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聞”味鑽油 揭秘石油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發布時間:2023-03-27 10:42: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聞”味鑽油的海底“璿璣”

  揭秘石油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波翻浪湧,潮漲潮落……我國大陸東(dong) 部北端,渤海如同一個(ge) 傾(qing) 斜的葫蘆,為(wei) 陸地所環抱。

  作為(wei) 我國唯一的內(nei) 海,這裏不僅(jin) 擁有豐(feng) 富優(you) 質的漁業(ye) 、海鹽、航運等資源,還有著豐(feng) 富的油氣資源。

  經過50多年的勘探開發,如今的渤海油田已是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也是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chan) 基地。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發現的億(yi) 噸級大油田中,逾四成在渤海海域。這裏儼(yan) 然一個(ge) 巨大的“油盆”,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記者了解到,渤海油田當前原油日產(chan) 已曆史性突破9萬(wan) 噸大關(guan) ,相當於(yu) 全國原油日產(chan) 的六分之一,是渤海油田有史以來的最好日產(chan) 水平。從(cong) 最初的日產(chan) 30餘(yu) 噸,到如今突破9萬(wan) 噸,得益於(yu) 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創新。被稱為(wei) “璿璣”的旋轉導向鑽井與(yu) 隨鑽測井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近日來到渤海油田,探尋海底“璿璣”的秘密。

  海底“金剛鑽”,打開複雜油氣藏的“密鑰”

  突破1000口井作業(ye) ,鑽井總進尺超100萬(wan) 米

  近日,隨著渤海油田一口定向井鑽井作業(ye) 的順利完成,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璿璣”技術成功突破1000口井作業(ye) 、100萬(wan) 米鑽井總進尺,標誌著我國高端油氣鑽井技術實現裏程碑跨越,綜合技術能力正式邁入世界一流行列。

  “璿璣”,即旋轉導向鑽井與(yu) 隨鑽測井技術。這是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一項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代表著當今世界鑽井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被譽為(wei) 石油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

  “它可以精準控製地下幾千米岩層中的鑽頭‘瞄著’油氣去,‘看著’邊界鑽,甚至能做到在僅(jin) 1米厚的薄油層中精準穿行數千米,從(cong) 而把油氣寶藏‘吃幹榨淨’。”作為(wei) 這一技術的“使用者”,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技術作業(ye) 中心秦皇島/渤中區域鑽完井項目經理王允海感觸頗深。

  據他介紹,油氣資源從(cong) 勘探開發到送達用戶,環節眾(zhong) 多,而鑽井堪稱是整個(ge) 鏈條的“咽喉”環節。

  記者了解到,油氣勘探開發的第一步是“勘探”。簡單來說,就是找到油氣資源。地質學家、勘探學家借助專(zhuan) 業(ye) 設備,給地層做“核磁共振”,從(cong) 而確定油氣存在的大概區域。

  接下來就是鑽井環節。“若想讓油氣資源真正‘為(wei) 我所用’,這個(ge) 環節十分關(guan) 鍵。”王允海告訴記者,鑽井就是通過一個(ge) 堅硬無比的鑽頭鑽透岩層到達油藏所在地,“通俗地說,就是修一條從(cong) 油氣層到地表的隧道,從(cong) 而讓油氣藏通過這個(ge) 隧道被開采出來。”

  不過,這條隧道修起來並非易事。

  “你要有一個(ge) ‘金剛鑽’,這個(ge) 鑽既要保證能打得到油氣層,還要保證能打得準、打得成,否則就會(hui) 影響後續諸多作業(ye) 環節。”王允海說,鑽井環節的任何一個(ge) 失敗,都會(hui) 讓全部努力歸零,尤其是在海上。

  與(yu) 我們(men) 想象中不同,豐(feng) 富的油氣資源並非安靜地聚集在海底大“油盆”中,而是分散在海底不同地層的孔隙中,極難開采。這一特點在渤海油田體(ti) 現得尤為(wei) 突出。

  業(ye) 內(nei) 人士常常用“摔碎的瓷盤”來形容渤海油田的油氣資源分布情況。“渤海灣盆地的構造細碎,就像瓷盤摔碎了,又被踩了好幾腳,幾乎沒有完整的地方。”王允海告訴記者,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渤海越來越多亟待開發的油氣藏麵臨(lin) “邊、小、細、碎”的局麵,厚度越來越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

  與(yu) 此同時,受限於(yu) 海上平台不可靈活移動的技術特征和經濟性要求,通常半個(ge) 足球場大小的海上采油平台需要覆蓋其周邊比本身麵積高出上萬(wan) 倍、數千米深的海底油藏區域。有時,甚至需要在一個(ge) 采油平台上打近百口井,也就是常說的叢(cong) 式井,各井眼軌跡縱橫交錯,猶如植被龐大的根係,自上而下不斷擴展,每個(ge) 分支的底端都要精準紮進油氣藏,以便將油氣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平台井口。

  這意味著,這個(ge) 隧道可不是直上直下的,它可能是傾(qing) 斜的、水平的,甚至是迂回繞彎的。

  這個(ge) 彎彎怎麽(me) 繞?就需要一種技術,這種技術既要有“手腳”一樣的方向調整功能,又有“眼睛”“鼻子”一樣的環境感知功能,帶著數千米鑽杆,避讓鄰井套管,鑽穿堅硬岩石,以優(you) 美的身姿紮進油層之中,如同一條“貪吃蛇”,穿來穿去將油氣藏串起來,“吃幹榨淨”。

  “璿璣”就是這樣一種技術。

  瞄得準油氣,自如控製井眼軌跡

  單井采收率可提高2至3倍,節省近一半作業(ye) 時間

  3月14日早上5時許,黎明前的暗夜裏,渤中海域的一個(ge) 鑽井平台上燈火通明——

  渤中29-6油田首批開發井按照預先設計的方向和軌跡鑽達目的層,“璿璣”又一次成功完成水平井鑽井任務。負責此次鑽井任務的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術事業(ye) 部塘沽作業(ye) 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服油技塘沽)高級定向井工程師田慶樸幾乎一夜未眠,就為(wei) 了等待這一刻。

  與(yu) 此同時,在距離海上鑽井平台約200公裏開外的天津濱海新區,中海油服油技塘沽高級定向井工程師白雪龍,也收到了海上作業(ye) 平台發來的完鑽消息。

  “後續完井作業(ye) 完成後,海底近3000米的油氣資源將通過‘璿璣’打通的通道,源源不斷地被開采出來。”白雪龍告訴記者,渤中29-6油田項目規模化應用中海油服自主研發的“璿璣”技術,鑽具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據了解,該項目麵臨(lin) 定向井井眼軌跡複雜、大型叢(cong) 式井淺層防碰風險嚴(yan) 峻、提速提效任務艱巨、區塊無開發井史資料等一係列難點。剛剛完鑽的這口開發井是口水平井,鑽井難度極大。如果使用傳(chuan) 統導向鑽具,完成同等難度的鑽井作業(ye) 需要3天,而使用“璿璣”技術,隻需要2天,鑽井時間節省了一天。

  白雪龍介紹,用於(yu) 油氣資源開發的作業(ye) 井通常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一類是直井,即直上直下的豎井。另一類則為(wei) 定向井,井身可沿著預先設計的方向和軌跡鑽達目的層,一般指斜向鑽井和水平鑽井,即鑽井軌跡並非直上直下的,而是與(yu) 垂直方向存在一定的夾角,當這個(ge) 夾角小於(yu) 55度時,被稱為(wei) 常規定向井;當夾角在55度和86度之間時,被稱為(wei) 大斜度定向井;當這個(ge) 夾角大於(yu) 86度,甚至達到90度沿水平方向鑽進,則被稱為(wei) 水平井。

  “水平井、大斜度井等高難度井鑽井一直是業(ye) 界難題,‘璿璣’正是解決(jue) 這些難題的法寶。”“璿璣”技術帶頭人、中海油服總工程師尚捷說。

  這其中的關(guan) 鍵在於(yu) “旋轉導向”,即便是在鑽頭高速旋轉時,依然能夠準確控製鑽進方向。

  “如果把傳(chuan) 統導向鑽具比作一輛‘老爺車’,那旋轉導向就相當於(yu) ‘超跑’。”中海油服油技塘沽副經理白克宗告訴記者,“老爺車”時代沒有“導航”、沒有“自動駕駛”,雖然可以滿足大部分出行需求,但當走上蜿蜒複雜的“賽道”時,還是需要行駛速度更快、“轉彎”能力更強、“轉彎”精度更高、也更加智能的“超跑”。它邊看邊跑、邊跑邊看,找到了油藏,就往油藏那鑽,找到這一個(ge) 再去找下一個(ge) ,從(cong) 而串起盡可能多的油氣藏。

  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旋轉導向鑽井技術因其橫跨20多個(ge) 學科、涉及1000多道高端工藝,多達幾百萬(wan) 行控製代碼,被國際油田服務公司壟斷達20餘(yu) 年。麵對每年10億(yi) 元人民幣的高昂服務費用、完全加密的技術封鎖和隻租不售的產(chan) 品壟斷,中海油服經過7年的技術攻關(guan) ,於(yu) 2014年成功研發“璿璣”鑽井、測井係統並實現海上作業(ye) ,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個(ge) 擁有該項技術的國家。這項技術可以增加平台可控油氣藏範圍4-5倍,提高單井采收率2-3倍,節省作業(ye) 時間30%—50%。

  “自2014年首次商業(ye) 應用以來,‘璿璣’技術經曆了上萬(wan) 次的可靠性驗證、結構優(you) 化和迭代升級過程,破解了上百個(ge) 技術難題。截至目前,已獲得近百項國家級專(zhuan) 利,關(guan) 鍵作業(ye) 指標——一次入井成功率已達到92.1%,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尚捷介紹。

  “‘璿璣’擁有超過60°/100m的最大造斜能力,可實現三維複雜井眼軌跡的自如、精準控製。”白雪龍告訴記者,也就是說,每鑽進100米,可導向60度。如此一來,在水平開發井作業(ye) 中,可將造斜井段長度縮短過半,貢獻更長的儲(chu) 層井段。在鑽遇複雜地層時,可以更快速調整鑽井軌跡,提高儲(chu) 層鑽遇率,保證作業(ye) 安全,同時實現最小成本和最快速度完成鑽井。

  看得清邊界,實時獲取地層信息

  可全井周反演地質構造,擁有“5G”級別傳(chuan) 輸速率

  在距離渤中29-6項目不遠的另一個(ge) 海上作業(ye) 平台,“璿璣”正在海底進行鑽井作業(ye) 。與(yu) 此同時,平台上的工作人員通過地麵係統軟件實時獲取了海底的地層信息。

  “這是隨鑽測井係統在發揮作用。”中海油服油技塘沽高級隨鑽測井工程師馬春彬告訴記者,實現鑽進方向的精準判斷和控製,有一個(ge) 重要前提,就是要十分了解地下地質構造情況。尤其是複雜的叢(cong) 式井中,各井眼軌跡縱橫交錯,猶如植被龐大的根係,相鄰井初始間距甚至不足兩(liang) 米,鑽井過程中,一旦發生“碰撞”,極有可能出現井噴事故,造成數以十億(yi) 計的直接財產(chan) 損失和無法估量的環境汙染。

  “璿璣”就有這樣一雙“眼睛”,可以“看清”周圍環境。據介紹,其探測能力最大徑向深度可達6.8米,支持全井周360°實時反演地質構造,實現可視化地質導向鑽井。“也就是說,它在鑽井的同時,可以看清周圍6.8米範圍內(nei) 的情況,比如周邊地質構造情況、有沒有油氣資源或其他井眼等。”白克宗告訴記者,這種電磁波“雷達透視”能力,可以將完鑽井眼鎖定在儲(chu) 層最佳位置,大幅度提高油氣井上限產(chan) 能和穩產(chan) 時間。

  傳(chuan) 統測井工具隻能測井斜和方位兩(liang) 個(ge) 參數,無法獲得更多可供分析的參數。“形象地說,就像我們(men) 開車的時候沒有導航,在起點和終點之間,隻能按照一開始確定的固定線路行駛,既無法提前獲知前方是否存在堵車、修路等特殊情況,也無法及時作出相應調整。”王允海說。

  而“璿璣”則擁有完整的聲電核隨鑽測井功能,可實現自然伽馬、電阻率、中子孔隙度、岩性密度“四條線”的隨鑽測量,以及四極子聲波、地層測壓等高端技術,可以更全麵地感知周邊信息,廣泛滿足從(cong) 複雜地質導向到隨鑽地層評價(jia) 等多種任務對隨鑽測井能力的要求。

  不過,在幾千米的井下,它看到了什麽(me) 、下一步往哪兒(er) 行進,並不會(hui) 乖乖告訴你。“這就需要我們(men) 平台作業(ye) 人員和‘璿璣’都帶上‘對講機’,它看到了什麽(me) ,實時告訴我們(men) ;我們(men) 進行分析、判斷後,想讓它往哪兒(er) 走,也及時發出相應指令。”白克宗解釋道,他們(men) 通過泥漿脈衝(chong) 和地麵分流,建立地麵人員與(yu) “璿璣”的雙向通訊,“一旦發現特殊情況,便可及時反饋給作業(ye) 人員,從(cong) 而走出一條最優(you) 化、最省時、最順暢的路線。”

  其泥漿遙傳(chuan) 速率最高為(wei) 20bps,能支持100米/小時高鑽速條件下30條測量曲線的實時上傳(chuan) 。這種業(ye) 內(nei) “5G”級別的傳(chuan) 輸速率,可以為(wei) 複雜地質情況實時識別提供更多的測量信息,進而有利於(yu) 正確快速地做出鑽井作業(ye) 決(jue) 策。

  “簡單來說,就是比常規測井方式速度更快、效果更優(you) 。”尚捷說,憑借“璿璣”可靠的性能和廣泛的實用性,隻需一次下井就能精確識別和評價(jia) 油氣藏,大幅降低勘探開發成本。

  記者了解到,除了渤海油田外,“璿璣”技術還在我國東(dong) 海、南海、黃海、新疆、遼寧、山西等主要油田,以及印尼、伊拉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為(wei) 世界油氣勘探開發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王珍)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