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考古遺產煥發曆久彌新的光彩

發布時間:2023-02-09 16:05:00來源: 人民日報

  讓考古遺產(chan) 煥發曆久彌新的光彩(人民時評)

  崔 妍

  “草原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遼上京,見證中國百年考古曆史的仰韶村,享有“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美譽的乾陵……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泥河灣等19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琉璃河等32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至此,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55家,立項80家,這彰顯了我們(men) 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堅定決(jue) 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一個(ge) 個(ge) 考古發現,既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能從(cong) 中看到中國社會(hui) 賴以生存發展的價(jia) 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可以說,考古發現是不可替代的文明課堂。從(cong) 海昏侯墓等的發掘保護,到良渚、殷墟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進展,再到清代晚期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出水,豐(feng) 碩的考古成果,活化了曆史場景,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如今,隨著考古成果不斷融入現代生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日益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良渚文化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被打造成綜合生態複原、公眾(zhong) 科普、公共考古等功能的城市文化公園,沿城垣兩(liang) 邊而建的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wei) 河南新鄭的城市標誌,萬(wan) 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生態旅遊於(yu) 一體(ti) ……“十三五”期間,二裏頭、盤龍城等30餘(yu) 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累計接待公眾(zhong) 1.54億(yi) 人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大型古遺址保護利用融入所在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兼顧了文物安全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既為(wei) 國際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提供了中國經驗,也為(wei)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助力。

  國家文物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與(yu) 我國源遠流長的曆史和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數量相比,目前的55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不足以構成完整體(ti) 係。讓考古遺產(chan) 煥發曆久彌新的光彩,還需要持續發力、善作善成,確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一方麵,應在保護上下功夫。保護是利用的前提,隻有保護好才能利用好。比如,安吉以農(nong) 整壓實保障,通過開展全域土地整治,轄區內(nei) 搬遷民屋,收購農(nong) 戶青苗,為(wei) 考古遺址公園的整體(ti) 規劃、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啟示我們(men) ,建設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因地製宜、因情施策,統籌采取不同保護手段,係統保護各級各類曆史文化遺產(chan) 。

  另一方麵,應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利用是保護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深入挖掘、廣泛傳(chuan) 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jia) 值,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才能為(wei) 考古遺址公園注入蓬勃生機。比如,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完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機製,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可以讓文化遺產(chan) 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zhong) ;加強文物價(jia) 值闡釋傳(chuan) 播,融通多媒體(ti) 資源,拓展傳(chuan) 播渠道,能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遺產(chan)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不僅(jin) 能讓考古遺產(chan) 重新煥發光彩,也有助於(yu) 人們(men)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石器美玉、秦磚漢瓦、城垣樓閣……考古發現,是蘊涵著豐(feng) 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資源。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我們(men) 必能讓更多考古遺產(chan) 活起來、火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9日 05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