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那些雅集:不夠美好,也足夠美好

發布時間:2023-03-21 15: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遇到興(xing) 味相通的人,一起做相通興(xing) 味的事

  _______________

  人們(men) “集”在一起的情景有很多,老百姓的休閑遊玩、聚餐娛樂(le) 是“集”,老輩人平時和過年趕的也是“集”,隻是,那些都稱不上“雅集”。那麽(me) ,要“雅”到什麽(me) 程度的“集”才算呢?

  雅集又稱雅會(hui) ,泛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hui) 。這些集會(hui) 有的在園林廟堂,有的在山野村舍;有的錦衣玉食、絲(si) 竹盈耳,有的傍水依山、疏筍清膾。前者或規劃嚴(yan) 謹或相對隱秘,需要邀請函或者“VIP”;後者或遇農(nong) 人樵客,或耽陌上桃花,走走停停,程序隨意許多。

  但無論哪種,圍繞在文人周邊的衍生之物以及營造風雅的種種物什,如古琴、香爐、花器、茶盞等陳設,似乎在每一場記錄在冊(ce) 的著名雅集裏都必不可少。此外,集會(hui) 地點的空氣裏最好還要彌漫著些花草香、竹子香、香爐香。到場的文雅人或端著酒,或品著茶;或撥著阮、或調著琴;或題著壁、或賞著石;或問著典、或說著經;或作著畫、或寫(xie) 著詩。

  再有,為(wei) 了營造雅之氛圍,文人雅士還會(hui) 穿上相應的服冠:北宋的趙佶會(hui) 在調琴時打扮成雅衣素士;米芾也會(hui) 穿上唐衣樣式在西園雅集中挽袖題詩;清代的八大山人會(hui) 給自己裹件明代的朱袍遊山玩水;乾隆還會(hui) 效仿名士的穿著讓畫師給自己畫很多像。

  發展到當下,我們(men) 也會(hui) 把一場中小型書(shu) 畫詩酒茶展覽稱之為(wei) 雅集。不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雅集之所以“雅”,其核心都是“當事人”的風神氣韻。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愛雅集

  相比“蓄謀已久”,中國式審美更推崇妙手偶得或者不期而遇。也因此在文藝創作中尤其注重“信手拈來,都成妙諦”的境界。休閑狀態下的人往往隨心散懷,甚至得意忘形。雅集或可視為(wei) 藝術創作的催化劑。甚至雅集之後,因興(xing) 味未了所追述的佳作,也有不少得以流傳(chuan) 。比如,王羲之在會(hui) 稽山陰的《蘭(lan) 亭集序》,其實是一次無意之舉(ju) ;而王勃寫(xie) 下《滕王閣序》,也是在一次雅集中的恣情揮就。

  雅集有時用來做局。這些局目的不同:有些是集文成冊(ce) 、品鑒雅賞,有些卻是“醉翁之意”。比如,魏晉有個(ge) 何平叔,麵白貌美,曹丕不信他本來就很美,使了個(ge) 法子,在大夏天請他吃熱湯餅,想看他出汗擦臉後是真白還是敷了粉。

  雅集也是抱團取暖的慰藉方式。白居易的九老會(hui) 有點類似意思。白居易與(yu) 禪學淵源很深,早在九江廬山時,他就和出家人走得很近,僧人如滿是白居易的衣缽傳(chuan) 人。晚年得了風痹之疾的白居易,與(yu) 洛陽香山寺的關(guan) 係更是緊密。在九老會(hui) 中,白居易和這幫比自己還大的老者談天作詩。他還施舍家財,開鑿龍門八節灘,與(yu) 大家一起做些誌趣相投的事。

  雅集還可能是一場人生悟道的哲思儀(yi) 式。公元1360年中秋節,昆山人顧瑛叫來朋友,在他提前為(wei) 自己建造好的墓地,舉(ju) 辦了一場驚世駭俗的雅集。雅集當天有一項重點環節——顧瑛站在墓前,向大家做了一次公開講話。講話的核心意思是:人生難免一死,與(yu) 其等自己死後故舊哭祭於(yu) 墳前,不如生前與(yu) 友人痛飲賦詩於(yu) 此。在這場雅集中,至少顧瑛參透了生死。

  雅集的“天花板”是場模仿秀

  參加雅集就是去吃吃喝喝、觀舞聽曲嗎?當然不是。

  從(cong) 鄴下雅集裏的建安七子開始,雅集就有個(ge) 保留性項目——吟詩作賦出文章。曹丕所謂“觴酌流行,絲(si) 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正是如此。這也就難煞了一些不善文辭的集會(hui) 者。其中,參加金穀遊宴的賈謐,文才就很稀鬆,無奈之下他隻好找人代寫(xie) 。即使是文采出眾(zhong) 者,能隨手拈來的畢竟是少數。像賈島那類“兩(liang) 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主兒(er) ,不免要冥思苦想許久。

  提到雅集界的天花板,大夥(huo) 兒(er) 可能會(hui) 想到蘭(lan) 亭雅集。其實,蘭(lan) 亭雅集是王羲之對石崇金穀遊宴的一次相似度很高的模仿。

  公元296年,西晉巨富石崇在自己的豪華別墅洛陽金穀園中,邀集當朝的達官政要、名人雅士30人宴飲。宴會(hui) 後出了一本《金穀詩》集,大家推薦主人石崇為(wei) 詩集作序,即《金穀詩序》。

  這次雅集轟動一時,金穀遊宴後的第58個(ge) 年頭,王羲之舉(ju) 辦了他的蘭(lan) 亭雅集——雖不及金穀遊宴豪華,但其程序設置幾乎一樣。在雅集辦完後,得知人們(men) 把《蘭(lan) 亭集序》和《金穀詩序》並列,認為(wei) 自己和石崇可以相當的時候,王羲之的內(nei) 心很是高興(xing) 。這段故事收錄在《世說新語·企羨》裏。

  雖然是一場“模仿秀”,但王羲之的蘭(lan) 亭雅集之所以後浪勝前浪,與(yu) 王羲之的文采、書(shu) 法及思想高度有關(guan) 。後人認為(wei) ,在這場雅集中,王羲之表達了自己詠歎暮春、樂(le) 天知命的哲思之美。而事實上,曆史上的永和九年,是王羲之內(nei) 心十分悲楚的一年。以王羲之為(wei) 代表的魏晉南朝士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正視並傳(chuan) 達作為(wei) 一個(ge) “人”本身,或喜、或悲、或傷(shang) 、或離的情緒之美——古今人心中那篇優(you) 雅的《蘭(lan) 亭集序》,恰恰是這份真誠散發出來的餘(yu) 韻。

  雅集的快樂(le) 還得是遇到了對的人

  雅集或流傳(chuan) 於(yu) 詩文,或衍生出繪畫。王羲之的文雅之宴被後世多次以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繼蘭(lan) 亭雅集之後,李白的桃李園、白居易的九老會(hui) 、蘇軾的西園雅集等,也常被作為(wei) 繪畫主題。此外,竹林七賢、杜甫的飲中八仙等著名的文人群體(ti) 也經常被繪成畫作。

  但其實,這些百代過客的煙景之約,多數都在繪畫中被加入美化濾鏡。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hui) 棋圖》,畫麵本身並不能直觀呈現暗藏在其中的愛恨情仇及隱隱殺機;西園雅集等本身也非李公麟畫的那樣。有時候,繪畫中加入了許多藝術演繹,後人仰慕竹林七子,畫家便給這7個(ge) 人排排坐,畫在一個(ge) 場景裏。而其實,他們(men) 從(cong) 未聚到一起過。

  很多雅集“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yi) 相契結”,更像個(ge) 無組織的組織。玉山雅集就是如此。除道義(yi) 之外,相同的興(xing) 趣也很重要,嚴(yan) 羽說盛唐詩人唯在興(xing) 趣。不僅(jin) 如此,興(xing) 趣還得遇對了人。這些在同赴雅集的人身上也可通用——因為(wei) 遇對了人,竹林七賢互相欣賞;嵇康與(yu) 呂安惺惺相惜;王羲之見到謝安無話不談;謝靈運遇到謝惠連,佳句連連……

  相反,若沒有興(xing) 味或誌趣不投,在主辦方眼中餘(yu) 味無窮的雅集,有的人就隻想溜。白居易有一首名為(wei) 《和韋庶子遠坊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的記事詩,其中“……無妨按轡行乘月,何必逃杯走似雲(yun) ……到時常晚歸時早,笑樂(le) 三分校一分”等句,就將他遲到早退、半中間逃跑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

  《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了王羲之與(yu) 謝安的一段對話,大意是,謝安對王羲之說,中年以來,很容易感到哀傷(shang) ,跟親(qin) 友別離後,經常數日都難受。王羲之說,年紀大了以後自然就會(hui) 這樣,隻能依靠音樂(le) 陶冶性情消愁解悶。可還擔心被兒(er) 輩發覺,影響愉悅的心情。

  這個(ge) 場景、這種感覺,很像現在的小區活動場所,中老年人坐在一起敞開心扉談情感、又怕年輕人聽到羞煞自己——但這是他們(men) 之間可以相視一笑、心照不宣的秘密。

  太陽下沒有新鮮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men) 在短短的百年人世,遇到興(xing) 味相通的人,一起做相通興(xing) 味的事。

  (作者係中國書(shu) 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生、中國國家畫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