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迎接數字化 掌握新技能

發布時間:2023-03-22 15:39:00來源: 人民日報

  教育係統著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ang) ——

  迎接數字化 掌握新技能(深閱讀)

  本報記者 吳 丹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2日 第 04 版)

  智能互聯黑板、3D實驗模擬艙、自動評卷分析係統……先進技術迭代更新,助推著教學設備、教學方式推陳出新,也驅動著1800多萬(wan) 專(zhuan) 任教師不斷學習(xi) 、提高數字素養(yang) 。

  日前,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yang) 》行業(ye) 標準,明確教師數字素養(yang) 內(nei) 涵為(wei) :適當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jia) 數字信息和資源,發現、分析和解決(jue) 教育教學問題,優(you) 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而具有的意識、能力和責任。如何培養(yang) 教師數字素養(yang) ?各地各校做出了哪些探索實踐?如何縮小城鄉(xiang)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差距?記者進行了采訪。

  跨校跨區域跨學段研訓:

  實踐導向、麵向課堂,依托真實教學場景進行針對性培訓

  開學首日,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新校區迎來了第一批參加線下教研的老師們(men) 。

  在微課錄製室,教師可自助進行虛擬和實景的精品課錄製;在理化生實驗技能測評室、板書(shu) 測評室等場地,教師可利用AI技術助力前瞻性研究型實踐;階梯教室、多屏互動教室等為(wei) 全區教師現場研修、遠程討論提供全新場地……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新校區作為(wei) 智慧型教師研修中心,為(wei) 老師們(men) 提供了深度互動教研的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助力老師提升數字素養(yang) 。

  “數字技術和老師的關(guan) 係,有一個(ge) 從(cong) 輔助到融合的變化。”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認為(wei)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ang) ,幫助教師把培訓內(nei) 容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教研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教研員,是“教師的教師”。一大早,海澱區教研員牛玉璽趕到海澱進校附屬實驗小學,為(wei) 老師們(men) 上了一堂《趙州橋》“示範課”。

  “前一天,牛玉璽老師約我們(men) 麵對麵修改打磨教學設計。後來,牛老師給我留言,說自己又有一個(ge) 教學新想法,打算親(qin) 自上一節課。”參與(yu) 學習(xi) 的教師杜春煥說,一堂好課的背後是為(wei) 期20多天的“一體(ti) 化聯合教研”,先後經曆了5次跨校聯研、10次專(zhuan) 家指導。

  “一體(ti) 化聯合教研”是海澱教研轉型的新樣態,依托教研員專(zhuan) 業(ye) 指導,綜合運用協同編輯文檔、線上問卷、電子白板等智慧工具,實現線上分組學習(xi) 、同屏書(shu) 寫(xie) 、分析數據,跨校跨區域跨學段共享優(you) 質資源,助力普通校教師集群式成長。

  “研訓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ang) 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教師數字素養(yang) 》起草專(zhuan) 家團隊核心專(zhuan) 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吳砥說,“從(cong) 地方的實際情況看,實踐導向、麵向課堂、依托真實教學場景的針對性培訓,往往能產(chan) 生更好的效果。”

  “測—評—培”機製:

  以評促學、以評促用、以評促優(you) ,提升全體(ti) 教師數字素養(yang)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副教授石映輝的一天排得滿滿當當——先坐飛機飛往寧夏,改乘大巴跨過黃河,沿著熟悉的路線一路奔向西北。下午3點,抵達此行的目的地——寧夏銀川市第十五中學,這是他未來10天工作的地方。近年來,這趟長達約1400公裏、耗時七八個(ge) 小時的行程,石映輝幾乎每個(ge) 月都要重複一次。

  2018年起,寧夏先後獲批成為(wei) 國家首個(ge) “互聯網+教育”示範省(區)、國家智能社會(hui) 治理教育特色實驗基地等。在此背景下,華中師範大學和銀川十五中攜手共建“互聯網+教育”標杆校項目,石映輝由此成為(wei) 駐校指導專(zhuan) 家。

  隨時推門,先聽後評,從(cong) 如何更好地使用白板、雲(yun) 平台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到進一步提升師生互動效率、以更好利用數字技術激發學生學習(xi) 興(xing) 趣等,石映輝為(wei) 老師們(men) 一對一輔導。“一年下來,我要聽160多節課。”石映輝說。

  “評”是寧夏整體(ti)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ang) 的關(guan) 鍵詞。2020年起,寧夏連續3年開展教師信息素養(yang) 全員測評定級,完善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數字畫像。最新測評結果顯示,2022年,全區6.9萬(wan) 名中小學校長、教師和各級教研員參加了信息素養(yang) 測評,合格率達99.93%;優(you) 秀率達69.97%,較2021年增長了8.82%。

  “以評促學,以評促用,以評促優(you) 。”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騁介紹,依托測評結果,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信息素養(yang) 靶向培訓,構建“測—評—培”機製,實現全體(ti) 教師數字素養(yang) 和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1+1”雙學堂:

  建立教研共同體(ti) ,縮小城鄉(xiang)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差距

  打開地圖軟件,點擊搜索“城牆村小學”,沒有定位結果。

  34歲的李廣利,是這所“搜不到”的村小中唯一的音樂(le) 老師。學校一共4個(ge) 年級,26名學生,遇上合唱課、器樂(le) 課,就會(hui) 把大家安排在同一間教室上課。

  跨越數字鴻溝,是推進教育數字化必須解決(jue) 的問題。目前,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已全部接入互聯網,超過3/4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數字化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的同時,如何縮小城鄉(xiang)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差距,是農(nong) 村學校麵臨(lin) 的挑戰。

  城牆村小學,是吉林省通化縣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xiang) 大川學校下轄的村小,距離中心校大約20公裏。“村小老師少,網絡錄播教室使用頻率不高,直通村小的專(zhuan) 遞課堂和遠程協同教研隨意化和碎片化較為(wei) 嚴(yan) 重。”大川學校校長王明林說,“‘1+1’雙學堂模式有助於(yu) 彌補村小與(yu) 中心校差距,提高村小老師數字素養(yang) 。”

  “1+1”雙學堂中的“1+1”分別指中心校、村小。雙學堂分別是學生學堂和教師學堂。教師學堂中,組建了中心校和村小教師信息化教學工作坊。

  “鄉(xiang) 村教師在工作坊中學技術、曬課件、做教研,采取示範演練、課堂診斷、微型講座、專(zhuan) 題研討等方式實時在線互動。”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師訓部主任李彩霞認為(wei) ,工作坊幫助鄉(xiang) 村教師建立起學科教研共同體(ti) ,使鄉(xiang) 村教師教學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城鄉(xiang) 教師數字素養(yang) 差距縮小。

  “希望村小老師能獲得更多培訓。”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關(guan) 培訓中,李廣利學會(hui) 了使用音樂(le) 剪輯軟件,接下來他還想繼續學習(xi) 使用視頻軟件、學情分析軟件等技能。

  教師數字素養(yang) 是推動教育數字轉型的關(guan) 鍵軟實力,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和培養(yang) 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支撐。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要聚焦教育數字化變革中教師麵臨(lin) 的機遇和挑戰,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ang) ,使教師在數字時代、智能時代的教育教學中有更好的適應性和創新性,促進教學升級和教育整體(ti) 變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