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銀行係險企被視為非主流業務線? 發揮“母行”優勢潛力巨大

發布時間:2023-02-23 16:21:00來源: 證券日報

  記者 蘇向杲

  截至2月21日,10家銀行係險企均發布了2022年四季度償(chang) 付能力報告。據《證券日報》記者整理,10家險企去年合計淨利為(wei) -11.88億(yi) 元,同比減少110億(yi) 元。

  受訪人士認為(wei) ,去年淨利下滑有短期因素的影響,包括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導致投資收益下滑等。從(cong) 長期來看,銀行係險企依然麵臨(lin) 諸多問題,包括嚴(yan) 重依賴母行渠道,經營上以母行單一行政主導為(wei) 主,產(chan) 品定位單一且業(ye) 務價(jia) 值低,缺乏複合型人才等。

  去年“增收不增利”

  與(yu) 淨利增速形成對比的是,2022年中郵人壽、農(nong) 銀人壽、工銀安盛等10家銀行係險企保險業(ye) 務合計收入達3431億(yi) 元,同比增長9.74%,即去年銀行係險企整體(ti) “增收不增利”。

  從(cong) 綜合投資收益率來看,10家銀行係險企去年均未超過4%,最高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年度累計)僅(jin) 3.84%,最低的為(wei) -0.01%。

  部分銀行係險企也提到了麵臨(lin) 的主要投資壓力,如農(nong) 銀人壽在償(chang) 付能力報告中分析公司麵臨(lin) 的主要風險時表示,利率呈長期下行趨勢,到期資產(chan) 和新增資產(chan) 無法獲得原有的收益率,長久期資產(chan) 配置有限,資產(chan) 久期錯配的壓力加大,負債(zhai) 成本始終處於(yu) 高位,存在利差損風險。

  除投資壓力之外,銀行係險企還麵臨(lin) 償(chang) 付能力下滑的壓力。去年第四季度,多家銀行係險企因即期利率和權益市場波動較為(wei) 劇烈、準備金評估曲線下降等因素,出現償(chang) 付能力充足率下滑。

  其中,工銀安盛人壽表示,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綜合償(chang) 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chang) 付能力充足率均較第三季度末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即期利率和權益市場波動較為(wei) 劇烈,同時準備金評估曲線下降,導致公司淨資產(chan) 下降,疊加資本分級上限影響。

  業(ye) 務增長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銀行係險企多由母行控股,經營戰略上也多由母行主導。近年來,盡管個(ge) 別銀行係險企開始發展個(ge) 人代理人業(ye) 務,但業(ye) 務渠道仍以銀保業(ye) 務為(wei) 主,產(chan) 品也以躉交或短期期交為(wei) 主。

  對此,資深保險人、懂保匯創始人兼CEO陸敏(原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ye) 務執行官、首席信息執行官)對記者表示,當前,各大銀行係險企的母行僅(jin) 將銀保業(ye) 務作為(wei) 中間收入看待,卻看不見其未來巨大業(ye) 務增長潛力。此外,國有大行旗下都有保險公司,但銀保業(ye) 務趨同,以躉交和短期期交為(wei) 主,若未來繼續照此做下去,這些銀行係險企難有大作為(wei) ,隻能被定位為(wei) 銀行內(nei) 部的非主流業(ye) 務線。

  陸敏表示,以五大行為(wei) 例,這些銀行擁有巨量網點和客戶資源,完全可以借助銀保轉型實現價(jia) 值最大化,再加上國有大行的品牌資源,全球難有險企可與(yu) 之媲美。以工行為(wei) 例,假設其每個(ge) 網點每天產(chan) 出5件保單,一年產(chan) 出相當於(yu) 中國壽險業(ye) 所有代理人(300多萬(wan) 代理人)一年的產(chan) 出,即使將網均產(chan) 能降至每天1件,也相當於(yu) 一家擁有60萬(wan) 代理人的壽險公司的產(chan) 出,在國內(nei) 已屬名列前茅。但是實際轉型還需建立相應業(ye) 務體(ti) 係來支撐產(chan) 能。因此,銀保業(ye) 務轉型有巨大前景。

  銀行係險企該如何成功轉型並躋身全球保險公司前列?陸敏表示,首先,必須走符合保險發展規律的道路。縱觀全球大型壽險公司發展路徑,無一家是以銷售躉交和短期期交而成長起來。長期人壽險業(ye) 務才能衡量壽險公司經營價(jia) 值的指標。其次,方法要得當。銀行係險企要先做好頂層規劃,再細分和設計端到端經營價(jia) 值鏈,最後組織落地實施。唯有上、中、下三層緊密銜接,才是完成上述轉型。最後,以專(zhuan) 業(ye) 為(wei) 主導。轉型需要保險、互聯網和銀行三方麵跨界組合。單一行政主導與(yu) 銀行專(zhuan) 業(ye) 主導,實現成功轉型的概率較小。

  陸敏進一步表示,我國是人口大國,但保險密度與(yu) 深度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保險業(ye) 依然有很大發展前景和機會(hui) 。一旦銀行的銀保業(ye) 務轉型成功,一方麵將幫助更多的消費者獲得保險保障,提升我國保險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麵將對現有壽險公司產(chan) 生巨大衝(chong) 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