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網絡謠言說不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賦能網絡空間治理
浙江法院以“法治芯片”賦能網絡空間治理
叫停大數據殺熟 向網絡謠言說不
□ 本報記者 陳東(dong) 升 王春
□ 本報通訊員 王方玲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延伸到哪裏,法治就應覆蓋到哪裏。
五年來,浙江法院充分發揮杭州互聯網法院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科技與(yu) 司法深度融合,不斷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為(wei) 維護網絡安全、服務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貢獻“浙江經驗”。
樹規則領風尚
法治守護美好精神家園
2019年11月19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並當庭宣判侵害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用裁判結果有力傳(chuan) 承了愛國主義(yi) 精神,有效保護了英烈尊嚴(yan) ,釋放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的明確信號,對營造崇尚英烈、敬重英烈、捍衛英烈精神的社會(hui) 環境以及引導社會(hui) 公眾(zhong) 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起到積極作用。
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被害人穀某某的正常工作生活受到嚴(yan) 重影響。2021年4月30日,杭州市餘(yu) 杭區人民法院以誹謗罪分別判處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向公眾(zhong) 明確宣示“侵權有代價(jia) ,造謠必嚴(yan) 懲”,彰顯了網絡時代背景下司法對社會(hui) 行為(wei) 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五年來,浙江法院堅持將司法為(wei) 民、公正司法與(yu) 大力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有機結合,努力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wei) 規則、引領社會(hui) 風尚;充分發揮杭州互聯網法院管轄集中化、案件類型化、審理專(zhuan) 業(ye) 化的優(you) 勢,共化解各類糾紛近21萬(wan) 件,1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6案寫(xie) 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兩(liang) 會(hui) 工作報告,80餘(yu) 案次被評為(wei) 全國典型案例;通過審結“雷鋒姓名案”“戍邊英烈保護案”等一大批具有社會(hui) 影響力和規則示範意義(yi) 的涉網新類型案件,強化網絡空間治理,弘揚正能量,在促進依法治網等方麵不斷改革探索,使互聯網司法成為(wei) 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生動實踐。
定標尺明邊界
促進新業(ye) 態依法規範發展
互聯網平台經濟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新經濟組織方式,對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ye) ,都有重要作用。新的業(ye) 態也產(chan) 生了新的矛盾糾紛,互聯網平台用工就引發了大量糾紛案件。
外賣小哥撞人致傷(shang) ,誰來“買(mai) 單”?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認為(wei) 該案符合確立勞動關(guan) 係的情形,判決(jue) 用人單位承擔相應賠償(chang) 責任。
同樣是預定豪華湖景大床房,享受八五折優(you) 惠價(jia) 的鑽石VIP預訂費用居然比別的旅客貴一倍?紹興(xing) 市柯橋區人民法院一審、紹興(xing) 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後,最終判令涉嫌“大數據殺熟”的某商務有限公司退一賠三,界定了數字經濟背景下,平台經營者就平台內(nei) 經營者應向消費者履行告知義(yi) 務的程度和範圍,以及其怠於(yu) 履行監管職責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對規範廣大平台經營者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五年來,浙江法院堅持以裁判“定標尺、明邊界、促治理”,探索完善平台經濟、虛擬財產(chan) 、數據產(chan) 權、算法技術等治理規則,持續打造具有規則示範意義(yi) 和廣泛社會(hui) 影響力的典型案例,為(wei) 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優(you) 化數字社會(hui) 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積極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通過審結“數據產(chan) 品法律屬性及權益保護案”“公共數據商業(ye) 化利用案”等,推動建立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製度;聚焦元宇宙產(chan) 業(ye) 中數字鴻溝、數字版權、數據安全等問題,先行探索NFT數字作品版權規範等數字準則,向政府部門呈報《關(guan) 於(yu) 司法服務保障元宇宙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報告》,充分發揮互聯網司法激勵和保護創新職能;合理界定“算法檢索服務”“平台數據監測”等技術應用邊界,給予網信企業(ye) 開放包容發展空間,促進新技術業(ye) 態發展更規範;合理確立“智能機器人直播”“5G雲(yun) 遊戲”等新型知識產(chan) 權認定標準,積極探索網絡遊戲虛擬財產(chan) 、購物平台虛擬權益、數字藏品交易等司法保護新路徑,為(wei) 激發數字創新活力提供司法保障。
重創新促合作
以技術賦能互聯網治理
從(cong) 事涉網審判的法官們(men) 有個(ge) 共識:“站在行業(ye) 的角度才能去規範行業(ye) ,站在規則的高度才能製定出規則,站在治理的維度才能推動網絡空間的法治化。”近年來,浙江法院從(cong) 行業(ye) 的角度、規則的高度、治理的維度,不斷緊跟互聯網技術,洞悉互聯網產(chan) 業(ye) 特征,做好利益衡平,在合理確立各方主體(ti) 行為(wei) 邊界的同時,保護好公民基本權益,保護好產(chan) 業(ye) 和創新。
屏幕中的當事人身處北京、廣州,相隔2000多公裏,通過“一根網線”視頻參與(yu) 庭審。如今庭審現場既沒有原告席也沒有被告席,隻有法官一人坐在屏幕前的“隔空”開庭場景,已成為(wei) 杭州互聯網法院法官的工作日常。
2018年4月2日,全球首個(ge) “異步審理模式”在杭州互聯網法院上線。針對涉網案件當事人分布時域全球化、生活節奏碎片化等特征,該模式突破了時空界限,當事人可以不同時、不同地、不同步登錄平台完成訴訟,大大便利了因身處異國、公務繁忙、身體(ti) 不便等客觀困難而無法同步到庭的群眾(zhong) 。
近年來,浙江法院持續推進技術賦能網絡誠信體(ti) 係建設,上線首個(ge) 電子存證平台與(yu) 司法區塊鏈,有效緩解電子證據存證、認證難題,促進網絡空間共治機製和誠信體(ti) 係建設;主導構建長三角司法區塊鏈聯盟,助推長三角網絡治理一體(ti) 化發展;推動中國網絡作家村、西湖龍井上鏈,實現網絡糾紛源頭化解,以司法助力網絡品牌經濟、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健康有序發展。
此外,浙江法院還積極構建多元協同的網絡糾紛治理格局。上線區塊鏈智能合約司法應用,推動司法、行政、公證機關(guan) 等多元主體(ti) 數據信息跨鏈共享,共築網絡風險防範體(ti) 係;規範和支持平台自治,促進優(you) 化平台前置調處程序,提高平台自我淨化和秩序維持能力;發揮杭州互聯網法院集中管轄優(you) 勢,在係統總結係列案件審理經驗基礎上,發出規範網絡執法行為(wei) 司法建議,引導行政機關(guan) 依法文明履職,強化司法與(yu) 行政協同治理合力。
2022年5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承辦的數字經濟法治論壇開幕,來自15個(ge) 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視頻會(hui) 議的形式“雲(yun) 聚”,共同探討數字經濟治理難題。浙江作為(wei) 數字經濟先發地,在數字浙江、法治浙江建設中,探索出一係列走在全國前列的經驗和創新做法,向世界發出了“浙江聲音”。浙江省高院院長李占國表示,麵對數字經濟治理的共同責任,浙江正和世界各地一起,為(wei) 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不斷貢獻智慧。(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