領未來的知識引擎,積極擁抱這一波人工智能淘金熱。
人類有能力理清ChatGPT治理思路
與(yu) 人類所有重大的技術突破一樣,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湧現及其未來,實際上植根於(yu) 整體(ti) 的技術社會(hui) 係統,也必然地基於(yu) 我們(men) 對其可能驅動的變革的想象。在這些全新的係統構建和麵向未來的想象中,有些是相對中性的變化,有些則是對所有人都有積極意義(yi) 的變化。
比方說,可能用不了多久,人們(men) 就可以借助通用人工智能翻譯工具觀看任何語言的視頻,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men) ,也可以彼此流暢地交流。
但正如人們(men) 最近所看到的那樣,ChatGPT的病毒式流行也招致了很多非議。有研究者擔心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一波創新競賽中,會(hui) 不會(hui) 步搜索引擎、社交媒體(ti) 和大數據商業(ye) 的後塵,使得誠信、隱私、知識產(chan) 權等倫(lun) 理和法律上的權利和基本的價(jia) 值觀淪為(wei) 犧牲品。
必須指出的是,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實質,是知識生產(chan) 方式的革命,既是對知識、學習(xi) 和創造的重新定義(yi) ,也必然帶來對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的重新理解。
由此,在ChatGPT浪潮中,當我們(men) 準備一擁而上之時,有必要先對相關(guan) 問題做一番深度思考,理清思路,拿出應對辦法。
發展應強調邊界思維和變通智慧
ChatGPT這種基於(yu) 人類群體(ti) 知識和記憶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必然與(yu) 既有的主要基於(yu) 個(ge) 體(ti) 知識與(yu) 記憶的知識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生衝(chong) 突。ChatGPT對海量的文本數據集等數據的高度依賴,在其拚湊式的知識構造過程中,也必然會(hui) 帶來難以化解的價(jia) 值觀念層麵的衝(chong) 突。
因此,我們(men) 應設法防範其中的極端惡劣情況,但慎用普遍性的信息審核機製。鑒於(yu) ChatGPT涉及的藝術作品集、代碼集,必然會(hui) 與(yu) 原有的知識產(chan) 權等權利相衝(chong) 突,也亟待建立新的社會(hui) 契約和法律製度。
在此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實時的政策與(yu) 機製創新,尤其應強調邊界思維和變通智慧。一方麵,抓住最壞的問題,如欺詐等犯罪予以遏製,同時要認識到海量文本數據集正在成為(wei) 一般的知識生產(chan) 要素,在內(nei) 容審核方麵應適當放寬,使其更充分地發揮知識生產(chan) 的潛能。
另一方麵,也要考慮到新舊知識生產(chan) 方式的過渡性策略,相關(guan) 政策和治理機製應致力於(yu) 調和知識生產(chan) 方式轉換所帶來的摩擦。
□段偉(wei) 文(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hui) 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