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工匠在寶島”速寫之三:萬能錫鋪的“老”與“新”
新華社台北2月24日電(記者黃揚、趙博)百年古刹鹿港龍山寺周邊,曆史悠久的佛具店、燈籠鋪、雕刻坊、古玩店比比皆是。鹿港曾經廟宇繁盛的曆史,由此可見一斑。
龍山寺正對麵,一間名為(wei) “萬(wan) 能錫鋪”的小店毫不起眼。透過玻璃櫥窗望進去,形態各異的錫器緊湊地擺放著。
店內(nei) ,48歲的陳誌升拿著錘子敲打銀白色的錫片,不一會(hui) 兒(er) ,他開始加熱烙鐵進行焊接,接著拿起銼刀整修刨平……如此交替反複,輕薄的錫片逐漸展現立體(ti) 的形象。
陳誌升是彰化知名錫藝世家的第四代傳(chuan) 人。20多歲起,他跟隨父親(qin) 陳萬(wan) 能學習(xi) ,傳(chuan) 承家族技藝。
打錫20多年,陳誌升將錫藝形容為(wei) 一項“做加法”的藝術。他介紹,打錫是“一個(g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少到多的過程”,包含熔錫、模鑄、壓錫片、焊接、銼修等十多項流程。製作時需將圖稿直接描繪在錫片上,因此“非常考驗經驗與(yu) 感覺”。
剛入行時,父親(qin) 陳萬(wan) 能對陳誌升十分嚴(yan) 格,極少表揚他。他一度覺得打錫很難,有段時間甚至因此覺得父親(qin) “古板”。
陳誌升眼中“古板”的父親(qin) ,卻曾是行業(ye) 內(nei) 的銳意創新者。上世紀60年代,陳萬(wan) 能將祭祀用的錫製柑燈和龍燭台整合,龍身以手工立體(ti) 雕塑,工法別具一格。
1979年,陳萬(wan) 能在鹿港開設萬(wan) 能錫鋪後,在探索新工法、新題材的路上更加大膽。他的題材突破香爐、燭台等傳(chuan) 統祭祀用具,發展出錫雕藝術品新門類,從(cong) 十二生肖到熊貓、孔雀,件件栩栩如生。
現已八十高齡的陳萬(wan) 能常說:“昨日創新,今日傳(chuan) 統;今日創新,明日傳(chuan) 統。”在他看來,這是家族技藝傳(chuan) 承的核心要義(yi) 。如今,他的三子陳誌揚、四子陳誌升已扛起傳(chuan) 承重任。
兩(liang) 兄弟在技藝創新上各有側(ce) 重:陳誌揚主攻技藝的突破與(yu) 改進,陳誌升則注重將傳(chuan) 統故事、民俗理念創新性地融入錫器造型中。
在陳誌升看來,創新不能脫離傳(chuan) 統。錫藝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技藝,傳(chuan) 至台灣已有百年曆史。台灣有俗諺道:“入門看交椅茶幾,桌上看花瓶五賽”。“花瓶五賽”指的就是香爐、燭台、花瓶等錫製禮器。
“在台灣,錫器承擔宗教祭祀的重要作用,我們(men) 不能為(wei) 了求新求變,與(yu) 傳(chuan) 統理念完全脫節。”因此他選擇以“做加法”的方式進行創新,設計添加犀牛、果盤等有吉祥寓意的元素,贏得客戶們(men) 的青睞。
陳誌升正領著家族中的“新鮮血液”、26歲的侄子陳政穎學藝。如今同樣亦親(qin) 亦師,陳誌升真正理解了父親(qin) 當年的嚴(yan) 苛是出於(yu) 對後輩的求好心切。他說,想到自己學藝時的艱辛,內(nei) 心也會(hui) 有些矛盾,但對侄子的要求還是一點不敢放鬆。
陳政穎已學藝五年,陳誌升認為(wei) 侄子“基本功可以”,也有很多新創意,但還需積累經驗,才能把想法落實於(yu) 作品當中。
全台灣的傳(chuan) 統錫鋪現在僅(jin) 剩下集中在中南部的十家左右。陳誌升感歎,在台灣,真正願意進入傳(chuan) 統工藝行業(ye) 的年輕人隻有少數,侄子為(wei) 家庭選擇打錫這條路,讓家族技藝薪火相傳(chuan) ,很不容易。
陳家人告訴記者,百餘(yu) 年前,祖輩從(cong) 福建同安遷居台灣,將技藝帶到鹿港;令他們(men) 驚喜的是,百餘(yu) 年後,陳家技藝傳(chuan) 承的“果”,又乘著兩(liang) 岸交流的“風”,在同安當地播下新生的“種”。
福建青年鄭天泗因為(wei) 一次偶然契機,在網上看到陳萬(wan) 能的作品後,悉心鑽研學習(xi) 陳家工藝,尋求突破創新,如今已成為(wei) 同安錫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我們(men) 樂(le) 見他在學習(xi) 的基礎上創新出自己的錫藝作品。”陳誌升說,通過更多的交流機會(hui) ,兩(liang) 岸匠人同心同力,才能使中華傳(chuan) 統技藝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