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多位績優基金經理“出走”背後:公募“去明星化”成趨勢 構建團隊漸成共識

發布時間:2023-02-24 15:17:00來源: 證券日報

  記者 王思文

  開年以來,基金經理離任的消息不斷傳(chuan) 出,其中不乏百億(yi) 元級知名基金經理因個(ge) 人原因宣布離任,也有個(ge) 別中小型基金公司的“頂梁柱”卸任,基金經理的“出走”是否會(hui) 影響基金產(chan) 品業(ye) 績以及未來的平穩運行?一時間基金經理“明星化”後出走的話題再次引起熱議。

  《證券日報》記者采訪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後了解到,隨著去年證監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基金公司在營銷宣傳(chuan) 方麵出現明顯的“去明星化”趨勢。單獨宣傳(chuan) 某位基金經理的現象明顯減少,更多是對基金經理與(yu) 整體(ti) 投研團隊進行並行宣傳(chuan) ,從(cong) 而進一步構建穩定的團隊化、平台化、一體(ti) 化投研體(ti) 係。

  實際上,我國基金經理人才流動趨於(yu) 常態化,市場對於(yu) 個(ge) 別基金經理的去留應理性看待。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年內(nei) 已有279隻基金的掌舵人變更,較2022年同期的487隻基金變更有明顯減少。

  年內(nei) 279隻基金掌舵人變更

  個(ge) 別中小機構失去“頂梁柱”

  2月22日,中銀國際證券旗下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白冰洋因個(ge) 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並按規定在中基協辦理注銷手續。涉及的產(chan) 品有中銀證券健康產(chan) 業(ye) 、中銀證券優(you) 勢製造、中銀證券價(jia) 值精選、中銀證券聚瑞,接棒的基金經理依次為(wei) 李明蔚、張立新、林博程和呂文曄。

  白冰洋是去年市場十分關(guan) 注的績優(you) 基金經理,在去年權益基金整體(ti) 收益不佳的背景下,其管理的中銀證券優(you) 勢製造股票A以9.26%的收益率斬獲2022年普通股票型基金第五名,其餘(yu) 產(chan) 品也獲得了可喜的收益率。

  作為(wei) 2022年績優(you) 基金經理,白冰洋的離職是否會(hui) 對所管基金產(chan) 品的運作造成影響?對此,中銀國際證券回應《證券日報》記者:“近年來,公司通過導師製的‘傳(chuan) 幫帶’等形成了一套公司內(nei) 部人才隊伍建設體(ti) 係,培養(yang) 了優(you) 秀基金經理和投研人員。同時,不斷吸引外部優(you) 秀的人才加盟,不斷優(you) 化人才結構。隨著公募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產(chan) 品的不斷創新,人才流動特別是基金經理的流動逐漸常態化,應當理性看待,不宜過度解讀。”

  近期像白冰洋一樣“清倉(cang) 式”離任的基金經理,還有泓德基金的業(ye) 內(nei) 老將鄔傳(chuan) 雁。就在白冰洋離任前一天,業(ye) 內(nei) 知名基金經理鄔傳(chuan) 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遠見回報等6隻基金產(chan) 品,同時離任公司副總經理一職,相關(guan) 產(chan) 品由秦毅、王克玉和於(yu) 浩成接管。此外,諾安基金的蔡宇濱則卸任了諾安低碳經濟股票和諾安策略精選股票,長城基金的何以廣卸任了旗下6隻合計超過60億(yi) 元的基金產(chan) 品,恒越基金的“頂梁柱”高楠也在1月份宣布因個(ge) 人原因離任等。

  從(cong) 近兩(liang) 年來看,確有不少公募基金業(ye) 知名基金經理離任。例如2022年,獲得基民廣泛關(guan) 注的董承非、周應波、趙詣紛紛離職,去向包括“公奔私”、創立私募基金或者“投身”個(ge) 人係公募。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2022年基金公司和資管機構新聘基金經理687人,離職的基金經理人達到325人,離職人數超過2021年的323人,再次刷新曆史紀錄。

  隨著公募基金行業(ye) 迅速發展,基金經理變動逐漸常態化。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年內(nei) 已有279隻基金的掌舵人出現變更,較去年同期的487隻明顯減少。

  對於(yu) 基金經理人才流動的原因及影響,一位北京地區公募FOF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百億(yi) 元級知名基金經理,還是中小機構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和影響不可一概而論。離職的背後有業(ye) 績考核壓力、職場發展變化等因素,也有更好發揮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創建新基金公司的規劃。隨著我國公募基金公司在投研隊伍和投研文化的建設上趨於(yu) 成熟,行業(ye) 人員流動對內(nei) 部影響有所減少,部分成熟基金經理的創業(ye) 需求也能進一步豐(feng) 富我國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形成良性競爭(zheng) 業(ye) 態。”

  公募“去明星化”成趨勢

  構建整體(ti) 投研團隊成共識

  近年來,公募基金市場迅速發展,不少基金公司以明星基金經理助力營銷,公司管理規模實現迅猛增長,一些績優(you) 基金經理的名字開始廣為(wei) 人知。然而,在2022年股市債(zhai) 市持續震蕩的背景下,多數基金產(chan) 品短期淨值出現下挫,基金經理也因短期業(ye) 績表現不盡如人意而頻頻被“罵上熱搜”。

  公募基金業(ye) 如何更健康發展,如何平衡人才流動與(yu) 公司內(nei) 部運營穩定,引起業(ye) 內(nei) 重視。

  2022年4月份,證監會(hui) 發布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台化、一體(ti) 化的投研體(ti) 係,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yang) 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yu) 傳(chuan) 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如今,鮮見基金公司大範圍單獨宣傳(chuan) 某位基金經理,公募基金業(ye) 正走在“去明星化”、構建整體(ti) 投研團隊的路上。

  一位上海地區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近期向《證券日報》記者直言:“我們(men) 從(cong) 去年開始,不會(hui) 主動宣傳(chuan) 基金經理本身,而是站在公司長期發展與(yu) 規劃的角度,從(cong) 權益團隊、固收團隊、量化團隊等核心業(ye) 務出發進行渠道溝通。我們(men) 希望基民在選購基金產(chan) 品的時候,不僅(jin) 僅(jin) 是關(guan) 注基金經理是不是‘出名’,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這家基金公司的整體(ti) 實力及產(chan) 品的過往業(ye) 績及產(chan) 品特點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