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汪小帆:以實際行動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不僅(jin) 僅(jin) 是數字設備更先進、信息係統更好用、網絡速度更加快,還要深入推動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學手段與(yu) 思維方式等變革。”長期主管高校信息化工作,使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有著深刻的專(zhuan) 業(ye) 見解。
汪小帆在過去五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教育和信息化兩(liang) 個(ge) 主題貫穿了他的履職主線,總共15個(ge) 提案中,有5個(ge) 提案直接與(yu) 信息化有關(guan) 。2018年,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的第一個(ge) 提案,就是關(guan) 於(yu) 提升政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019年起,汪小帆每年都會(hui) 提交有關(guan)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提案。2020年,疫情催生的大規模線上教學,仿佛一下子把中國帶入了不斷線教育的時代。在汪小帆看來,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把線下課程搬到線上,而是意味著教育模式的變革、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
在調研時汪小帆發現,高校的信息化係統每天都會(hui) 產(chan) 生大量數據。以上海大學為(wei) 例,通過歸類後的45個(ge) 信息化平台,每天采集產(chan) 生的數據量(含視頻錄像)大體(ti) 相當於(yu) 學校圖書(shu) 館所有藏書(shu) 所占的數據。也就是說,每天產(chan) 生的數據相當於(yu) 在學校新建一座圖書(shu) 館。
如何用好這些數據?以往由於(yu) 缺乏係統治理,多個(ge) 統計部門、多種統計口徑、多個(ge) 業(ye) 務平台、多種數據接口等帶來一係列問題。僅(jin) 僅(jin) 在學生人數統計上,人事部門和財務部門的數字就可能不一致。因此,可以“一網通辦”為(wei) 抓手,構建統一數據平台,打通數據孤島。
汪小帆注意到,從(cong) 全國範圍內(nei) 看,不僅(jin) 東(dong) 西部地區高校間的信息化程度發展不平衡,同一個(ge) 城市的各個(ge) 高校間也同樣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許多同誌對教育信息化的學習(xi) 和認識不足,各個(ge) 高校信息化建設“各自為(wei) 政”現象嚴(yan) 重,缺乏有效統籌和具體(ti) 指導。
有鑒於(yu) 此,汪小帆在2022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建議出台更為(wei) 有效的培訓方案,對高校領導進行係統培訓和考核,並指導製定高校教職員工信息化素養(yang) 提升計劃。同時,建議組織編寫(xie) 較為(wei) 詳細的“高校信息化建設指導性建議方案”,探索在高校試點設立專(zhuan) 職CIO(首席信息官)。
這一名為(wei) 《關(guan) 於(yu) 加強統籌、更好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提案,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並被全國政協評為(wei) “優(you) 秀提案”。汪小帆注意到,不僅(jin) 教育數字化戰略列入了教育部的重點工作,“推進教育數字化”還被寫(xie) 進了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這令他倍感振奮。
“教育數字化轉型重在轉型。”在汪小帆眼中,數字化隻是手段,轉型才是根本目的。他透露,目前著手準備的提案也正反映了他的這個(ge) 思考——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的重塑。
(光明日報 記者 任鵬 顏維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