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準確理解和把握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的內(nei) 涵,明確建設思路和重點任務,對推動糧食生產(chan) 提質增效、促進糧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yi)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為(wei) 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本期邀請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全方位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
主持人: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具有怎樣的意義(yi) ?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什麽(me) ?
程國強(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是在現有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建設的基礎上,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wei) 目標,以推進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核心,通過集聚整合資源要素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打造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增強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建設糧食產(chan) 業(ye) 帶是世界主要農(nong) 業(ye) 大國邁向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途徑。如美國包括糧食產(chan) 業(ye) 帶在內(nei) 的九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帶,澳大利亞(ya) 的小麥、農(nong) 牧業(ye) 集群,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chan) 業(ye) 帶,法國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荷蘭(lan) 的花卉、蔬菜產(chan) 業(ye) 集群等,有力推動這些國家成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強國。
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支撐,是順應世界糧食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是推進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舉(ju) 措,對緩解糧食主產(chan) 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目前,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已具備紮實基礎。我國正在推進建設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劃定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9億(yi) 畝(mu) ,其中6億(yi) 畝(mu) 用於(yu) 稻麥生產(chan) ;劃定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2.38億(yi) 畝(mu) (與(yu) 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重疊8000萬(wan) 畝(mu)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chan) 已實現“十九連豐(feng) ”,產(chan) 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出國際安全線20%,不僅(jin) 解決(jue) 了14億(yi) 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也為(wei) 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中國貢獻。糧食生產(chan) 基礎設施不斷強化,綜合生產(chan) 能力持續提高,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的基本目標主要體(ti) 現在以下方麵。
一是打造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保護區的升級版。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是在穩定和強化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及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促進糧食產(chan) 業(ye) 鏈拓展延伸、提質增效,引領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強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糧食保供穩價(jia) 能力。
二是建設糧食主產(chan) 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協同平台。通過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打造跨區域、全鏈條、競爭(zheng) 力強的糧食產(chan) 業(ye) 集群,將主產(chan) 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發展優(you) 勢,使糧食產(chan) 業(ye) 真正成為(wei) 主產(chan) 區經濟發展的“名片”甚至“王牌”。同時,將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成為(wei) 主產(chan) 區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協同平台,使糧食主產(chan) 區充分利用要素市場、倉(cang) 儲(chu) 物流、糧食加工等優(you) 勢,更好發揮糧食產(chan) 業(ye) 的集群效應,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三是成為(wei) 調動地方政府和種糧農(nong) 民兩(liang) 方積極性的政策抓手。要在穩定糧食種植麵積和產(chan) 量的同時,重點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接一連三、融合發展,延伸糧食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促進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重農(nong) 抓糧、農(nong) 民種糧務農(nong) 的積極性。
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一方麵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政策支持。優(you) 化布局,加大投入,以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縣(市、區)為(wei) 單位,依托區域優(you) 勢農(nong) 業(ye) 資源,集中連片建設以東(dong) 北、黃淮海和長江流域等為(wei) 主體(ti) 的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進一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發揮比較優(you) 勢,促進主產(chan) 區糧食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經濟優(you) 勢,構建利益共享機製和風險分擔機製。落實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將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予以保障,在用地指標、用地供應、規劃調整等方麵予以政策傾(qing) 斜。
另一方麵要加強產(chan) 業(ye) 帶基礎建設,重點實施四大工程。實施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固本強基工程,包括高標準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強化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包括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強現代種業(ye) 和農(nong) 機裝備支撐,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實施糧食現代流通設施提檔升級工程。糧食流通設施是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的物質基礎,必須提高糧食流通體(ti) 係現代化水平,促進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高速流通,擴大產(chan) 業(ye) 帶的輻射帶動範圍。重點要加強倉(cang) 儲(chu) 基礎設施、物流中轉能力等基礎建設。實施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入推進實施優(you) 糧優(you) 產(chan) 、優(you) 購、優(you) 儲(chu) 、優(you) 加、優(you) 銷“五優(you) 聯動”,以及糧食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和供應鏈“三鏈協同”,加大對優(you) 勢糧食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ye) 實施優(you) 勢品牌和質量戰略,加快糧食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促進糧食初加工、精深加工與(yu) 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實施糧食產(chan) 業(ye) 主體(ti) 培育工程。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大糧商、發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培育糧食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優(you) 化升級糧食產(chan) 業(ye) 載體(ti) 平台,推進糧食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成效顯著
主持人:我國在推動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的過程中有哪些實踐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胡冰川(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與(yu) 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在小農(nong) 經濟時代,農(nong) 戶家庭生產(chan) 主要滿足自身需求,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的區域分布呈現點狀分布。進入商品經濟時代,以交換為(wei) 目的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推動分工和專(zhuan) 業(ye) 化,使得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的區域分布呈現麵狀分布,其中最為(wei) 典型的是產(chan) 業(ye) 帶。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分布由點到麵的過程中,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農(nong) 民收入也有所增長。在空間布局上,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從(cong) 曆史脈絡來看,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是經濟生產(chan) 的空間結果,是對自然條件、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和政策條件的體(ti) 現。
從(cong) 自然條件來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分布呈現出典型的自然特征。根據不同氣候帶分布,我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種植分布。比如,我國吉林玉米帶與(yu) 同緯度上的美國玉米帶、烏(wu) 克蘭(lan) 玉米帶,並稱為(wei) 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最適合玉米種植生長的黃金地帶,體(ti) 現了同緯度上自然條件相似的帶狀分布特征。再如,徐聞菠蘿、增城荔枝、阿克蘇蘋果、庫爾勒香梨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都得益於(yu) 當地獨特的自然稟賦。以安嶽檸檬為(wei) 例,2022年當地檸檬種植麵積超過40萬(wan) 畝(mu) ,常年產(chan) 量50萬(wan) 噸,種植規模、產(chan) 量、市場占有率均占全國80%以上,究其原因在於(yu) 當地具有適合檸檬生長的自然條件。
在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的過程中,市場需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自然稟賦可以轉化為(wei) 更大的經濟效益。如濰坊蔬菜產(chan) 業(ye) ,除了當地具有長期種植蔬菜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外,北方地區冬季新鮮蔬菜消費大幅增長,帶動濰坊蔬菜產(chan) 業(ye) 的規模擴大和淘汰更新,當地產(chan) 業(ye) 實現良性發展。如今,濰坊全市蔬菜種植麵積常年保持在30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1300萬(wan) 噸以上,畝(mu) 均產(chan) 量超過4.3噸,而2021年全國蔬菜平均單產(chan) 不足每畝(mu) 2.4噸。同樣得益於(yu) 市場需求的支撐,雲(yun) 南花卉產(chan) 業(ye) 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22年,昆明鬥南國際花卉產(chan) 業(ye) 園鮮切花交易量突破110億(yi) 枝,同比增長7.6%,交易額突破121億(yi) 元,同比增長8%,創曆史新高。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觀賞花卉來自雲(yun) 南,我國有70%的鮮切花來自雲(yun) 南,市場需求有力推動了雲(yun) 南花卉產(chan) 業(ye) 的發展。
技術條件也是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向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的重要因素。以三文魚為(wei) 例,由於(yu) 其在我國沒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我國曆史上沒有開展海上大規模養(yang) 殖。但隨著現代海工裝備和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2018年我國首座自主研製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ye) 養(yang) 殖裝備“深藍1號”建成交付,通過潛水深度控製漁場溫度,從(cong) 而利用黃海冷水團進行三文魚養(yang) 殖生產(chan) 。2022年6月,“深藍1號”收獲我國首批在深遠海養(yang) 殖成功的三文魚。技術條件在種植業(ye) 方麵表現更為(wei) 突出,通過品種改良,使得農(nong) 作物的生態適應性更好,不斷擴展農(nong) 業(ye) 優(you) 勢產(chan) 區的空間。例如,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chan) ,最終理論畝(mu) 產(chan) 結果為(wei) 每畝(mu) 548.5公斤,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耐鹽堿水稻種植麵積已突破100萬(wan) 畝(mu) ,未來將實現1億(yi) 畝(mu) 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yi) 畝(mu) 荒灘變良田”。可見,隨著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的提高,農(nong) 作物品種培育以及設施農(nong) 業(ye) 水平快速提升,農(nong) 業(ye) 優(you) 勢產(chan) 區在不斷發生變化。
此外,公共政策參與(yu) 對農(nong) 業(ye) 優(you) 勢產(chan) 區的影響日益增加。例如,吉林省通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wan) 頭肉牛建設工程,推動該省形成肉牛優(you) 勢產(chan) 區。2020年吉林省肉牛存欄量為(wei) 309.4萬(wan) 頭,通過肉牛產(chan) 業(ye) 化項目、涉牛融資保險等政策支持,養(yang) 殖規模迅速擴大。2022年全省肉牛存量達到390.3萬(wan) 頭,其中肉牛產(chan) 業(ye) 園區養(yang) 殖增量明顯,全省規劃的10個(ge) 肉牛產(chan) 業(ye) 園區存欄200.3萬(wan) 頭,存欄量占比超過一半以上。在此基礎上,該省形成了涉及19個(ge) 縣(市、區)的肉牛產(chan) 業(ye) 集群,業(ye) 態覆蓋肉牛種業(ye) 、養(yang) 殖、屠宰加工。隨著肉牛產(chan) 業(ye) 分工日趨細化,母牛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育肥等環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參與(yu) ,不僅(jin) 提高了本地秸稈飼料利用率,也增加了當地農(nong) 戶的收益。該省肉牛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的延伸,體(ti) 現了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的協同發展。
國外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發展經驗
主持人: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提升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我國在這方麵存在哪些短板?有何國際經驗可借鑒?
王秀東(dong)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經過幾十年的糧食流通體(ti) 製改革,我國糧食產(chan) 業(ye) 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也大幅提高。一是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門類日趨齊全,產(chan) 業(ye) 化程度不斷提高。中糧、北大荒等一批有競爭(zheng) 力、影響力的糧食企業(ye) 構建“產(chan) 購儲(chu) 加銷”一體(ti) 化經營模式,有效發揮了穩市場、保供應、促發展、保安全的重要作用。二是糧食應急保供體(ti) 係不斷完善,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國共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ye) 6000家、糧食應急儲(chu) 運企業(ye) 4199家,應急加工企業(ye) 日加工能力141萬(wan) 噸,在新冠疫情期間有效保障了社會(hui) 需求。但是,從(cong) 糧食供應鏈及全產(chan) 業(ye) 鏈來看,我國糧食供應鏈存在市場導向不足、糧食供應鏈信息化平台缺乏、產(chan) 供銷連接不順暢、糧食儲(chu) 備體(ti) 係不健全、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嚴(yan) 重依賴進口等問題,造成糧食供應鏈一體(ti) 化程度偏低。此外,在國際貿易形勢嚴(yan) 峻、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衝(chong) 擊下,國際糧食供應鏈動蕩不安也造成我國糧食供應鏈的不穩定。從(cong) 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來看,我國糧食產(chan) 業(ye) 主要以生產(chan) 環節為(wei) 主,糧食加工業(ye) 、物流業(ye) 及服務業(ye) 發展緩慢,產(chan) 業(ye) 鏈嚴(yan) 重脫節,無法形成協同效應。糧食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流通、消費環節一體(ti) 化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仍處於(yu) 初級階段。在糧食產(chan) 業(ye) 鏈條中,粗加工產(chan) 品多、精細加工產(chan) 品少、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多、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少等問題突出。
從(cong) 國外糧食產(chan) 業(ye) 鏈發展經驗來看,美國以具有領導能力的核心企業(ye) 為(wei) 中心,組織協調糧食的采購、儲(chu) 存、運輸、加工、銷售等業(ye) 務,形成一體(ti) 化協作的糧食產(chan) 業(ye) 鏈,提升了糧食產(chan) 品的附加價(jia) 值,實現產(chan) 品鏈、物流鏈、價(jia) 值鏈、信息鏈等多鏈融合。同時,核心企業(ye) 通過向糧食生產(chan) 者提供糧食生產(chan) 指導與(yu) 管理,如品種使用、化肥購買(mai) 、技術服務與(yu) 指導及信貸支撐等服務,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鏈的整合。國際四大糧商有三家都是美國企業(ye) ,分別是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lan) 、邦吉、嘉吉,該類企業(ye) 通過實現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互聯互通,在糧食市場競爭(zheng) 中發揮了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在全球糧食產(chan) 業(ye) 發展中頗具競爭(zheng) 力。另一家國際糧商是法國的路易達孚,作為(wei) 全球第三大糧食出口商,同樣通過整合糧食產(chan) 業(ye) 鏈和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實現了糧食產(chan) 業(ye) 的絕對競爭(zheng) 優(you) 勢。
從(cong) 國外糧食供應鏈發展經驗來看,日本糧食生產(chan) 與(yu) 我國有諸多相似之處,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均以小規模經營為(wei) 主,農(nong) 戶兼業(ye) 化程度較高等。但日本通過組織建立農(nong) 業(ye) 協會(hui) 作為(wei) 糧食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成員,具有豐(feng) 富的糧食經營、管理及組織經驗,負責統一協調糧食的供銷,從(cong) 而實現糧食供應鏈的整合。一方麵,農(nong) 協通過為(wei) 農(nong) 戶提供糧食生產(chan) 技術、良種、化肥等農(nong) 資供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保險和貸款辦理及糧食收購等服務,既為(wei) 保障糧食生產(chan) 提供了技術支撐,推動了糧食產(chan) 業(ye) 現代化進程,又保障了農(nong) 民種糧收益,調動了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麵,農(nong) 協對接供應鏈的下遊大型商場和批發市場,具有完善的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運輸設施及體(ti) 係,並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信息共享平台,實現了糧食產(chan) 品流通的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歐洲國家如德國等主要以綜合大型超市為(wei) 主導,以政府建立的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信息平台為(wei) 依托,完成糧食產(chan) 品的預訂、流通及銷售等供應鏈管理。綜合大型超市依托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信息平台可以直接聯係糧食產(chan) 品供應基地,既為(wei) 農(nong) 戶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的糧食生產(chan) 指導,也可以做到糧食生產(chan) 質量監督管理,挖掘糧食產(chan) 品的附加價(jia) 值,依托信息平台實現糧食產(chan) 品的產(chan) 地追溯、流通環節監控等信息化管理,從(cong) 而實現糧食供應鏈的全過程管理。
基於(yu) 美國和法國以大型糧企為(wei) 核心組織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鏈整合發展的經驗,我國在提升糧食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方麵,應以政府引導為(wei) 主,以大型糧食企業(ye) 為(wei) 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糧食企業(ye) ,加快部署謀劃延長糧食產(chan) 業(ye) 鏈,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價(jia) 值提升。一是延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在適宜的區域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的發展,逐步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建立並完善糧食流通體(ti) 係,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綜合價(jia) 值,提高農(nong) 民經營收入;二是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有機融合,打造具有地域資源優(you) 勢、文化優(you) 勢的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業(ye) ”“農(nong) 業(ye) +電子商務”等融合產(chan) 業(ye) ,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平台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村經濟發展;三是完善產(chan) 業(ye) 融合利益聯結機製,通過訂單農(nong) 業(ye) 、利潤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帶動農(nong) 業(ye) 發展。
基於(yu) 日本和德國等國家糧食供應鏈發展經驗,我國應結合自身糧食產(chan) 業(ye) 發展特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供應鏈模式。一是加強政府的指導與(yu) 支持,強化糧食供應鏈建設的政策引導與(yu) 資金扶持工作;二是發揮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核心作用,注重對農(nong)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的培育,發揮其具有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加工及經營優(you) 勢,鼓勵其到糧食主產(chan) 區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逐漸實現該類主體(ti) 在糧食供應鏈上下遊的銜接與(yu) 組織管理作用;三是加快構建糧食供應鏈信息共享平台,推動糧食供應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整合糧食生產(chan) 、加工、運輸、儲(chu) 存及銷售等多環節的全程信息跟蹤與(yu) 追溯,實現糧食產(chan) 品供銷的有效銜接與(yu) 協調;四是加強糧食生產(chan) 資料和糧食儲(chu) 備工作,建立健全糧食生產(chan) 資料和糧食多級儲(chu) 備體(ti) 係及突發情況下糧食流通體(ti) 係,確保糧食供應穩定。
加快糧食產(chan) 業(ye) “三鏈協同”步伐
主持人:我國要建成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應從(cong) 哪幾方麵著力?
薑長雲(yun)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打造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現代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以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為(wei) 重點,堅持以深化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以培育富有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現代化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目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wei) 底線,促進糧食產(chan) 業(ye)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jia) 值鏈,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此,需要打好建設現代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三鏈協同”的組合拳,強化糧食產(chan) 業(ye) 對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支撐作用。
積極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現代糧食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ye) 、農(nong) 民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作用,通過“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辦”,激發小農(nong) 戶參與(yu) 積極性。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政策,優(you) 化糧食價(jia) 格形成機製,推進優(you) 質優(you) 價(jia) ,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以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為(wei) 核心,形成“龍頭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糧食生產(chan) 基地”的發展格局,結合支持糧食生產(chan) 示範市縣、糧食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糧食產(chan) 業(ye) 化骨幹企業(ye) 等載體(ti) 建設,帶動糧食“產(chan) 購儲(chu) 加銷”協同聯動發展。
積極培育糧食加工、流通、服務主體(ti) ,培育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實施涉農(nong) 企業(ye) 家成長工程,鼓勵企業(ye) 家成為(wei) 糧食產(chan) 業(ye)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jia) 值鏈的中堅力量,促進糧食精深加工和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鼓勵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和行業(ye) 協會(hui) 、產(chan) 業(ye) 聯盟帶動相關(guan) 市場主體(ti) 加強合作,促進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的利益聯結機製,推進糧食生產(chan) 、加工、流通、服務一體(ti) 化經營和涉糧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瞄準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需求,推動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政策轉向加強政府農(nong) 業(ye) 服務,聚焦支持提升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力、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涉糧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結合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工程,統籌推進質量興(xing) 糧、綠色興(xing) 糧、服務強糧、品牌強糧,實施糧油產(chan) 品質量升級和品牌提升行動,培育多元化、個(ge) 性化、定製化糧食產(chan) 品供給能力。
堅持科技引領、人才強鏈、創新發展方向,鼓勵平台型企業(ye) 賦能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發展。緊盯世界科技前沿,加強核心種源、關(guan) 鍵農(nong) 機裝備等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將打造國家糧食科技戰略力量與(yu) 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結合起來,加快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優(you) 勢互補、適度競爭(zheng) 的糧食科技創新體(ti) 係,優(you) 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機製,創新涉糧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激勵機製。加強全國性、區域性糧食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完善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台體(ti) 係,推進糧食交易市場轉型升級。鼓勵平台型企業(ye) 在整合資源、集成要素、拓展升級市場和開展數據增值服務方麵發揮引領作用。鼓勵應用科技創新支持主食產(chan) 業(ye) 化、發展營養(yang) 型農(nong) 業(ye) 和糧食循環經濟,推進糧食減損降耗。
推動糧食領域國際合作,提升我國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完善糧食產(chan) 銷區域合作和涉糧國際合作長效機製,鼓勵產(chan) 區與(yu) 銷區合作共建糧源基地、加工基地、營銷網絡和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等。加強國內(nei) 糧食物流主要通道、糧食進出口通道、都市圈內(nei) 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應急物流通道和關(guan) 鍵節點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優(you) 化糧食市場宏觀調控機製和糧食市場信息服務,加強全球糧食市場供需監測和預警機製建設,科學研判國內(nei) 外糧食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對糧食市場的風險傳(chuan) 導效應,並加強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增強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積極參與(yu) 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鼓勵我國糧食企業(ye) 深度參與(yu) “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糧食安全合作,提升糧食產(chan) 業(ye) 政策與(yu) 貿易政策的協調水平。支持骨幹糧食企業(ye) 建設境外糧食生產(chan) 加工基地,或向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跨國糧食企業(ye) 集團轉型,形成一批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領航企業(ye) 。(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