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綠色發展目標 以14億多老百姓對環境品質的期盼為指引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項工作重點。過去,汙染防治被更多提及,而在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之後的首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以“綠色發展”統領治汙、降碳、生態建設和綠色生活方式等多個(ge) 維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宋海良注意到,報告中多處提到“綠色”。今年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別,他作為(wei) 該界別委員首次走上“委員通道”時表示,要讓綠色低碳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
不隻在環境資源界別,“綠色發展”是多個(ge) 領域的代表委員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錨定綠色目標,代表委員展開了更深、更廣的討論。
把14億(yi) 多老百姓對環境品質的期盼作為(wei) 指引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穀樹忠認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已有生態文明建設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成就打下的堅實基礎,但也麵臨(lin) 不少挑戰。
他舉(ju) 例說,我國淡水、耕地、森林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僅(jin) 為(wei) 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25%,而單位GDP水效、“地效”等僅(jin) 為(wei) 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2022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有記錄以來首次下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以下,但與(yu) 人民期盼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麵臨(lin) 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碳匯條件偏差、科技支撐偏弱等挑戰。
“把14億(yi) 多老百姓對環境汙染的關(guan) 切、對環境品質的期盼作為(wei) 環境保護治理的指引。”穀樹忠說,要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氣候適應、生態經濟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建設。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更多內(nei) 涵,在代表委員的討論中延展開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賀泓是治理大氣汙染的專(zhuan) 家。他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機動車尾氣汙染治理已基本追上發達國家腳步。近期歐盟和美國相繼提出更高排放標準,他建議,為(wei) 使我國機動車排放控製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應盡快研究製定國家第七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標準製定好之後,要盡早對外公布,這樣企業(ye) 和研發單位就有了努力奮鬥的目標”。
賀泓還為(wei) 北京的“藍天保衛戰”支招,“未來進一步解決(jue) 北京空氣汙染問題,能源和交通是兩(liang) 個(ge) 重要抓手”。比如,推進能源低碳化,建設新型電力係統,在乘用車逐步電動化的同時,推動環衛、物流、貨運車輛的清潔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汙染控製實驗室主任魏源送提出,加強新汙染物治理行動的科技支撐,加強科技幫扶“一地一策”,提升地方生態環境監測係統對新汙染物的識別、監測與(yu) 評估能力。
近年的一個(ge) 趨勢是,代表委員的關(guan) 注重點從(cong) 汙染攻堅轉移到“雙碳”領域。2022年,交生態環境部辦理的建議提案中,涉及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最多,占承辦總數的20%以上。
今年,仍有多位代表委員為(wei) “雙碳”目標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盧鐵忠說,“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核能,應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核電,加快推進一體(ti) 化閉式循環快堆核能係統研發項目,盡早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避免未來出現核燃料“卡脖子”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供電分公司電纜運檢室主任何光華建議,加快送端配套電源建設,優(you) 化省間交易機製,提高存量通道送電規模,讓更多的清潔能源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讓更多的外向型企業(ye) 能方便快捷地獲得綠證、綠電交易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原主任嶽中明說,麵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洪水肆虐、民生資源不足等問題,應盡快完善流域水沙調控體(ti) 係和防洪工程建設,確保大堤不決(jue) 口;盡快開工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李瑪琳參與(yu) 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她深切感受到,“保護治理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但目前江河生態環境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盼、流域協同發展的新需求仍有差距。李瑪琳建議,加快建立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有效協調中央與(yu) 地方、地方與(yu) 地方、上中下遊之間及其內(nei) 部的關(guan) 係,形成流域治理合力等。
一手抓生態、一手抓發展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生態治理前的景象。全國人大代表、炭廠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邢衛兵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炭廠村經曆了從(cong) 燒炭業(ye) 向大農(nong) 業(ye) 轉型、再向生態旅遊業(ye) 發展的幾次蝶變。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他建議,規範統籌點狀供地,打通“兩(liang) 山”轉化路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像邢衛兵一樣,許多基層代表都意識到,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是同向而行的。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xing) 市白塔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歐陽華記得,早年間流傳(chuan) 一句話,“炮聲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原先盡管村子窮,開礦山我不開,化工廠我不辦,現在這片綠水青山為(wei) 老百姓留下了更好的發展動力。”歐陽華說。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楊昌芹是90後“老代表”。在她的家鄉(xiang) 赤水,有132萬(wan) 畝(mu) 豐(feng) 產(chan) 竹林。她帶領村民加入竹編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致富。2022年,赤水市還賣出了貴州省第一張竹林“碳票”,成為(wei) “中國竹都”培育試點。
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環保,多地正在探索綠色發展路徑。
作為(wei) 經濟先發地區,浙江正以國家減汙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為(wei) 牽引,深化綠色浙江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長胡偉(wei) 建議,支持浙江打造海洋塑料汙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試點,希望國家層麵盡快製定出台相關(guan) 標準與(yu) 規範;支持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建設,由國家部委牽頭推進規劃編製、要素保障、基礎建設、生態保護等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正積極推動國家塑料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前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超90%的塑料生產(chan) 依賴對化石原料的消耗,塑料汙染的危害不容小覷。”朱永官建議,建立跨部門、區域、流域的綜合協調機製,構建塑料全生命周期管控與(yu) 汙染監測大數據平台,完善國家塑料汙染控製的公眾(zhong) 參與(yu) 製度,加大塑料垃圾汙染信息披露力度。
河北麵臨(lin) 著傳(chuan) 統工業(ye) 的艱難轉型。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蘭(lan) 玉說,在鋼鐵行業(ye) 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新發展周期和新賽道,唯有不斷增強創新驅動力,才能在高起點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建議,加快製定長三角地區化工企業(ye) 統一準入標準,把GEP(生態產(chan) 品總值)作為(wei) 地方領導幹部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
穀樹忠認為(wei) ,要持續推進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完善綠色產(chan) 業(ye) 政策,加強產(chan) 業(ye) 綠色評價(jia) 考核,在生產(chan) 供給端和消費需求端協同發力,加快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服務業(ye) 等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發展,持續高效地推進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為(wei) 生態與(yu) 經濟相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綠色聲音出現在各個(ge) 領域
“從(cong) 現在到基本實現美麗(li) 中國目標,留下隻有12年的時間,美麗(li) 中國建設任務非常艱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認為(wei) ,城市和城市群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地區,而目前,全國隻有10多個(ge) 城市開展美麗(li) 城市創建活動。
王金南建議,要因地製宜、分區分類、一市一策,抓住城市基本麵和城市宜居性,推進生態環境美麗(li) 城市建設,加快形成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的美麗(li) 中國建設格局。
“未來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管理與(yu) 服務都應該嫁接到綠色低碳發展這條主線上。”宋海良說。今年,他的3個(ge) 提案滿滿都是“綠”,他建議,大力推動煤電設計革命,加快推進綠色新型煤電建設;通過建設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綠色船舶、綠色公路等,打造交通能源新基建的創新形態;健全新型儲(chu) 能政策體(ti) 係、突破核心技術、完善標準體(ti) 係、形成商業(ye) 模式等環節,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儲(chu) 能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
外賣不點一次性餐具、買(mai) 菜備好環保袋……綠色消費觀逐漸深入人心。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錢克明強調,著力恢複和擴大消費,要加大綠色、健康、環保等新型消費理念傳(chuan) 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提出,構建國際科普交流平台,開展氣候變化等全球共同關(guan) 注的主題對話,同時發揮國家植物園等重大科教基礎設施的科普功能,提倡以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看來,綠色人才不可或缺。他說,要超前布局未來戰略必爭(zheng) 領域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圍繞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等未來發展新賽道,吸引更多優(you) 秀青年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創新。
“綠色是農(nong) 業(ye) 的底色,生態是農(nong) 業(ye) 的底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黨(dang) 組書(shu) 記張合成認為(wei) ,綠色發展是農(nong) 業(ye) 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應在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許可範圍內(nei) 安排生產(chan) ,持續推進減肥控藥、清潔綠色投入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節水節地農(nong) 業(ye) 等技術研發與(yu) 生產(chan) 應用,“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守住綠水青山成為(wei) 時代擔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