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接連出台“攬才實招” 人才引進要留住還要用好
近年來,各地紛紛推出人才發展新政策——
人才引進,留住還要用好
本報記者 史誌鵬
“21世紀什麽(me) 最貴?人才!”
春節假期剛過,上海浦東(dong) 新區發布了一係列人才發展新政策,提出“2025年人才資源總量發展到200萬(wan) 人左右”的目標。前不久密集召開的地方兩(liang) 會(hui) ,也各自對做好今年人才工作作出部署。新年伊始,各地紛紛釋放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各地紛紛念好本地“人才經”,各類人才各顯其能,推動地區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在引才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識到,引才為(wei) 先,留用為(wei) 本。要多措並舉(ju) 優(you) 化人才發展生態,激發人才發展活力。
各地接連出台“攬才實招”
提到農(nong) 藥殘留,甘肅省蘭(lan) 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印象深刻:過去由於(yu) 手段缺乏,檢驗一個(ge) 蔬菜品種的農(nong) 藥殘留,需花費半個(ge) 月時間。如今,憑借高通量非靶向農(nong) 藥殘留檢測技術,檢測時間縮短為(wei) 1天,能檢測出的農(nong) 藥殘留種類從(cong) 幾十種增至上千種。
變化,源自蘭(lan) 州推行的柔性引才機製。2019年8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決(jue) 定在蘭(lan) 州設立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快速檢測農(nong) 藥殘留的新技術,正是龐國芳的技術專(zhuan) 利。
蘭(lan) 州的“柔性引才”如何操作?在不改變與(yu) 原單位關(guan) 係的前提下,支持用人單位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項目合作、候鳥服務等方式,吸引國內(nei) 外各類人才向本地重點領域和產(chan) 業(ye) 集聚。對於(yu) 引進人才,當地給予工作補貼以及差旅費、房屋租賃費等實報實銷的優(you) 惠福利。
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揭牌以來,當地食品檢測水平大大提升。依托工作站,蘭(lan) 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還成功獲批首個(ge) 部級重點實驗室。
在貴州省貴陽市,安芯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道順在生產(chan) 車間帶領團隊進行智能數控鏟齒磨床的研發。“希望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改善高端數控工具磨床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麵。”蔣道順說。
貴陽近年實施大數據人才培養(yang) 引進工程,助推大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在“大數據百人計劃”入選者蔣道順的心裏,“智能製造”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目前,公司研發、製造團隊成員均具有10年以上數控機床、數控刀具開發經驗,且擁有專(zhuan) 利10餘(yu) 項,蔣道順對實現自主創新充滿信心。
不僅(jin) 在實驗室、生產(chan) 間,人才也在田間地頭忙碌著。“在外企業(ye) 家、大學生、退伍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返鄉(xiang) 創新創業(ye) ,在資金、技術和場地上給予全麵支持!”聽到江西省永新縣的引才消息,出生在該縣高市鄉(xiang) 的文亮來動了心。
高市鄉(xiang) 招商引才團向文亮來推介了井岡(gang) 蜜柚後,他果斷放棄了在深圳開的一家小工廠,回到鄉(xiang) 裏創立公司,種下8萬(wan) 多株蜜柚苗。“井岡(gang) 蜜柚是有名的特產(chan) ,當地有政策優(you) 惠,我一直想回家鄉(xiang) 創業(ye) 。”文亮來說。
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文亮來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果園近兩(liang) 年產(chan) 值達1400多萬(wan) 元,還帶動了周圍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各地“攬才實招”接連出台,引賢招才之門敞得更開,各類人才“百花齊放”。據統計,全國人才資源總量已達2.2億(yi) 人,人才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貢獻率大幅提高,人才優(you) 勢更多更好地轉化為(wei) 創新發展優(you) 勢。
優(you) 化軟環境,提升競爭(zheng) 力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吸引人才,首先要了解人才看重什麽(me)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是人才考慮的重要因素,包括事業(ye) 和生活兩(liang) 個(ge) 方麵:擁有發展的空間和機會(hui) 及適合創新創業(ye) 的環境,不能“英雄無用武之地”;具備高質量的各類商業(ye) 和公共服務,能夠滿足休閑、社交、住房、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需求。
縱觀之前各地的引才舉(ju) 措,多是寬鬆落戶、發放補貼、給予便利等政策優(you) 惠。馬亮表示,這些政策雷同性較強,致使一些地區陷入大麵積的同質化競爭(zheng) ,最終效果並不明顯。
有專(zhuan) 家也指出一些引才實踐中的問題,如有的地方和單位爭(zheng) 戴“人才帽”,人才引進後卻未能有效利用;有的地方一味“優(you) 待”外來人才、“冷落”本土人才等。
盤點近幾年各地出台的攬才政策,越來越多的城市進行了策略調整。除了在落戶住房、薪資補貼等“真金白銀”上繼續發力外,更注重在體(ti) 製機製、服務保障、文化氛圍等方麵做文章,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聚集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說,各地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時,必須想方設法優(you) 化軟環境,提升競爭(zheng) 力。
生物醫藥是江蘇省蘇州市的重要產(chan) 業(ye) ,但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人才職稱評定早先隻能參照化工類人才參評。2015年來蘇州創業(ye) 的肖晟,盡管有臨(lin) 床醫生、臨(lin) 床細胞遺傳(chuan) 學和臨(lin) 床分子遺傳(chuan) 學3種執照及30多年從(cong) 醫經驗,其職稱問題卻遲遲沒有解決(jue) 。
為(wei) 突破生物醫藥專(zhuan) 技人才評定瓶頸,2021年,以蘇州自貿片區為(wei) 試點,蘇州開始了生物醫藥工程職稱評審工作,肖晟成功獲評副高級職稱。此外,蘇州還積極向民營企業(ye) 放權,試點龍頭企業(ye) 承接職稱自主評審,市場主體(ti) 對人才評審有了話語權。
不僅(jin) 向用人主體(ti) 放權,也為(wei) 人才鬆綁。近日,重慶市科技局等3部門印發通知,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減負。其中明確,對探索性強、研發風險高的前沿領域科研項目,建立盡職免予追責機製;清理不合理的製度,完善內(nei) 部評價(jia) 機製,確保青年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於(yu) 科研的時間不少於(yu) 4/5。
為(wei) 給人才創新創業(ye) 和工作生活提供優(you) 質便捷服務,雄安新區推出了“雄才卡”。持卡人可享受多種福利,如保障編製、作為(wei) 評職稱的參考、優(you) 先申請入住人才公寓、在新區購買(mai) 商品房或共有產(chan) 權房、攜家人落戶等,還能享受融資支持、文體(ti) 休閑、醫療健康、子女入學等14個(ge) 方麵的便捷服務。馬亮表示,做好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務,幫助其消除後顧之憂,才能更好激發人才活力。
增強人才的認同感與(yu) 歸屬感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與(yu) 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社會(hui) 藍皮書(shu) :2023年中國社會(hui) 形勢分析與(yu) 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4.1%,想去二線省會(hui) 城市或經濟較為(wei) 發達的非省會(hui) 城市的占比39.27%,總計超過70%。不過,這一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與(yu) 此對應,想去三四線中小城市、小縣城、基層鄉(xiang) 鎮和農(nong) 村工作的大學生占比上升。
“新生代青年的價(jia) 值觀、就業(ye) 觀和生活觀都在發生顯著變化,他們(men) 更看重生活工作平衡,追求高品質生活。”馬亮認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選擇到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人數增多,既能拓寬個(ge) 人就業(ye) 選擇,也可為(wei) 這些地區輸送人才,是值得肯定的現象。
一些大學畢業(ye) 生到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現象多年前就已顯現,不少年輕人不再把留在一二線城市作為(wei) 唯一選項。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現實中,編製是吸引年輕人前往三四線城市的一個(ge) 重要因素。即便如此,仍會(hui) 有不同程度的“回流”,主要原因是,在編製之外,部分地方無法滿足大學畢業(ye) 生對人才競爭(zheng) 及培養(yang) 的環境需求。
如何促進三四線城市形成吸引、使用、發展人才的良性循環?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是個(ge) 好法子。福建省龍岩市通過打造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機械裝備產(chan) 業(ye) 及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人才吸引力進一步提升。“知名企業(ye) 越來越多,產(chan) 業(ye) 規模越來越大,工資待遇也越來越高。”位於(yu) 該市的福建德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祥斌介紹,公司所在的工業(ye) 園區,過去本科生都不多,現在很多是來自廈門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碩士、博士畢業(ye) 生。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ti) 製與(yu) 管理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郭冠男提出,著重提升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麵是吸引本地人才返鄉(xiang) ,另一方麵是加大力度把本地高校畢業(ye) 生留在當地就業(ye) 。
記者發現,多地已瞄準本土人才:有的地方提出為(wei) 本地人才建立“全過程”跟蹤機製,根據其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就業(ye) 去向等分類引導,確保精準引才返鄉(xiang) ;有的地方打破“學曆、論文、年齡、身份”等標準,完善評價(jia) 與(yu) 激勵機製,鄉(xiang) 土人才變“香餑餑”,人才返鄉(xiang) 幹事創業(ye) 底氣更足……
“城市和人才之間是‘雙向奔赴’。城市吸引和成就人才,人才選擇和貢獻城市。”馬亮說,三四線城市要和一二線城市錯位發展,基於(yu) 自身特色和區位優(you) 勢廣納賢才。
“一地的特色很重要,一些中小城市仍沒有找到自己最具特色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馬亮表示,要強化人才與(yu) 城市的情感紐帶,打造宜居城市,增強人才對城市的認同感與(yu) 歸屬感。(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