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活病毒加“殼子”,讓免疫係統做“真題”
新成果有望成為(wei) 下一代疫苗技術候選路線——
給活病毒加“殼子”,讓免疫係統做“真題”
◎洪恒飛 周 煒 本報記者 江 耘
當前,幾乎所有的疫苗都是通過對病毒進行“改頭換麵”獲得的。而新研究則用特殊材料給活體(ti) 病毒套個(ge) “殼兒(er) ”,在體(ti) 內(nei) 定點形成“免疫微工廠”,在鎖住病毒的同時,安全、高效地激活免疫反應,形成免疫記憶。
浙江大學化學係唐睿康教授聯合該校求是高等研究院王曉雨副研究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科學院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侯利華研究員提出,用特殊材料給活體(ti) 病毒套個(ge) “殼兒(er) ”,在體(ti) 內(nei) 定點形成“免疫微工廠”,在鎖住病毒的同時,安全、高效地激活免疫反應,形成免疫記憶。相關(guan) 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yu) 《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聯合團隊將野生型寨卡病毒(Zika virus)直接裝入一種殼聚糖水凝膠中,並將這種“即插即用”型複合水凝膠命名為(wei) Vax。在動物實驗中,接種了Vax的600多隻小鼠全部抵禦住了寨卡病毒的致命攻擊。該成果有望成為(wei) 下一代疫苗技術的候選路線,可縮短疫苗的研發時間,更迅速、有效地保衛人類健康。
就地變成“免疫微工廠”
病毒感染人體(ti) 後,可引起人體(ti) 免疫反應。首先引起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反應天然存在於(yu) 人體(ti) ,針對一切入侵的異體(ti) 物質。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異性免疫反應尚未形成前),非特異性免疫對防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終止感染,起著主要的免疫作用。人體(ti) 還能產(chan) 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體(ti) 液免疫反應(人體(ti) B細胞受抗原刺激產(chan) 生的特異性抗體(ti) 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人體(ti) 受抗原刺激後,免疫活性細胞如T細胞、K細胞等產(chan) 生的免疫反應)。
對免疫係統來說,疫苗就像一套仿真“模擬題”,使機體(ti) 通過預先演練,形成免疫記憶。當有真正的病毒入侵時,機體(ti) 就會(hui) 被喚起免疫記憶,識別並消滅它們(men) 。
當前,幾乎所有的疫苗都是通過對病毒進行“改頭換麵”獲得的。比如,用滅活或減活的病毒,或者具有抗原決(jue) 定簇的病毒蛋白,或能進入細胞製造抗原的核酸來觸發機體(ti) 的免疫反應。
疫苗的有效性與(yu) “模擬題”的仿真程度密切相關(guan) 。“那麽(me) ,免疫係統能否做一做‘真題’?我們(men) 想將活病毒直接裝配在材料上,製成疫苗,以期更有效地激活非特異性免疫。”唐睿康說。
但要實現這一設想存在兩(liang) 項挑戰:第一是安全性,病毒不能有絲(si) 毫泄漏;第二是有效性,這一路線是否真能有效激活免疫應答。為(wei) 此,聯合團隊花了5年多時間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的核心策略是用材料把病毒困住,不讓病毒自由遷移。“殼聚糖水凝膠通過靜電作用吸附病毒顆粒,能像牢籠一樣把病毒困住。”王曉雨介紹。
病毒進入身體(ti) 的第一目標是找到宿主細胞,免疫係統必須盡早識別並清除它們(men) ,讓機體(ti) 免於(yu) 感染。“這一過程好比警匪追逐,但時空上的錯位為(wei) 病毒逃逸提供了空間。”王曉雨說,Vax試圖扭轉這一時空格局,自帶牢籠,把病毒牢牢固定在材料內(nei) 部,招募免疫細胞“上門”,就地變成一座“免疫微工廠”。
動物實驗中展現出色保護力
在完成一係列概念性驗證和預實驗的基礎上,聯合團隊在P2實驗室開展了關(guan) 於(yu) 寨卡病毒的動物實驗。寨卡病毒是曾在巴西等國肆虐的一種較為(wei) 凶險的RNA病毒,至今沒有針對性的疫苗。
5年間,聯合團隊先後完成了對600多隻實驗小鼠的飼養(yang) 、接種、攻毒、觀察、解剖、檢驗與(yu) 分析。他們(men) 將寨卡病毒裝配到殼聚糖水凝膠中,並注射到小鼠的皮下。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博士生郝海斌介紹,接種了Vax的小鼠全部抵禦了寨卡病毒的攻擊,沒有發生一例感染,Vax展現了出色的保護力。
就像釣魚時打窩用的餌料可以吸引魚群咬鉤。殼聚糖水凝膠中的鈣納米顆粒可以起到高效的招募作用,幾天內(nei) ,大量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就會(hui) 聚集在Vax周圍。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Vax內(nei) 部的免疫細胞的表麵表達了更多的抗原識別受體(ti) ,抗原識別受體(ti) 能夠提高免疫細胞吞噬抗原的能力。
“這說明非特異性免疫的‘開關(guan) ’被打開了,免疫細胞達到了最佳工作狀態。”王曉雨說。在這座“免疫微工廠”裏,免疫細胞對病毒進行吞噬、降解、取樣,並將“樣本”呈遞給T細胞,改善了交叉呈遞。
Vax注入小鼠體(ti) 內(nei) 7天左右,淋巴細胞的生發中心產(chan) 生了針對病毒的特異性抗體(ti) 和B細胞。顯然,它們(men) 已經成功接收了免疫細胞報送的“敵情”。
在實驗中,郝海斌需要在小鼠的各個(ge) 髒器與(yu) 組織中搜尋病毒的核酸信息,確保沒有發生病毒泄漏。“各個(ge) 髒器都沒有病毒的蹤跡。28天後,注射部位Vax內(nei) 部的核酸信息也檢測不到了。”郝海斌說。
機體(ti) 的免疫是由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相互密切配合完成的。“經典的疫苗設計思路更關(guan) 注特異性免疫,也就是特異性抗體(ti) 的產(chan) 生。”王曉雨說,而Vax是在可控的微環境中調動非特異性免疫,也能“遠程”調節特異性免疫。
兩(liang) 道防線確保安全可控
“安全性是我們(men) 考慮的重中之重,病毒不允許有絲(si) 毫的泄漏。對於(yu) 疫苗來說,即使是99%的安全性也意味著100%的不安全。”唐睿康說。
王曉雨介紹,Vax的安全性是通過兩(liang) 道防線確保的。殼聚糖水凝膠的靜電作用能將病毒牢牢吸附,這是第一道防線;Vax啟動的非特異性免疫過程定點定位在材料內(nei) 部發生,病毒會(hui) 被就地清除、降解,這是第二道防線。
聯合團隊還開展了對於(yu) Vax安全性的極致檢驗:將Vax注射到乳鼠的顱腦內(nei) ,這是寨卡病毒最易感的組織。結果顯示,病毒仍然被控製在殼聚糖水凝膠內(nei) 部,沒有發生泄漏。
如今,生命科學領域已經產(chan) 生許多關(guan) 於(yu) 調控生命的研究與(yu) 方法,基於(yu) 對生命過程機製的深入理解,人類的調控手段已涵蓋小分子、大分子甚至超分子等尺度。但是對於(yu) 介觀尺度材料如何參與(yu) 生命的調控,人類還知之甚少。
此次研究表明,將材料與(yu) 病毒裝配,可在體(ti) 內(nei) 實現對免疫過程的調控。
“Vax可以看成是機體(ti) 內(nei) 的一個(ge) 額外‘器官’,它調控了生命的過程。”唐睿康說,希望Vax會(hui) 成為(wei) 一種通用的疫苗技術,隻要得到純化的病毒,就能批量生產(chan) 疫苗。(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