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調查研究應少些被動安排(金台潮聲)

發布時間:2023-04-04 14:01: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重視深入實際、了解實際。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ge) 基本功。”調查研究有學問,見功力。要做深做實調查研究,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調查研究的自主性,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實效。

  一名在部委工作的幹部講述了自己的調研經曆:到基層了解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情況,沿預定線路走馬觀花地看,隻見村村有產(chan) 業(ye) ,發展很喜人。後來不打招呼,直接和合作社成員深入長談,種植跟風、銷路不廣等問題才一一浮出水麵。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後一次的長談,完全“被安排”、被牽著走,這次調研就可能麵臨(lin) 失敗的危險,所了解的情況注了水、摻了糖,參考意義(yi) 大打折扣。“被安排”的調研值得警惕: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大部分時間卻花在走“經典路線”,看亮點成績上;座談會(hui) 開得很長,但說成效經驗多,談矛盾問題少;也進村入戶了,卻是層層陪同,群眾(zhong) 產(chan) 生距離感,難以暢所欲言……這樣的調研,結果也可想而知。

  開展調查研究,為(wei) 的是深入實際、了解實情、破解難題。典型經驗要總結,先行先試的經驗對於(yu) 解決(jue) 問題大有裨益;但發現問題也是題中應有之義(yi) ,隻有把實踐中的梗阻和障礙摸清楚,政策製定才更有現實針對性。報喜不報憂,隻聽“一”不聽“二”,問題被遮掩,調研就會(hui) 流於(yu) 淺表,甚至可能墮入形式主義(yi) 的陷阱。

  創造條件,鼓勵基層幹部群眾(zhong) 說真話、講實情,關(guan) 鍵看調研者傳(chuan) 遞出了怎樣的態度。靶子找得準不準,問得專(zhuan) 業(ye) 不專(zhuan) 業(ye) ,工作作風實不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被調研者的狀態,決(jue) 定著調研的成色。問題和實情就在那裏,辦法和路徑也在那裏,隻是由表及裏,追根溯源,要有科學方法,下一番功夫。

  群眾(zhong) 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奔著問題來的,是不是要真解決(jue) 問題、解決(jue) 真問題,看工作表現一清二楚,這就要求調研者下去之前就做足準備。選題必須緊扣現實工作需要,主題如果大而無當,調研不可能做深做實,既然無關(guan) 痛癢,便樂(le) 於(yu) “被安排”;案頭工作還要做充分,吃透與(yu) 主題相關(guan) 的中央精神、當地概況、典型問題,才能在實地及時校準方向,把握調查研究的主動權,否則就會(hui) “一山放過一山攔”,在各種訊息的包圍中迷失方向。

  要聽實話、察實情,還得多下真功夫、笨功夫。焦裕祿同誌在蘭(lan) 考時,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ge) 生產(chan) 大隊中的120多個(ge) 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麵對麵向群眾(zhong) 請教、同群眾(zhong) 商量。正是這種深入的調查研究,使他在較短時間內(nei) 基本掌握了內(nei) 澇、風沙、鹽堿的規律,實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確決(jue) 策。如今技術發達了,交通便利了,情況變化了,但實打實的作風不能變,必須一以貫之。多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多創造一些直麵群眾(zhong) 的場景,多用一些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等笨辦法,才能更加準確、全麵、深入地了解情況。

  帶著一顆真心,保持一顆虛心,主動些再主動些,貼近些再貼近些,才能真正抵達實情,找到辦法,從(cong) 而在一次次調研中練就擔當使命的寬肩膀和真本領。

  沈童睿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