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經濟複蘇和增長持續提供動力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激活了自身發展的澎湃春潮,也為(wei) 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日益開放的中國,與(yu) 世界緊密相聯,為(wei) 世界貢獻機遇。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正邁出新步伐,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和增長持續提供動力。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麵對單邊主義(yi) 逆流和經濟全球化遇到的一些回頭浪,中國始終不改擴大開放的決(jue) 心,不斷提升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以開放創機遇、謀合作、促共贏。近年來,中國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不斷擴大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打造對外開放新優(you) 勢。目前,中國已同26個(ge) 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ge) 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夥(huo) 伴遍及亞(ya) 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同時,中國不斷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2017—2021年,中國連續5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外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分別由93項和122項縮減至31項和27項。先後設立21個(ge) 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開放新高地,在自主開放、不斷開放、加大開放上邁出新步伐,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不斷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依托日益廣泛的規則對接和製度創新,中國的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擴圍、提質、增效,對外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高水平開放之路越走越開闊。
促進更高質量共同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中國積極向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經驗,與(yu) 各國共同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減少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南南合作框架內(nei) 加強與(yu) 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讓開放發展成為(wei) 造福全人類的先進理念與(yu) 務實行動。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真誠無私的援助,推動創設多個(ge) 多邊金融機構,努力提升新興(xing) 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e) “走出去”,奔赴各國建設一線,為(wei) 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貢獻力量。從(cong) 非洲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ya) 吉鐵路、東(dong) 南亞(ya) 地區首條設計時速350公裏的高速鐵路印尼雅萬(wan) 高鐵,到非洲第一大懸索橋莫桑比克馬普托大橋,再到南亞(ya) 最高的電視塔斯裏蘭(lan) 卡科倫(lun) 坡蓮花電視塔,中國企業(ye) 承建的海外工程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造福當地民眾(zhong) 。為(wei) 應對全球發展進程麵臨(lin) 的挑戰,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ye) 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的開放合作,推動各方形成促進共同發展的合力。目前,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首批項目清單已發布,其中包括50個(ge) 減貧、糧食安全、工業(ye) 化等領域務實合作項目。
推動更大範圍互利共贏。中國是對外開放的受益者,更是全球共同開放的推動者。中國致力於(yu) 推動合作共贏的共同開放,為(wei) 世界提供更多優(you) 質國際公共產(chan) 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得到151個(ge) 國家和32個(ge) 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建設成果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世界銀行2019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若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部得以實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為(wei) 全球產(chan) 生1.6萬(wan) 億(yi) 美元的收益,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中國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影響,連續5年如期召開進博會(hui) ,打造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中國不僅(jin) 積極參與(yu)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亞(ya) 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製合作,更推動創設亞(ya) 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si) 路基金等多邊開發機構和合作平台,為(wei) 世界經濟與(yu) 區域發展、全球治理體(ti) 係完善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與(yu) 世界共享巨大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合作機遇,促進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
(人民日報 作者徐秀軍(jun) 為(wei)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yu) 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