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女孩用發繡留下最後一批“文麵女”奶奶的形象
發繡最早起源於(yu) 唐朝上元年間,是以人頭發為(wei) 原材料的刺繡,江蘇東(dong) 台就是中國發繡之鄉(xiang) 。近日,在蘇州工作的27歲女孩郭曉琪創作的一組“獨龍族文麵女”肖像,受到了很多網友關(guan) 注。這些作品是用獨龍族“文麵女”奶奶們(men) 的頭發,一針一發繡出來的。
郭曉琪是遼寧女孩,大二時開始接觸發繡,後師從(cong) “中國發繡第一人”周瑩華。從(cong) 2022年開始,她著手收集55個(ge) 少數民族女性的頭發進行創作,目前完成了獨龍族、白族和基諾族的作品。昨天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了郭曉琪位於(yu) 蘇州市相城區的家中,聽她講述為(wei) “文麵女”奶奶們(men) 製作發繡肖像的故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閆春旭
她的計劃
用頭發為(wei) “文麵女”創作肖像畫
2月26日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了郭曉琪位於(yu) 蘇州市相城區的家中。郭曉琪家的客廳內(nei) 掛滿了大量發繡作品,她的書(shu) 房儼(yan) 然成了一個(ge) 發繡小倉(cang) 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新的作品《村莊,女人》。她從(cong) 2022年開始創作,計劃用10到15年時間收集55個(ge) 少數民族女性的頭發,創作出一係列發繡作品。郭曉琪目前完成了獨龍族、白族和基諾族的作品,預計在下個(ge) 月會(hui) 完成佘族和彝族的作品。
獨龍族是郭曉琪創作《村莊,女人》係列作品的第一站,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位於(yu) 我國西南邊境,有中國最後一批“文麵女”奶奶。文麵,是獨龍族沿襲千年的古老習(xi) 俗,以前女孩到十三四歲時,長輩從(cong) 野外砍來刺藤,也有的用骨針或竹簽,沾上泡水的鍋灰,按照畫好的圖案,紮在年輕女孩臉上,等結痂掉落,女孩的臉上就會(hui) 留下靛青色的花紋。
郭曉琪向當地相關(guan) 政府部門谘詢。她才知道目前在世的“文麵女”奶奶僅(jin) 有16位,她們(men) 的年紀普遍在80歲以上,最大的奶奶年齡超過100歲。“我們(men) 不知道她們(men) 哪一天會(hui) 離開我們(men) ,當她們(men) 有一天離開時,其實也是這個(ge) 文化消失的那一刻。我想用發繡技藝為(wei) 她們(men) 創作肖像畫,從(cong) 而保留一個(ge) 民族即將消失的文化。”
郭曉琪告訴記者,剛開始在獨龍族走訪調研時非常困難,“她們(men) 對頭發非常重視,一般不會(hui) 給我們(men) 頭發。”為(wei) 了讓奶奶們(men) 信任自己,郭曉琪和她們(men) 一起生活,通過聊天,幫忙幹活等形式融入到她們(men) 的生活中去,“她們(men) 慢慢地會(hui) 對我產(chan) 生信任,最後願意把頭發給我。”
奶奶們(men) 說:以前拍的照都沒這麽(me) 像
郭曉琪不會(hui) 獨龍族語言,需要借助翻譯完成每天的工作。一段時間後,她發現當地人非常善良,“當我真正融入到大家的生活後,能感受到對方的友好。奶奶們(men) 看我的眼神非常柔和,她們(men) 會(hui) 握住我的手,讓我感到溫暖。”
為(wei) 了完成獨龍族“文麵女”奶奶的肖像畫,郭曉琪前期走訪調研了兩(liang) 個(ge) 月,又在村子裏生活了兩(liang) 周。在她創作過程中,一位奶奶好奇地問:“你想用我的頭發做成一個(ge) 什麽(me) 樣的藝術作品呢?做好後能不能拍個(ge) 照片發給我?”聽了這位奶奶的話,郭曉琪內(nei) 心觸動很大,臨(lin) 時決(jue) 定在當地賓館創作。
“那一段時間行程非常匆忙,為(wei) 了完成這些作品,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郭曉琪把這些作品帶回去給奶奶看,其中一位奶奶看完作品後很感動,拍了拍郭曉琪的肩膀說:“你做得太棒了!以前別人給我拍的照片都沒有這麽(me) 像。”那一刻,郭曉琪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動,她覺得自己的藝術創作得到了認可,“奶奶們(men) 覺得很像就夠了,這就是我堅持的意義(yi) 所在。”
2022年10月,她把這6幅作品做成了版畫,寫(xie) 下對“文麵女”奶奶的祝福,郵寄給貢山縣當地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特地把這些作品送給了奶奶們(men) ,她們(men) 看到後非常開心。我不知道下次見到她們(men) 是什麽(me) 時候,但我覺得這次體(ti) 驗無論對於(yu) 我,還是對於(yu) ‘文麵女’奶奶都非常有價(jia) 值。”
她的願望
師從(cong) “發繡第一人”已創作超50幅作品
27歲的郭曉琪是遼寧人,2013年考入蘇州科技大學學習(xi) 影視編導專(zhuan) 業(ye) 。談到和發繡結緣的故事,她樂(le) 嗬嗬地笑了起來。她大二時放暑假回到遼寧老家,看到老師在班級群裏發布的“中國發繡第一人”周瑩華老師招募學員的信息,便立馬乘坐高鐵返回蘇州。
周瑩華出身於(yu) 刺繡世家,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郭曉琪稱,當年周瑩華老師在南京博物院非遺館有一個(ge) 發繡展覽,需要人員現場講解,“周老師沒有時間,我便成了非遺館裏的講解人員。”
從(cong) 南京回到蘇州後,郭曉琪對發繡愈加喜愛,便問周瑩華:“我很喜歡發繡,可不可以趁周末或者沒課的時間跟著您學。”
在周瑩華的鼓勵和支持下,郭曉琪將所有空餘(yu) 時間用來學發繡。大四下學期,她幹脆到周瑩華的工作室實習(xi) ,本科畢業(ye) 後進入周瑩華的工作室。
在周瑩華的工作室裏,郭曉琪有了實現夢想的舞台。她每天從(cong) 8點忙到17點,即使周末也會(hui) 到工作室學習(xi) 。在周瑩華的支持下,郭曉琪創作了一些新作品,參加展覽,獲得了一些獎項,逐漸得到認可。
郭曉琪說:“學發繡不僅(jin) 要會(hui) 繡,對工筆畫的要求也非常高,畫的還原度要達到80%至90%後才可以開始繡。”她介紹說,繡的時候要掌握各種針法,“為(wei) 了練習(xi) 針法,我前期花了兩(liang) 年的時間學絲(si) 繡。”
過去的8年裏,郭曉琪創作了超50幅發繡作品。她向社會(hui) 征集了30個(ge) 家庭寶寶的胎毛,用8個(ge) 月時間把這些胎毛繡在孩子剛出生踩下的第一個(ge) 腳印上,深受家長的喜愛。
望發繡文化走進千家萬(wan) 戶
目前,郭曉琪正在備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在蘇州生活近10年,談到接下來的打算,她說會(hui) 在創作發繡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我現在的創作形式分為(wei) 兩(liang) 種。我首先會(hui) 用傳(chuan) 統的發繡技藝進行創作,其次我要通過當代藝術形式來呈現發繡。”
談到郭曉琪,周瑩華印象深刻。她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像郭曉琪這樣學習(xi) 發繡的年輕人不多,很多人沒有耐心,坐不下來,她堅持那麽(me) 長時間還是不容易的。”周瑩華坦言,以發繡為(wei) 例,如果沒有五六年時間定下心學習(xi) 基本功是不現實的,一定要有這麽(me) 多時間來學習(xi) ,“現在好多年輕人都耐不住寂寞,在培養(yang) 新人方麵任重道遠。”
讓周瑩華感到欣慰的是,她目前在蘇州的一所中學開設了發繡課程,每周有兩(liang) 節課。她手把手地教15位學生發繡理論和針法技藝,還讓學生們(men) 自由發揮,繡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她說:“我本身是會(hui) 計師,在父親(qin) 影響下愛上了刺繡。開始覺得好玩,後麵就變成專(zhuan) 業(ye) 研究了。”
在周瑩華看來,發繡是一門有生命的藝術。她目前在發展胎發繡,將爸爸媽媽和孩子三人的頭發結合起來做成一幅作品,“我們(men) 以前的發繡作品屬於(yu) 收藏品,這個(ge) 價(jia) 格是比較昂貴的,普通家庭很難承受。而胎發繡是我們(men) 現在一個(ge) 新發展點,可以讓發繡文化走進千家萬(wan) 戶。”(揚子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