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學之夢”同登交響樂舞台
中新社上海3月26日電 (王笈)3月26日晚,在上海愛樂(le) 樂(le) 團的傾(qing) 情演繹下,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以小提琴協奏曲形式首次登上交響樂(le) 舞台,俄羅斯當代音樂(le) 三傑之一施尼特凱的《仲夏夜之夢》《果戈裏組曲》在上海東(dong) 方藝術中心迎來中國首演。
30多年前,1987年版的《紅樓夢》將一場“紅樓綺夢”搬上熒幕,成為(wei) 國人心中永恒的經典,《枉凝眉》《葬花吟》等歌曲旋律響起時,總能勾起無數人的回憶。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正是根據“87版”《紅樓夢》的配樂(le) 改編而成,用交響樂(le) 呈現大觀園內(nei) 的人情百態。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源於(yu) 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把它放在一場以文學作品為(wei) 緣起的古典音樂(le) 會(hui) 中最為(wei) 合適不過。”上海愛樂(le) 樂(le) 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張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cong) 越劇中汲取精華,成功“飛向”世界各地,期待《紅樓夢》也能以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在世界舞台上再度“綻放”。
此“夢”非彼“夢”,施尼特凱的《仲夏夜之夢》和《果戈裏組曲》又是另一番體(ti) 驗。不同於(yu)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門德爾鬆版本,施尼特凱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在多元風格之間“遊走”,時而古典、時而當代,仿佛一扇開開闔闔的窗戶,頗為(wei) 有趣;《果戈裏組曲》則將作家果戈裏的《死魂靈》《肖像》《外套》等多部作品濃縮至一首樂(le) 曲中。
“施尼特凱的這兩(liang) 部作品創作於(yu)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87版”《紅樓夢》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播出的,它們(men) 離我們(men) 不是那麽(me) 遙遠,並且在同一方舞台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對話。”在張藝看來,真正優(you) 秀的藝術往往都是超越時代的,在當下同樣會(hui) 產(chan) 生深刻的影響與(yu) 意義(yi) 。“排練過程中,我越發地對莎士比亞(ya) 、果戈裏有了重新的認識。”
近幾年,上海愛樂(le) 樂(le) 團堅持“滄海拾遺”,挖掘了不少“著名作曲家的非著名作品”和“非著名作曲家的著名作品”。另一方麵,張藝也想通過中西方作曲家作品的同場“對話”,為(wei) 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舞台。“今年5月,上海愛樂(le) 樂(le) 團還會(hui) 推出法國作曲家梅西安與(yu) 他的中國學生陳其鋼的作品同場演繹的音樂(le) 會(hui) 。兩(liang) 位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又是師生關(guan) 係,他們(men) 的作品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我們(men) 可以一起探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