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雙碳”目標下,做好煤炭清潔利用必答題

發布時間:2023-03-28 10:40:00來源: 科技日報

  ◎實習(xi) 記者 都 芃

  長期以來,煤炭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但我們(men) 希望未來能夠更加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應嚴(yan) 格遵循“先立後破”的發展路徑,在能源結構尚未完全轉型前,煤炭在能源體(ti) 係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劉吉臻

  中國工程院院士

  3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大科技專(zhuan) 項項目啟動會(hui) 暨實施方案論證會(hui) 召開。這次啟動的2個(ge) 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分別為(wei) “新疆難開采煤炭煤層氣資源高效開發技術”與(yu) “新疆煤係戰略性金屬礦產(chan) 賦存分布規律與(yu) 勘查關(guan) 鍵技術研究”,旨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兼顧低碳發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國家能源集團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劉國躍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清潔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煤電體(ti) 係。

  當前,我國能源體(ti) 係麵臨(lin) 穩定供應與(yu) 清潔低碳轉型的雙重挑戰,在多種因素交織疊加的環境下,煤炭將繼續發揮能源“壓艙石”作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也將成為(wei) “雙碳”目標下必須答好的一道“必答題”。

  煤炭產(chan) 業(ye) 已從(cong) “大老粗”走向精細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校長葛世榮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麵,我國已在諸多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煤炭產(chan) 業(ye) 已一改此前的“大老粗”形象,正變得更加精細化、清潔化。

  例如,不久前由國能準能集團(以下簡稱準能集團)開發的“煤基納米碳氫燃料工業(ye) 化製備”和“煤基納米碳氫燃料火力發電”兩(liang) 大技術體(ti) 係,被中國煤炭工業(ye) 協會(hui) 鑒定為(wei) “國內(nei) 外首創,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煤基納米碳氫燃料是將煤、水和少量添加劑“打碎”,細化為(wei) 納米級顆粒粒度、具有較高表麵活性的液態煤基特種燃料,其形態不再是固體(ti) 的煤炭,而是液態的水煤漿。該特種燃料具有原料熱值低、燃料固含低、點火溫度低、燃料熱值高的“三低一高”特點,可使煤炭熱值較常規水煤漿提升10%至30%,發電煤耗降低50克/千瓦時,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28克/千瓦時,實現節能、降耗、減汙、增效的清潔化燃燒。

  除了高效利用技術,葛世榮還提到,目前我國對於(yu) 地下煤炭氣化的研究也在不斷取得新突破。

  有別於(yu) 傳(chuan) 統的采煤工藝,地下煤炭氣化是通過直接對地下蘊藏的煤炭進行可控燃燒,從(cong) 而產(chan) 生富含氫氣的可燃氣體(ti) ,再將其輸出至地麵的一種能源采集方式。煤炭地下氣化把采煤變為(wei) 采氣,具有安全性高、投資少、效益好、汙染少等優(you) 點。該技術可有效盤活廢棄煤炭資源,開發深部煤炭資源,實現高碳資源低碳開發,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創新嚐試。“煤炭在地下直接氣化,還能夠將煤炭在這一過程中產(chan) 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封存在地下,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煤氣製氫也就不再是所謂的‘灰氫’了。”葛世榮介紹道。

  煤炭不僅(jin) 能夠作為(wei) 燃料,其本身還可充當重要的化工原料。煤製油便是當下較為(wei) 成熟的煤化工技術之一,我國在這一領域同樣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8月,全球單體(ti) 規模最大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ye) 400萬(wan) 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通過竣工驗收,有力推動煤化工產(chan) 業(ye)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不斷提高煤炭作為(wei) 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對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yi) 。

  煤炭清潔利用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雖然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hui) 副研究員秦容軍(jun) 指出,煤炭作為(wei) 燃料發電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主要領域,我國燃煤電廠發電煤耗由2015年的315克標準煤/千瓦時已經降低到2022年上半年的299.8克標準煤/千瓦時。但對標目前最先進的燃煤電廠發電煤耗的270克標準煤/千瓦時,我國發電煤耗仍有提升空間。並且我國火電廠發電效率普遍低於(yu) 50%,其他能源轉化效率較低也導致煤電消耗偏高,增加了汙染物排放。

  此外,秦容軍(jun) 表示,以煤炭作為(wei) 原料進行清潔轉化,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技術也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方麵目前我國煤化工行業(ye) 先進與(yu) 落後產(chan) 能並存,不同企業(ye) 間的能效水平差異顯著,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潛力較大;另一方麵,煤化工行業(ye) 碳排放量需要進一步降低。

  在實際產(chan) 業(ye) 應用中,受製於(yu) 成本、經營環境等因素,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廣也遭遇一定阻礙。有部分煤電企業(ye) 反映,由於(yu) 缺少深入推進清潔化利用的相關(guan) 支持政策,發電企業(ye) 改造動力和積極性不足。相關(guan) 部門在推進煤電清潔化利用方麵存在各自為(wei) 政的問題,缺少頂層設計及協同配合等問題。在當前國內(nei) 外形勢下,受煤炭供應緊缺、煤價(jia) 高企、煤電價(jia) 格倒掛等多重因素影響,煤電企業(ye) 經營普遍較為(wei) 吃力,而煤電清潔化利用又需投入大量資金,導致企業(ye) 清潔化改造意願不強。

  針對這些現象,秦容軍(jun) 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強化法律保障作用,加快修訂煤炭法,進一步優(you) 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內(nei) 容。二是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興(xing) 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大關(guan) 鍵技術和裝備研發統籌。三是製定財稅鼓勵政策,製定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財政補貼、稅費、貸款支持等政策。四是鼓勵煤化工轉化與(yu) 新能源耦合發展,對照行業(ye) 能效標杆和基準水平,對現有化工項目開展節能降碳係統性改造和落後產(chan) 能淘汰。五是加快分散用煤治理。

  煤炭要在新型能源體(ti) 係中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長期以來,煤炭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但我們(men) 希望未來能夠更加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談到煤炭在新型能源體(ti) 係中的角色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強調,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應嚴(yan) 格遵循“先立後破”的發展路徑,在能源結構尚未完全轉型前,煤炭在能源體(ti) 係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劉吉臻表示,未來煤炭產(chan) 業(ye) 應進一步加快與(yu) 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例如在電網調峰中發揮更大作用。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超過1.2億(yi) 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2億(yi) 千瓦,曆史性超過煤電機組,風電、光伏、生物質一年的發電量合計超過1萬(wan) 億(yi) 千瓦時。

  以風電、光伏為(wei) 代表的新能源發電量不斷攀升,在促進能源結構轉型的同時也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了較大挑戰,煤炭在電網調峰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劉吉臻對此有個(ge) 形象的比喻,他認為(wei) 當下新能源就像還沒長大成熟的孩子,性格陰晴不定,當“孩子”調皮時便會(hui) 給電網帶來麻煩,此時就需要煤電充當“哥哥”的角色,帶著新能源一起成長。“比如在新能源發電不穩定的時候,煤炭作為(wei) ‘哥哥’就要立即補上,進行兜底保障。”劉吉臻提出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應遵循多元互補、源網協同、供需互動、靈活智能的發展路徑,甚至在未來實現荷隨源動。

  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離不開先進裝備、創新技術的有力支撐。在煤炭開采階段,各種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近年來也取得了飛速發展。如在不久前,葛世榮參與(yu) 現場驗收的國家能源集團準格爾露天煤礦順利通過國家首批智能化示範煤礦驗收。借助人工智能、5G、智能終端等先進技術,該煤礦形成了“用人最少、用時最短、效率最高、安全最好、質量最佳”的建設成果,鑽、爆、采、運、排工藝全麵實現智能化。“智能化將是煤礦產(chan) 業(ye) 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相關(guan) 成套裝備、關(guan) 鍵技術我國已實現自主研發製造,未來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葛世榮說道。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