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增強曆史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兩(liang) 會(hui) 訪談|增強曆史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專(zhuan) 訪全國政協委員、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文史哲》雜誌主編 王學典 編者按: 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hui) 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圍繞如何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求是網記者專(zhuan) 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
求是網記者:
2021年5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ti) 編輯人員回信,對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提出了明確要求。請您談談如何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好、貫徹落實好總書(shu) 記重要回信精神?
王學典委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是對我們(men)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巨大鼓舞與(yu) 激勵,是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hui) 科學事業(ye) 包括期刊建設的一個(ge) 具體(ti) 體(ti) 現。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對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提出了明確要求,深刻闡述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意義(yi) ,就辦好高品質的學術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men) 備受鼓舞,更感受到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們(men) 一定要努力立足國情、麵向世界,提升質量、超越一流,始終致力於(yu) 弘揚中華文明、繁榮學術研究,打造一流學術交流平台,為(wei)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話語體(ti) 係、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
求是網記者:
文化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請您談談怎樣更好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王學典委員: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綿延不絕、經久不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men) 的獨特優(you) 勢,給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曆史根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鮮明提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一時代命題,體(ti) 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學懂弄通做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必須在實踐層麵推進,發揮文化如水、潤物無聲的獨特作用,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切合民用,讓中華傳(chuan) 統美德深入人心,發揮巨大正能量,產(chan) 生廣泛影響力。
求是網記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作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請您談談在新征程上如何認真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不斷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出更大貢獻?
王學典委員:
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2019年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hui) 議文化藝術界、社會(hui) 科學界委員聯組會(hui) 時發表重要講話,都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shu) 記又為(wei) 新時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殷切期望。
作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有作為(wei) 。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把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研究把握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個(ge) 學科各個(ge) 領域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自覺將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堅持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大力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理論分量的研究成果。
在回答時代課題中擔當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責任使命。當代中國正在進行著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些豐(feng) 富實踐為(wei)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富礦”。要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形成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己的特色和優(you) 勢。
(求是網 是說新語 記者:何雯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