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別對股價“恐高”
年報披露進行時,部分上市公司披露“高送轉”預案,似乎對股價(jia) 普遍“恐高”,認為(wei) 高股價(jia) 很難獲得投資者青睞,總想著趁業(ye) 績好的時候把股價(jia) 降一降,這是一種過時的觀念,類似貴州茅台這樣的優(you) 秀公司,高股價(jia) 反而是標榜企業(ye) 身份的專(zhuan) 屬名片。
截至3月8日收盤,A股的百元股有169隻,相比逾5000隻的A股總數來說,這個(ge) 數量太少了。
實際上,A股不缺百元股,隻不過都被上市公司自己退了群。隻要股價(jia) 過百,股民還沒說啥,上市公司就先開始“恐高”。然後就籌劃著在年中或者年末送轉股票降低股價(jia) ,業(ye) 績平平的,就少送轉幾股,如果業(ye) 績同比大增的,則來個(ge) “高送轉”。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剔除“高價(jia) 股”的標簽。
對於(yu) 股價(jia) “恐高”的原因,上市公司給出的理由基本一致,就是擔心高股價(jia) 不利於(yu) 股票流動,降低股價(jia) 、增加股票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cong) 而活躍交投。
但在注冊(ce) 製下,對股價(jia) “恐高”已是過時的老觀念。
其實,決(jue) 定股票流動性的不是股價(jia) 的高低,而是經營業(ye) 績的好壞。曾經的A股市場,鍾愛炒作“高送轉”,是一種不正常的炒作邏輯,其本質是重股價(jia) 輕業(ye) 績。現如今這種數字遊戲已經在A股市場玩不轉了,因為(wei) 越來越多的股民識破了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把戲。
仔細觀察貴州茅台、禾邁股份、愛美客等高價(jia) 股,它們(men) 的日常交易並不缺乏流動性,反而要比同類低股價(jia) 的股票交投更為(wei) 活躍一些。這是由於(yu) ,這些高價(jia) 股的業(ye) 績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博得了諸多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基金紮堆的股票,必然不會(hui) 麵臨(lin) 流動性問題。
因此,隻要業(ye) 績過硬,高價(jia) 股就無須擔心股票流動性的問題。假如一隻股票業(ye) 績足夠好,股價(jia) 100元和50元不會(hui) 有本質上的流動性差異。高股價(jia) 雖然會(hui) 客觀上排除一些資金量不達標的股民,但與(yu) 抱團的機構投資者相比,這些流動性“缺口”就顯得微不足道。
曾經,一些上市公司“恐高”選擇“高送轉”,可能還存在市值管理的需求。“高送轉”曾經是市場上的香餑餑,炒得好可能短期之內(nei) 上演填權行情,上市公司心裏樂(le) 開了花。但現如今“高送轉”炒作已成雞肋,上市公司大可不必自降身價(jia) 。
高股價(jia) 本身是抑製過度投機的利器。它會(hui) 過濾一大批短線投機客,遊資也從(cong) 來都是對高價(jia) 股繞道而行,一方麵是跟風炒作的散戶少之又少,另一方麵是隻要出現估值泡沫,紮堆的機構就會(hui) 蜂擁而出。也正因如此,持有高股價(jia) 股票的投資者更為(wei) 穩定和長久,這也是高股價(jia) 的股票非理性波動概率很低的主要原因。
隻要手握好的業(ye) 績和穩定的現金分紅兩(liang) 大法寶,上市公司就無須對股價(jia) “恐高”,反而應該把高股價(jia) 做成金字招牌,畢竟十幾元的股票有成百上千隻,很難讓人過目不忘,但幾百元的高價(jia) 股總是讓人記憶猶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