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儲蓄率創近年新高 年輕人偏愛“無痛攢錢”

發布時間:2023-02-27 15: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儲(chu) 蓄率創近年新高 年輕人偏愛“無痛攢錢”

  “節儉(jian) ”也超額了?

  節儉(jian) 是一種美德,可現在正在有人為(wei) 它表示擔心。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6.59萬(wan) 億(yi) 元。其中,儲(chu) 戶存款增加17.84萬(wan) 億(yi) 元,這與(yu) 2021年全年的水平相比,多增了7.94萬(wan) 億(yi) 元。

  暢銷書(shu) 《慢慢變富:讓人生更富有的金錢與(yu) 工作法則》的作者鬆浦彌太郎信奉,“金錢在於(yu) 流動”。可在中國,現狀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錢存入銀行。

  更令人關(guan) 注的是年輕人的選擇。2021年,一項超2萬(wan) 名受訪者參與(yu) 的調查顯示,養(yang) 老儲(chu) 備日漸受到中國年輕一代(18-34歲)的重視,儲(chu) 蓄率創下2018年以來的新高。其中,76%的年輕一代表示,增加儲(chu) 蓄的原因在於(yu) “增加應急儲(chu) 備”。

  就像鬆浦彌太郎說的,“攢錢比花錢更容易。畢竟花錢的方法有很多,但攢錢的方法就隻有一個(ge) ,那就是‘少花錢’。”這些年輕人還為(wei) 此創造了“無痛攢錢”的方法,以每次攢錢數小、周期短、目標小為(wei) 特點,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痛感極低的攢錢計劃。

  “超前消費無法抵抗未知風險”

  30歲的莫星就是儲(chu) 蓄大軍(jun) 中的一位年輕人。如果用“0”來標注大多數人存款的起點,那麽(me) 莫星的位置在“負6萬(wan) 元”。

  她花了近2年時間,才在去年還清全部負債(zhai) ,其間,她換了3份工作。

  “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hui) 發生什麽(me) ,攢錢真的很重要。”2022年5月10日,當莫星還清負債(zhai) 後,她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帖留念。

  這筆負債(zhai) 最初發生在莫星大學畢業(ye) 前。那時,忙於(yu) 秋招實習(xi) 的莫星不好意思向父母開口借錢,用助學貸款和從(cong) “借唄”借出的錢租房、購物等。2019年11月,沒找到滿意工作的莫星選擇買(mai) 入一項2.5萬(wan) 元的“保offer計劃”課程,“豁出去也要試一試”,這筆錢成為(wei) 負債(zhai) 中的大頭。

  後來,莫星入職了上海一家銀行的信貸部門,這份工作的收入大部分和業(ye) 績提成掛鉤,她覺得自己“初入社會(hui) 又人生地不熟”,可能很難完成任務,每月5000多元的基本工資更讓她覺得還清負債(zhai) 遙遙無期。此時,她的貸款本金加利息已累積到了6萬(wan) 元。

  2021年6月,莫星跳槽到一家房地產(chan) 中介公司,保證了每月至少1萬(wan) 元的收入。可是,市場的變化令她始料不及。到了10月,公司開始裁員,還沒轉正的她終是沒躲過去。

  “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不是被那6萬(wan) 元困擾,就不會(hui) 隻計較收入,忽略了銀行那份工作長遠來看的好處。”莫星意識到工作穩定和福利保障的重要性。

  她把所有的東(dong) 西重新分門別類整理出清單,不是必需品就絕不購買(mai) ,為(wei) 了防止自己抵不住誘惑,她還卸載了購物App,“沒有了就不會(hui) 刷了,不刷就不會(hui) 心動”。在還清欠款後,莫星還注銷了信用卡和“花唄”,她決(jue) 定“不超前消費,隻用餘(yu) 額來生活”。

  在房地產(chan) 公司工作的張小雨也開始學會(hui) 精打細算生活。2020年年初,她和老公在杭州買(mai) 了房,那一年,她還當上了媽媽。背著貸款和養(yang) 娃“兩(liang) 座大山”,她覺得任何風險都是不可承受的。

  張小雨的老公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一家的收入大部分係於(yu) 老公的工作。這幾年的行業(ye) 內(nei) 一些公司在裁員,讓她更沒有安全感,想要有更多的存款。“會(hui) 擔心第二天醒來老公收到裁員通知,然後就反複查看存款上的數字,盤算能維持幾個(ge) 月的開銷,可以給自己多久的緩衝(chong) 期。”

  這些行為(wei) 的背後共同指向近些年居民的行為(wei) 邏輯——風險厭惡。在經濟學界,有學者甚至用“超額儲(chu) 蓄”來形容如今中國的高額儲(chu) 蓄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認為(wei) ,2022年出現的居民“超額儲(chu) 蓄”現象,主要源於(yu) 居民消費意願下降導致的儲(chu) 蓄被動上升。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到了三方麵原因,包括在疫情的衝(chong) 擊下,線下消費場景受到較大程度的製約;受房地產(chan) 市場景氣度下滑以及銀行理財產(chan) 品收益下降等因素影響,居民部門減少了購房和理財等投資性支出,從(cong) 而進一步增加了儲(chu) 蓄規模。

  但最重要的是,“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居民收入不確定性增加,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轉弱,從(cong) 而導致預防性儲(chu) 蓄上升並引發‘超額儲(chu) 蓄’。”這位學者表示。

  “超額儲(chu) 蓄”能否轉化為(wei) 消費

  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超額儲(chu) 蓄”的狀況或許有更深層的原因。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我國居民長期以來有著較為(wei) 強烈的儲(chu) 蓄習(xi) 慣,老百姓愛存錢,儲(chu) 蓄率一直相對較高,居民存款占人民幣存款的比例在1995年第三季度達到最高的60.4%。但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投資理財意識增強、金融產(chan) 品供給豐(feng) 富,居民儲(chu) 蓄意願有所下降,2017年年底居民存款占人民幣存款的比例下降到39.2%。

  2018年成了一個(ge) 轉折點,此後國人的儲(chu) 蓄率又開始回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經達到45.4%。董希淼認為(wei) ,這表明居民存款快速增長和占比提高初步呈現長期化趨勢。

  陳彥斌表示,這幾年居民儲(chu) 蓄意願增強是疫情衝(chong) 擊等階段性原因和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等深層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扭轉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麵,切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ti) 的收入水平至關(guan) 重要。

  針對“超額儲(chu) 蓄”現象,不少學者建議要把“超額儲(chu) 蓄”有效轉化為(wei) 消費。經濟學家、萬(wan) 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此表示,“中國的消費不振,不能光惦記老百姓的錢”。

  他列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中國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為(wei) 121.02萬(wan) 億(yi) 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那麽(me) 全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總額在52萬(wan) 億(yi) 元左右,占GDP比重為(wei) 43%。“這個(ge) 比例在美國是80%以上、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超過70%,即使是歐洲很多高福利國家也在65%左右,中國的消費不振,核心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在放緩,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過低。”

  “促消費關(guan) 鍵要從(cong) 收入端發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讓大家有錢可花。”滕泰說。

  事實上,很多年輕人的消費觀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說老一輩的人攢錢是在為(wei) 未來做打算,那很多90後、00後攢錢很大程度上隻是為(wei) 了將來能更好地花錢。他們(men) 將不同的“無痛攢錢”方式命名為(wei) “公主存錢法”“365天存錢法”“木魚存錢法”……存夠了一定金額後再去消費。

  “存錢需要一種儀(yi) 式感。”在醫藥行業(ye) 工作的白雯欣今年計劃存款5萬(wan) 元,她製作了一個(ge) “存錢計劃(2023)”電子表格,分設了36單存錢計劃、52周存款。

  每個(ge) 月工資到賬後,白雯欣先拿出3000元,分別以一年期、兩(liang) 年期、三年期各存入銀行1000元,記錄存入時間和到期時間,一年存入定期3.6萬(wan) 元,剩下的1.4萬(wan) 元,用“52周存錢法”,方法很簡單:一年52周,每周遞存10元。第1周存10元,第2周存20元……到第52周存520元。堅持一年,她就能攢下13780元。

  存款上的數字,對白雯欣來說意味著成長。“我現在是在過日子,而不是小孩子了”,在她看來,有計劃的生活才是過日子,存錢,就是在經濟方麵的計劃。

  為(wei) 了更好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張小雨也在琢磨如何把日子過得“又好又省”。她幾乎已經不去實體(ti) 店買(mai) 衣服,家裏的用品也多是網購,有些不急需的商品,她會(hui) 等到店家搞促銷的日子再一起買(mai) 。去年“雙11”前,她提前一個(ge) 多月就開始挑選商品,多方比價(jia) ,算好優(you) 惠券疊加,連付款方式的優(you) 惠都考慮得清清楚楚。

  今年春節前,莫星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ge) 5萬(wan) 元存款目標。過年期間,她用這筆錢給父母安排了婚紗照拍攝和全身體(ti) 檢,一個(ge) 假期下來,她的餘(yu) 額又回到4位數。但能讓父母開心,她一點也不覺得心疼,“都是該花的,而且能用我存下的錢,其實挺有成就感的。”

  (為(wei) 保護受訪者隱私,莫星、張小雨、白雯欣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見習(xi) 記者 袁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