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寒假作業減負“打折扣”
本報記者 李祺瑤 實習(xi) 記者 何蕊
開學臨(lin) 近,不少家庭裏正在上演“補作業(ye) 大戰”。記者調查發現,閱讀、體(ti) 育、實踐等一些主打“自由式”的作業(ye) ,學生做起來並不輕鬆,隻能家長上手幫忙。有家長說,作業(ye) 減負被打了折扣。對此,專(zhuan) 家表示,學校和老師設計作業(ye) 不能本末倒置,無形中給學生增加負擔。
一個(ge) 寒假要讀十幾本書(shu)
“一年級的孩子,一個(ge) 假期怎麽(me) 能讀完十幾本書(shu) ?”馬女士的兒(er) 子剛上小學,這個(ge) 寒假,她收到了語文老師開出的必讀書(shu) 單,要求寫(xie) 讀後感,“十幾本書(shu) ,每本都和課本差不多厚,一年級的孩子也沒掌握多少漢字,還要我和他爸帶著讀。”整個(ge) 寒假,一家人連出門旅遊都得帶上課外書(shu) ,馬女士還要幫著孩子補讀後感。“過個(ge) 寒假,家長和孩子都累。”她說,孩子隻能是為(wei) 了完成任務而讀書(shu) ,感受不到閱讀的樂(le) 趣,“孩子完不成的讀後感,我們(men) 寫(xie) 好他照著寫(xie) ,也不會(hui) 對他的寫(xie) 作有什麽(me) 幫助。”
“上學時最煩的就是寫(xie) 讀後感,沒想到當了父母還是躲不過。”郭先生的兒(er) 子今年上四年級,他也有類似的煩惱,“學校布置寒假作業(ye) 挺用心,還設計了好看的閱讀卡,讓孩子用手抄報的形式寫(xie) 不少於(yu) 5本書(shu) 的讀後感。可是孩子沒什麽(me) 耐心,最後還是我來忙活。”記者采訪了十餘(yu) 名中小學生家長,各類“花哨”的讀後感被吐槽得最多。
體(ti) 育要做手抄報
有不少學校列出了寒假運動項目清單,要求學生在假期時堅持體(ti) 育鍛煉。陳先生是一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令他感到不解的是,這次孩子的體(ti) 育作業(ye) 還增加了“筆頭”內(nei) 容——做一張手抄報,介紹一項自己喜歡的體(ti) 育運動項目。
“學校讓每天運動打卡,我們(men) 都特別支持,但是體(ti) 育也做手抄報,我不能理解。”陳先生說,孩子不知道怎麽(me) 做,就把這難題推給了家長,“現在都要給作業(ye) 減負,這作業(ye) 表麵上看起來就是在‘玩’,但是做起來也不輕鬆。”
專(zhuan) 家:給學生更多選擇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認為(wei) ,越來越“花哨”的假期作業(ye) ,是學校和老師在“雙減”政策出台後,對作業(ye) 進行的改革嚐試——隨著教育理念的變化,作業(ye) 不再局限於(yu) 書(shu) 麵,有更多綜合實踐的內(nei) 容,“但是在留作業(ye) 時也不能本末倒置,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負擔。”
學生和家長為(wei) 何頻頻喊累?薛海平說,假期作業(ye) 的作用,除了鞏固複習(xi) 已學知識點,更多的是培養(yang) 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老師應該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意個(ge) 體(ti) 的興(xing) 趣和差異,在作業(ye) 中給學生更多選擇,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幫助學生平衡假期中的生活和學習(xi) 。
“比如不少學校在寒假作業(ye) 中要求學生體(ti) 驗新春民俗文化,學生就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逛廟會(hui) 、旅行等多種方式完成。”他補充,學校要求的作業(ye) 呈現形式也不應局限於(yu) 手抄報,還有繪畫、拍視頻、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作業(ye) ,作業(ye) 將不再成為(wei) “負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