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1331件作品亮相國家級設計大展 中國設計迸發創新活力

發布時間:2023-02-27 15:3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1331件作品亮相國家級設計大展——

  中國設計迸發創新活力(深觀察)

  本報記者 鄭 娜

  在你眼中,設計是什麽(me) ?是一張海報、一套盲盒,還是一件服裝、一座建築?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結構的變化,設計所涵蓋的領域不斷擴展。大到國家形象,小到衣食住行,設計無處不在,深度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日前,在深圳舉(ju) 辦的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zhuan) 題展就以上千件作品刷新了公眾(zhong) 對設計的認知和想象,彰顯出當下中國設計噴薄而出的創新活力。

  回應時代命題,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zhuan) 題展(以下簡稱“設計大展”)是由文化和旅遊部發起舉(ju) 辦的設計類國家級展覽,每3年舉(ju) 辦一屆。本屆設計大展由文化和旅遊部與(yu) 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分為(wei) 主體(ti) 展和灣區特展兩(liang) 部分,共計展出122個(ge) 案例、1331件作品,匯集了近年來中國設計與(yu) 公共藝術的優(you) 秀成果。

  “本屆設計大展集中體(ti) 現了近年來設計是如何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麵對大國崛起、高科技發展、信息化變革、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明建設、傳(chuan) 統文化活化、紅色文化賡續等時代命題,中國設計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策展召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平麵設計藝委會(hui) 副主任、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汪大偉(wei) 表示。

  作為(wei) 本屆展覽的“重頭戲”,主體(ti) 展分為(wei) “展現國家形象”“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助力文化建設”“引領社會(hui) 風尚”“改善生態文明”5個(ge) 板塊,展出案例96個(ge) 、作品1050件/組,展示了設計和公共藝術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hui) 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麵的重要作用。

  展覽以一係列國家形象設計開篇。過去3年,中國經曆了多個(ge) 重大曆史節點。中國設計師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動以及決(jue) 戰脫貧攻堅、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抗擊新冠疫情等重大主題,用獨特的中國設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推出一大批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的優(you) 秀作品。

  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團隊設計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以數字“70”和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國徽五星及天安門作為(wei) 核心元素,將“70”巧妙設計成翻開曆史新頁的視覺效果。“7”的造型像節日的彩帶,其飄動的效果與(yu) 國徽五星及天安門圖案所在的圓形構成了一動一靜的互動關(guan) 係,既體(ti) 現了曆史的厚重感,又蘊含了重大節日的歡快氛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董衛欣設計的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新館門頭壁畫、圍牆裝飾,采用黑色鑄鐵裝飾,以抽象圖形的方式展現了1921年建黨(dang) 初期到2021年建黨(dang) 百年之間,中國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屹立東(dong) 方。

  除了回應時代重大主題,在G20杭州峰會(hui)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hui) 晤等國家重要外事活動以及北京冬奧會(hui) 、杭州亞(ya) 運會(hui) 等國際重大賽事中,設計也日益凸顯其重要性,並被世界所看見。策展召集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理論委員會(hui) 副主任杭間表示,近年來,中國國家形象設計特別是視覺設計和空間設計正呈現出與(yu) 內(nei) 涵深度契合的全新麵貌,助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結合科技發展,引領新風尚

  科技與(yu) 設計的融合,是本屆展覽的一大亮點。

  時速600公裏的高速磁浮列車設計、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設計、水下機器人設計、智能物流係統設計、參數化服飾智能設計機器人……本屆展覽中,科技元素隨處可見。無論是“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助力文化建設”,還是“引領社會(hui) 風尚”“改善生態文明”,都離不開科技參與(yu) ,而科技的迅速發展,也為(wei) 設計師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

  “此次我策展的部分主要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數字孿生、智車形態、人機共生、智慧家居等多個(ge) 案例主題,展示了中國創新設計從(cong) ‘追蹤’到‘跨越’、實現‘引領’的巨變。”策展人之一、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秘書(shu) 長王昀表示。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的冬奧健兒(er) 們(men) 乘坐京張高鐵“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往返,車頭圖案是“瑞雪迎春”,車身上印著“Beijing 2022”。該車組以現有“複興(xing) 號”CR400BF型動車組為(wei) 基礎,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時速350公裏的自動駕駛,首次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此次,“瑞雪迎春”版“複興(xing) 號”模型,就陳列在展覽現場。

  在“複興(xing) 號”旁邊是一套“火星航天服”。2021年7月,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航天員劉伯明站上機械臂,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全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也首次亮相。此次展出的“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設計”,正是“飛天”艙外航天服設計團隊在未來載人航天產(chan) 品的創新設計。

  不僅(jin) 是大國重器,本屆展覽中科技與(yu) 設計相結合的案例還有很多,涉及方方麵麵。如蘇繡非遺傳(chuan) 承人姚慧芬用新針法創作的蘇繡作品,就運用了數字針法設計。該設計為(wei)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與(yu) 清華美院研創團隊對蘇繡針法的拓撲學研究成果,成功將針法歸納轉化為(wei) 函數,生成可以記錄和創新針法的計算機程序。

  “蘇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累積了四五十種針法,現在通過算法,通過學習(xi) 型人工智能的參與(yu) ,我們(men) 可以瞬間產(chan) 生無數種新針法。蘇繡與(yu) 數字技術的結合,為(wei) 這一古老藝術開發出新的設計語言。未來,這種算法還可以拓寬到其他繡種,甚至是所有紡織、編織領域,比如織錦、竹編等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策展人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主任陳岸瑛介紹。

  彰顯灣區特色,賦能美好生活

  作為(wei) 設計大展首次增設的項目,“灣區特展”受到了特別關(guan) 注。展覽分為(wei) “魅力灣區”“共生灣區”“潮流灣區”“視覺灣區”“創想灣區”5個(ge) 板塊,展出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優(you) 秀設計和公共藝術作品26個(ge) 案例,共計281件/套。

  從(cong) 人文情懷到工匠精神;從(cong) 產(chan) 學研+設計+製造業(ye) 的生態係統,到數字科技與(yu) 灣區智能設計帶來的無限可能;從(cong) 公共藝術介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到潮玩品牌彰顯灣區時尚……“灣區特展”全方位勾勒灣區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設計力量。

  “‘灣區特展’依托於(yu) 設計大展的總體(ti) 背景,突出自身‘先行先試’的創新性、實驗性、先鋒性,著重呈現灣區本土設計及公共藝術的鮮明特性。”策展人之一、深圳市關(guan) 山月美術館學術總編輯張新英表示。

  灣區設計有哪些特點?張新英認為(wei) ,灣區在社會(hui) 治理、智能化管理等方麵,具有一定引領作用,同時深圳、香港這些城市聚集很多年輕人,思維活躍,創新程度很高。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灣區各個(ge) 城市發展的互補性很強,在這個(ge) 背景下,灣區設計形成的集群是有特殊價(jia) 值的,這裏的案例非常靈活、生動,也很有意思。”杭間表示。

  2022年是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的第15年。深圳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覃偉(wei) 中表示,本屆展覽的舉(ju) 辦將為(wei) 深圳注入更多的生機和活力,以“深圳設計”更好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以公共藝術更好涵養(yang) 城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

  “設計大展不僅(jin) 是行業(ye) 的專(zhuan) 業(ye) 性展會(hui) ,也是時代發展的一麵鏡子,反映了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轉變,表達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體(ti) 現了我們(men) 國家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高科技、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對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這一高水平的設計大展能夠引發公眾(zhong) 對設計的關(guan) 注與(yu) 思考,為(wei) 中國設計的未來引領方向。”汪大偉(wei) 說。(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