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尋味中華】藏茶: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回響

發布時間:2023-03-23 16:3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雅安3月23日電 題:藏茶: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回響

  中新社記者 王鵬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句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茶諺是藏族人重視飲茶的明證。但少有人知的是,藏茶並不產(chan) 自西藏,而是來自四川雅安,已有1300多年曆史。

  3月下旬,位於(yu) 橫斷山脈東(dong) 麓、四川盆地西緣的雅安已開始采摘春茶。這裏年均降雨超200天,茶山雲(yun) 遮霧繞。高山雲(yun) 霧出好茶,對這座北緯30度的邊城來說,產(chan) 茶並不意外。

  作為(wei) 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chan) 地,雅安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在“四川老字號”藏茶企業(ye) 雅安茶廠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朝貴看來,傳(chuan) 統藏茶有著嚴(yan) 格定義(yi) :雅安地區專(zhuan) 為(wei) 西藏及周邊藏族聚居區生產(chan) 的小葉種全發酵磚茶。

  藏茶是黑茶鼻祖,一般需煮泡飲用,其外形褐黑油潤,湯色紅黃明亮,香氣濃鬱持久,滋味醇和悠長。將煮沸的茶湯倒入茶桶,加酥油、奶酪、鹽,上下攪拌抽提直至茶乳交融,便製成傳(chuan) 統飲品酥油茶。

  “我們(men) 曾用各種茶葉製作酥油茶,發現藏茶最合適,做好的酥油茶靜置一周,依然茶乳交融,不會(hui) 分層。”李朝貴說,這種特性來自藏茶獨特的製作工藝。

  作為(wei) 全發酵茶,藏茶製作工藝複雜。其原料為(wei) 小葉種茶的成熟全株,要任其長到穀雨前後,才使用特製的小刀割取茶葉。傳(chuan) 統藏茶的製作,需經揉撚、渥堆、長時間幹燥、舂包壓型等32道工序,耗時6個(ge) 月。

  在雪域高原,藏茶的意義(yi) 超越“飲品”,被奉為(wei) “生命之茶”:高寒缺氧、強輻射環境下,西藏民眾(zhong) 須攝入高脂肪、高糖類食物,但蔬菜瓜果稀缺,藏茶成為(wei) 調和分解油膩、補充維生素的必需品。

  “藏茶與(yu) 藏族民眾(zhong) 生活需求的完美結合,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雅安市茶葉流通協會(hui) 會(hui) 長陳開義(yi) 說,曆史上雅安茶號和藏地交流密切,根據藏族民眾(zhong) 需求,一遍遍調試口味,調整工藝。

  茶葉進入西藏的時間,目前普遍認為(wei) 是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據《西藏政教鑒附錄》記載,“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陳開義(yi) 認為(wei) ,當對藏茶的追溯上升到大曆史的維度,“藏茶”便不隻茶,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以及漢藏交往的曆史見證。

  唐代以降,茶葉成為(wei) 溝通內(nei) 地與(yu) 邊疆的重要媒介。北宋在雅安設茶馬司,蜀地與(yu) 藏地暢通“茶馬互市”的商貿往來。

  千百年來,茶馬古道上人流馬匹絡繹不絕。背夫們(men) 從(cong) 雅安出發,負荷兩(liang) 三百斤捆紮緊實的條茶,走入崇山峻嶺之間。“到了康定,就要把條茶外包的竹篾割開,裝進牛皮做的茶包,給犛牛馱,因為(wei) 犛牛橫衝(chong) 直撞,牛皮包撞不爛,茶包才能到西藏。”雅安多營鎮“茶背子”牟文嚴(yan) 告訴記者。

  20世紀50年代,隨著川藏公路通車,背夫們(men) 嶙峋的身影和馬幫們(men) 噠噠的馬蹄聲一起消失。如今,隻有些許古道遺跡和亙(gen) 古不變的茶香,成為(wei) 藏茶千年曆史的回響。

  隨著時代發展,藏茶的精細化、高端化需求越發突顯。近年來崛起的藏茶行業(ye) 黑馬“頭條”茶創始人楊司南認為(wei) ,以消食祛膩、刮油減脂為(wei) 特色的藏茶,順應了現代都市人的健康需求,其銷售已不再局限於(yu) 地域。

  “不過,因為(wei) 千百年來專(zhuan) 供藏族同胞,外界對藏茶的了解不多。”在楊司南看來,從(cong) 曆史深處走來的藏茶,要走向更廣闊的未來,麵前或許是一條新的“茶馬古道”。(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