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公安部公布7起打擊製售假劣農資犯罪典型案例

發布時間:2023-03-16 15: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16日電 據公安部網站消息,種子、農(nong) 藥、化肥等農(nong) 資質量關(guan) 係國家糧食安全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國公安機關(guan) 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昆侖(lun) ”專(zhuan) 項行動,依法嚴(yan) 厲打擊製售假劣農(nong) 資犯罪,集中偵(zhen) 破一批大要案件。公安部3月16日公布7起農(nong) 資打假典型案例。

  1、黑龍江哈爾濱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李某等製售假水稻種子案

  2023年1月,根據工作中發現的線索,哈爾濱市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製售假水稻種子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經查,2022年以來,犯罪嫌疑人李某依托其父親(qin) 控製經營的糧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公司,大量收購其他品種繁育出來的水稻種子以及普通稻米,未經篩選去劣等製種必要工序,直接套用尚屬於(yu) 試產(chan) 階段、未經審定的水稻種子品種,通過發展經銷商、設立直營店、直播帶貨等方式對外銷售,案值1100餘(yu) 萬(wan) 元。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製售假劣種子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子質量對保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尤為(wei) 重要。該案中,犯罪嫌疑人以非種子冒充種子、以其他品種種子冒充優(you) 質品種種子,相關(guan) 涉案種子被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為(wei) 假種子。犯罪嫌疑人作為(wei) 種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知法犯法,不僅(jin) 將未經篩選加工的“毛糧”作為(wei) 種子銷售,甚至將普通稻米冒充種子對外銷售,種子質量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嚴(yan) 重擾亂(luan) 了稻種市場經營秩序,而且造成水稻減產(chan) 的現實風險。犯罪嫌疑人除通過發展下線經銷商,設立直營店等方式外,還直接通過直播平台對外銷售假種子,影響十分惡劣。公安機關(guan) 已及時將情況通報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采取控製措施,防止假種子繼續流散,並推動強化實體(ti) 經營門店監管,重點加大電商網絡銷售種子監管力度,全力維護種業(ye) 市場良性發展。

  2、山東(dong) 聊城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張某某等製售偽(wei) 劣小麥種子案

  2022年11月,根據行政主管部門通報線索,聊城市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製售偽(wei) 劣小麥種子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0名,查扣假冒某品牌小麥種子20餘(yu) 萬(wan) 斤、包裝袋10萬(wan) 餘(yu) 條、篩種機及封裝機等灌裝設備。經查,2021年6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張某某聯合某種業(ye) 公司法人陳某某等人,購買(mai) 某品牌小麥種子生產(chan) 經營權作掩護,定製種子包裝袋,使用普通小麥或劣質麥種灌裝後冒充該品牌種子對外銷售,案值900餘(yu) 萬(wan) 元。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與(yu) 行政主管部門通力協作,依法懲治種子套牌侵權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套牌侵權是種業(ye) 領域最典型的犯罪手法,不法分子通過收購私自繁育的種子套牌暢銷種子對外銷售牟利,此類種子不僅(jin) 質量沒有保證,更嚴(yan) 重擾亂(luan) 種業(ye) 市場秩序、侵犯權利人企業(ye) 合法權益、阻礙民族種業(ye) 良性發展。2022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公安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保護種業(ye) 知識產(chan) 權打擊假冒偽(wei) 劣套牌侵權營造種業(ye) 振興(xing) 良好環境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強化打擊假冒偽(wei) 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本案中,嫌疑人作案手段隱蔽,通過開設種業(ye) 公司、購買(mai) 品牌種子經營權作掩護,使用劣質小麥種子甚至是普通小麥灌裝包裝,套用優(you) 質種子品牌對外銷售,嚴(yan) 重侵害權利人企業(ye) 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公安機關(guan) 加強同行政主管部門的協作配合,一舉(ju) 打掉以張某某為(wei) 首的套牌侵權犯罪團夥(huo) ,及時阻止了一大批偽(wei) 劣麥種播種流入耕種環節,有力維護了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和品牌種子企業(ye) 合法權益。

  3、安徽合肥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鄧某某等侵犯種業(ye) 商業(ye) 秘密案

  2022年4月,根據舉(ju) 報線索,合肥市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侵犯種業(ye) 商業(ye) 秘密案,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查獲侵權稻種1.2萬(wan) 斤。經查,安徽某種業(ye) 公司曆經8年研發出某品種雜交稻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並通過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審定,獲得上市銷售許可。該稻種培育技術屬公司核心商業(ye) 秘密。2019年,作為(wei) 製種合作方的某種業(ye) 公司負責人鄧某某等人違反保密合同,在種植該品種稻種過程中,私自截留稻種親(qin) 本,利用從(cong) 權利人公司獲取的有關(guan) 育種技術,非法組織大量種植,將產(chan) 出的該品種稻種交給另外一家公司套用其公司自有品牌包裝後對外銷售,共計銷售套牌侵權稻種13.68萬(wan) 斤,非法獲利460餘(yu) 萬(wan) 元。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加強種業(ye) 知識產(chan) 權刑事保護的典型案例。案件線索係公安機關(guan) 在開展“惠民利企”大調研大走訪活動期間獲取,因涉及植物新品種保護,政策性、法律性較強,受到業(ye) 內(nei) 廣泛關(guan) 注。公安機關(guan) 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專(zhuan) 案組,多次走訪權利人企業(ye) ,了解涉案品種稻種研發上市流程、核心商業(ye) 秘密內(nei) 容及載體(ti) 、製種方式及保密措施,組織開展稻種培育技術信息相關(guan) 鑒定,紮實做好調查取證各項工作。在此基礎上,專(zhuan) 案組開展集中收網行動,一舉(ju) 偵(zhen) 破該案,為(wei) 全國偵(zhen) 辦此類案件提供了有益借鑒。

  4、河南南陽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段某某等製售偽(wei) 劣化肥案

  2022年6月,根據工作中發現線索,南陽市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製售偽(wei) 劣化肥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0名,現場查獲偽(wei) 劣複合肥40餘(yu) 噸。經查,2021年12月以來,犯罪嫌疑人段某某等人夥(huo) 同5家化肥生產(chan) 企業(ye) ,使用其他原料替代鉀,生產(chan) 、銷售成分嚴(yan) 重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偽(wei) 劣複合肥1萬(wan) 餘(yu) 噸,案值2800餘(yu) 萬(wan) 元。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製售偽(wei) 劣化肥犯罪的典型案件。去年以來,鉀肥原料及成品價(jia) 格普遍上漲,製售假劣化肥案件多發,甚至出現個(ge) 別具備生產(chan) 資質的正規廠家參與(yu) 犯罪,以降低氮磷鉀等有效成分含量方式製售偽(wei) 劣化肥,嚴(yan) 重坑農(nong) 害農(nong) 。公安機關(guan) 針對性加強了此類犯罪線索研判和案件偵(zhen) 辦。本案中,主要犯罪嫌疑人段某某、王某某先後擔任某公司法人代表,長期負責公司氮磷鉀複合肥的生產(chan) 經營,為(wei) 了減少成本、牟取更大利潤,與(yu) 多個(ge) 化肥生產(chan) 廠家負責人及業(ye) 務員相互勾結,使用其他原料代替鉀,大肆生產(chan) 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複合肥對外銷售,嚴(yan) 重擾亂(luan) 化肥市場經營秩序,嚴(yan) 重侵害農(nong) 戶合法權益。對此類犯罪,公安機關(guan) 將始終堅持“零容忍”,不斷加大打擊力度。

  5、湖北宜昌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朱某某等製售偽(wei) 劣肥料案

  2022年9月,根據群眾(zhong) 舉(ju) 報線索,宜昌枝江市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製售偽(wei) 劣肥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9名,現場查獲偽(wei) 劣肥料53噸。經查,2022年6月,某磷化公司法人代表朱某某購買(mai) 有機肥原料、定製包裝袋,組織在其工廠生產(chan) 有機肥料,在產(chan) 品未經過質量檢驗檢測、未取得合格證明的情況下銷售給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徐某某組建銷售團隊,安排專(zhuan) 人在農(nong) 村及偏遠地區宣傳(chuan) ,采用包接包送包餐的方式,誘導有購買(mai) 肥料需求的農(nong) 民群體(ti) 參加其舉(ju) 辦的種植技術培訓和新產(chan) 品推廣會(hui) ,安排專(zhuan) 人冒充資深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騙取群眾(zhong) 信任,虛構、誇大產(chan) 品功效,忽悠群眾(zhong) 以高價(jia) 購買(mai) 廉價(jia) 劣質肥料,給農(nong) 戶造成重大損失。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忽悠團”銷售偽(wei) 劣化肥的典型案例。流竄作案、忽悠行騙是此類案件突出特點,犯罪目標一般為(wei) 大齡農(nong) 戶,犯罪團夥(huo) 將偽(wei) 劣化肥或價(jia) 格便宜的磷肥、有機肥包裝成複合肥,通過免費接送、專(zhuan) 家洗腦、管吃管喝、買(mai) 贈促銷等方式,誘導農(nong) 戶購買(mai) ,嚴(yan) 重坑農(nong) 害農(nong) 。本案中,涉案肥料經檢測均為(wei) 不合格產(chan) 品,徐某某購買(mai) 價(jia) 格僅(jin) 為(wei) 600元/噸,經“忽悠”宣傳(chuan) 後,銷售價(jia) 格高達3000元/噸。在打擊此類農(nong) 資犯罪過程中,公安機關(guan) 堅持把追贓挽損作為(wei) 檢驗案件效果的重要標準,貫穿偵(zhen) 查辦案全過程,全力挽回被騙農(nong) 戶經濟損失。該案件偵(zhen) 破後,當地公安機關(guan) 及時組織召開追繳贓款返還大會(hui) ,現場退還了部分受害農(nong) 民貨款,有力保障了受害農(nong) 民的合法權益。

  6、雲(yun) 南大理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周某某等網絡銷售偽(wei) 劣化肥案

  2022年9月,根據工作中發現的線索,大理州公安局偵(zhen) 破一起網絡銷售偽(wei) 劣化肥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現場查獲偽(wei) 劣化肥產(chan) 品及原料300餘(yu) 噸。經查,2020年5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等組織工人將購進的硫酸鎂通過“翻包”替換成多個(ge) 暢銷品牌鉀肥,或用硫酸鎂摻雜、摻假後假冒品牌鉀肥等方式,在其電商平台注冊(ce) 的多個(ge) 網店進行銷售,案值2100餘(yu) 萬(wan) 元。經檢測,涉案化肥為(wei) 不合格產(chan) 品。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網絡銷售假劣農(nong) 資的典型案例。近年來,網絡銷售假劣農(nong) 資違法犯罪呈明顯上升趨勢,不法分子違規開設網店,通過網絡社交平台公開虛假宣傳(chuan) 、銷售偽(wei) 劣農(nong) 資產(chan) 品,給消費者帶來巨大損失。本案中,嫌疑人在多個(ge) 電商平台注冊(ce) 網店,大肆銷售有效成分僅(jin) 為(wei) 標識成分含量1/20的劣質化肥,危害嚴(yan) 重。公安機關(guan) 將繼續加強網上巡查,對網絡製售假劣農(nong) 資犯罪下重手、出重拳,同時積極配合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線上銷售農(nong) 資管理,壓實電商平台和商戶的主體(ti) 責任,嚴(yan) 厲查處網絡銷售假劣農(nong) 資違法犯罪行為(wei) ,有力維護線上農(nong) 資市場秩序。

  7、天津武清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破孫某等製售偽(wei) 劣農(nong) 藥案

  2022年8月,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通報線索,武清公安分局偵(zhen) 破一起製售偽(wei) 劣農(nong) 藥案,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現場查獲偽(wei) 劣農(nong) 藥4噸、百草枯原液44公斤。經查,2022年以來,犯罪嫌疑人孫某夥(huo) 同他人購買(mai) 百草枯原液、工業(ye) 鹽等原料,非法生產(chan) 含有百草枯成分的無標桶裝除草劑農(nong) 藥,同時購買(mai) 無標桶裝除草劑農(nong) 藥,一並貼牌封裝後,通過其開設的網店對外銷售,案值2000餘(yu) 萬(wan) 元。

  該案是公安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非法添加隱性成分製售偽(wei) 劣農(nong) 藥的典型案例。不法分子為(wei) 追求藥效、降低成本,在生產(chan) 加工農(nong) 藥過程中,非法添加未在標識中明示的其他成分,包括禁限用的劇毒、高毒農(nong) 藥,不僅(jin) 破壞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而且危害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和人體(ti) 健康。本案中,犯罪分子生產(chan) 的除草劑均未達到國家標準並檢測出百草枯成分,屬偽(wei) 劣農(nong) 藥,存在嚴(yan) 重安全隱患。公安機關(guan) 將在保持打擊力度基礎上,積極配合行政主管部門加大偽(wei) 劣農(nong) 藥犯罪源頭治理、長效治理,切實保障糧食生產(chan) 安全和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安全。

  公安機關(guan) 提醒廣大農(nong) 民朋友,要切實提高防範意識,在當地有關(guan) 部門、技術專(zhuan) 家指導下,通過正規渠道購買(mai) 農(nong) 資產(chan) 品並保留票據,嚴(yan) 防被不法分子“忽悠”欺騙;如發現犯罪線索,請及時向有關(guan) 部門或公安機關(guan) 舉(ju)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