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江湖故事多 離職基金經理有的賣水果有的投幣圈
公募大佬的最後去處,並非總是光環相伴。
在基金行業(ye) 頻頻出現的離職潮中,“奔私”賺大錢越來越成為(wei) 市場對頂流大佬去職後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比想象的更為(wei) 複雜與(yu) 殘酷。
資本市場從(cong) 不缺乏投資明星,但明星的活躍周期在A股市場卻往往是短暫的,對許多去職公募的基金大佬而言,“深藏功與(yu) 名”往往成為(wei) 不得不做的選擇。
大佬去職後愛上“低調”
人怕出名豬怕壯。“可以談談市場,但不會(hui) 寫(xie) 我的名字吧?”基金經理Y在最近的一次聯係中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若幹年前,憑借激進與(yu) 前瞻的操作,Y在公募行業(ye) 曾叱吒風雲(yun) ,所管的基金產(chan) 品也成為(wei) 當紅“炸子基”。彼時,頭戴頂流光環的Y順勢辭去公募職位,並創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然而,之後的情況發展與(yu) Y的想象出入較大,Y在離職公募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陷入負麵,最終決(jue) 定遠離“江湖”。她說,“帶帶娃,看看書(shu) ,做做自己喜愛的投資就很好。”
成於(yu) 媒體(ti) 光環又主動遠離媒體(ti) 光環的,還有千合資本的創始人王亞(ya) 偉(wei) ,這位原“公募一哥”在2012年離職後一直被各種負麵纏繞,最近重回公眾(zhong) 視野則是因為(wei) 他掌舵的千合資本重回百億(yi) 私募陣營。
市場曾習(xi) 慣了帶有公募時代王亞(ya) 偉(wei) 標簽式的牛股,但王亞(ya) 偉(wei) 創立私募後的表現與(yu) 市場傳(chuan) 統印象反差較大,他在A股市場已鮮見帶有鮮明個(ge) 人風格的獨門股傑作。這一次,王亞(ya) 偉(wei) 終於(yu) 重回公眾(zhong) 視野,隻是投資指向更多的是海外市場而非A股。
根據最新發布的13F報告,王亞(ya) 偉(wei) 在海外市場尤其美股市場大舉(ju) 建倉(cang) 資源股(煤炭與(yu) 鋼鐵)、科技賽道股(互聯網公司與(yu) 半導體(ti) ),以及另類投資(電子煙、數字貨幣公司)等。王亞(ya) 偉(wei) 不得不低調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於(yu) 他的另類投資。
在25歲時就借A股實現財富自由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經理接受證券時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他因投資幣圈,被北京某數字貨幣公司“侵吞”了價(jia) 值8億(yi) 人民幣的數字貨幣,而這些數字貨幣絕大部分是某數字貨幣公司自行發行的虛擬幣。
從(cong) “掘金”到“掘土”
並不是所有的公募基金經理都希望在投資上“一條路走到黑”,比如還可以做點別的。
D曾是深圳某頂流公募基金的研究總監,他在2014年底宣布離職並創立了自己的私募。“因為(wei) 牛市即將開啟,我很看好明年的行情,這也是創立私募的原因。”當時,D在一次媒體(ti) 交流中向證券時報記者如是表示。
盡管創立私募的時點不錯,但是D的私募投資之路似乎並不順暢,他的微信朋友圈中關(guan) 於(yu) 市場的最新一條,還停留在2015年5月,之後其朋友圈中的關(guan) 鍵詞更多指向了“水果”。2017年,D創立了一家水果物流供應鏈企業(ye) ,並曾擔任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目前仍擔任這家水果物流供應鏈企業(ye) 的董事長。
基金經理轉型果蔬行業(ye) 的也不止具有頂流背景的D。作為(wei) 北京的頂流公募,曾擔任華夏基金策略研究總監的董黎明也是基金經理轉型農(nong) 業(ye) 的另一案例。在加盟華夏基金十年後,這位公募大佬決(jue) 定在2011年初離職,他在山東(dong) 開始了自己的農(nong) 業(ye) 故事,建設蔬菜示範園區和大米基地等。不過,董黎明轉型農(nong) 業(ye) 後可能也沒有一帆風順,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ti) 的個(ge) 人信息上,他在這家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公司董事長職位前加了一個(ge) “前”字。
因“老鼠倉(cang) ”告退
還有許多公募大佬,甚至來不及轉型,就以另類方式退出。
長相厚道老實的W,曾多次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他曾是華南某公募基金的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帶頭大哥,他所任職位、所管基金的前任早已成為(wei) 私募大佬,但他的情況卻大不相同。2015年8月,W所在公募發布了他的離職公告,這曾被認為(wei) 是這位公募大佬“奔私”的跡象,但實際的情況是W因為(wei) “老鼠倉(cang) ”而不得不卸任產(chan) 品主管。根據數年後披露的一份判決(jue) 書(shu) 顯示,這位公募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因犯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最終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ge) 月,並處罰金150萬(wan) 元。在2009年2月28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間,W與(yu) 其妻子二人通過另一親(qin) 戚的證券賬戶,先於(yu) 、同步或稍晚於(yu) W所管的基金買(mai) 賣股票共73隻,趨同交易金額合計7834.63萬(wan) 元,獲利金額456.55萬(wan) 元。
證券時報記者多次采訪的另一頂級公募的副總經理C,情況也大致類似。因收到匿名舉(ju) 報信,直指該公司當時的副總經理有“老鼠倉(cang) ”行為(wei) ,相關(guan) 公募對C的相關(guan) 權限進行限製,采取了強製休假等措施。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的C離任了副總經理,之後又進一步完成離職手續,正式離開公司。根據當時的調查情況,C涉嫌親(qin) 自下單操作或夥(huo) 同他人利用其掌握的未公開信息,通過第三人證券賬戶買(mai) 賣與(yu) 其管理的基金相同的股票,涉及股票40餘(yu) 隻,交易金額超過3億(yi) 元,違法所得1000多萬(wan) 元。這一事實,不僅(jin) 使得C未能像他的前同事一樣成為(wei) 私募大佬,反而獲判兩(liang) 年刑期。
江湖傳(chuan) 說依舊在
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離職的公募基金經理人數達325人,刷出曆史新高。這其中,不乏董承非、崔瑩、周應波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他們(men) 選擇了創建自己的公司或加盟私募平台。
一直以來,“奔私”都是公募基金經理轉型的主要方向。選擇“奔私”的基金經理一般都有兩(liang) 種方式,即自主創業(ye) ,自己創辦私募基金公司,或加盟已有的私募平台。仔細分析,兩(liang) 種模式各有優(you) 劣,通過加盟成熟的私募平台,基金經理可以利用平台已有成熟的投研資源和運作框架,專(zhuan) 心做好投資,不必被公司治理和日常運營所分心,同時基金經理對投資組合也擁有相對公募更加自由的裁量權;而通過自主創業(ye) ,基金經理對公司擁有控製權,在公司治理、團隊架構、股權安排、分紅等方麵更具主動權。
對許多公募基金經理而言,做投資本身就是因為(wei) “求職”所發生的偶然事件。盡管多數基金經理希望轉型後以私募的方式繼續在資本市場上淘金,但不少基金經理也並不想在自己並不十分熱愛的賽道上“一條路走到黑”。
“如果未來我不做基金經理了,我想去寫(xie) 小說,就寫(xie) 基金圈裏這些人。”一位從(cong) 業(ye) 多年的基金業(ye) 老將透露了這樣的想法。他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人本身的魅力是無窮的,每次遇到同行,總能碰撞出新的靈感和火花,大家都是在持續思考,但並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投資層麵。
公募基金行業(ye) 一直是公認的高度人才密集型行業(ye) 。從(cong) 公募基金行業(ye) 走出來的許多“明星”、“大佬”,離開這個(ge) 行業(ye) 後也依然閃耀著,公募江湖雖然已沒有他們(men) 的身影,但關(guan) 於(yu) 他們(men) 的傳(chuan) 說,或成或敗的往事,依然在傳(chuan) 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