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環境美 產業興(兩會後探落實·關注生態環境治理②)

發布時間:2023-04-04 14:01: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因水而興(xing) 的福建建寧縣,是全國首批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試點縣之一。近年來,當地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建設親(qin) 水工程等舉(ju) 措,推動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河道生態得以恢複,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位於(yu) 福建省西部的建寧縣,境內(nei) 河湖相挽、溪流交錯,閩江就從(cong) 這裏發端。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原先古老的水係生態已難以滿足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需要。

  2020年5月,建寧入選全國首批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試點縣。當地以此為(wei) 契機,推動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對全域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提升,恢複河道生態,改善人居環境,也帶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水係治理,保障生產(chan) 生活

  今年春天,家住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的雜交水稻製種戶陳金端,種田更方便了。

  楊林溪自北向南穿楓元村而過,將村裏的田地一分為(wei) 二。沿河20多畝(mu) 土地,是陳金端的製種田。4年前剛抽簽分到這片地時,陳金端叫苦不迭。“田地就挨著河,一旦大水淹過農(nong) 田,就是顆粒無收。”陳金端說。

  陳金端的苦惱不是個(ge) 例。建寧幾乎村村有河、戶戶靠水。縣水利局總工程師吳光為(wei) 在水利係統工作多年,每年春天都會(hui) 帶技術人員沿全縣主要河道挨個(ge) 檢查。“可基本都是這邊修修、那邊補補,水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根本解決(jue) 。”吳光為(wei) 說。

  一邊是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影響,另一邊,在當地不少村子,河道垃圾堆積、泥沙淤塞,與(yu) 美麗(li) 村莊的麵貌格格不入。吳光為(wei) 等人一直期盼著對水係進行一體(ti) 化治理,恢複河道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2020年5月,全國首批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試點縣獲批,為(wei) 建寧帶來契機。建寧將中央和地方共4.78億(yi) 元的資金全部用於(yu) 水係連通和水美鄉(xiang) 村建設。邀請專(zhuan) 業(ye) 設計團隊對全縣5條主幹河道係統梳理、全麵勘察後,縣水利局牽頭製定治理方案,根據方案開展水係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截汙控汙等,並建設親(qin) 水工程。在楊林溪,經過疏浚的河道暢通了,河流空間形態得到修複,行洪排澇功能明顯改善,農(nong) 村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3月底,正是製種播種期。陳金端早早將打田機開下了田。“就盼著早日把田翻出來,育好的秧苗就可以移到這片大田啦!”他說。

  沿河兩(liang) 岸,田在山水之間。結合水係治理,當地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一塊塊田地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通、路相連。

  水岸提升,美化人居環境

  傍晚時分,楊林溪兩(liang) 岸有不少村民、遊客散步,陳金端帶著兩(liang) 個(ge) 小孫子,也在其中。

  早在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工程建設之初,建寧縣便將環境綜合提升納入治理規劃——在河道整治基礎上配套建設沿河步道,栽種景觀樹木,並結合不同水係所在地特色,打造水清、河暢、景美的自然景觀。

  “水係連通和水美鄉(xiang) 村建設隻是一個(ge) 抓手,根本目標還是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寧縣水利局局長胡國興(xing) 說。

  沿著楊林溪順流而下,來到溪口鎮渠村村。渠村村,村如其名,一條水係繞村而過,家家戶戶推窗見綠、開門見渠。

  村裏房前屋後幹淨整潔,粉刷一新的房屋立麵、每兩(liang) 戶之間增設的垃圾桶,都讓這個(ge) 小村莊的印象分不斷提高。

  村民陳紅明家就在村口。“垃圾不見了、河水幹淨了,水美景觀帶建成後,更給村子增添了靈氣。”陳紅明說。

  在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基礎上,建寧通過實施以村莊清潔、水體(ti) 清澈、空氣清新、提升風貌、提升品質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三清雙提”行動,推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在實施過程中,由縣級層麵成立領導小組,統籌住建、生態環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等部門,推動資金向村一級傾(qing) 斜。

  陳紅明的庭院裏,就地取材的青磚砌成鏤空的圍牆,綠樹、花卉裝點著院子,別具美感。

  “更重要的是觀念和習(xi) 慣的轉變。”渠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萬(wan) 寶雄說,“以往一些人垃圾隨手扔,現在看到這麽(me) 美的風景,再也不會(hui) 亂(luan) 扔了,都知道愛護環境。”

  村莊幹淨了、變美了,村民精氣神也有改變。渠村村沿河修建的廣場,陳紅明常去散步。“現在沒事就去河邊散散步,在廣場上健健身,到農(nong) 家書(shu) 屋讀讀書(shu) ,生活美滿、精神富足。”陳紅明說。

  人水和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

  竹林幽深,踏著石板路來到一處農(nong) 家樂(le) 。中午時分,炊煙升騰。柴火灶的氤氳香氣中,老板林華笑著迎接客人:“水帶來了人氣,誰能想到原先的‘石頭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

  緊挨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濉溪鎮高峰村是個(ge) 搬遷村。“要產(chan) 業(ye) 沒產(chan) 業(ye) ,要文化沒文化。要發展,還得瞄準這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高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林長禮說,“過去,村子的好山好水隻能看,沒法親(qin) 近。”

  依托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高峰村疏通後的河道,一直連通至泰寧大金湖。河道兩(liang) 側(ce) ,沿河護岸、步道、景觀帶依次鋪就,棧道、木橋、庭廊立於(yu) 水上。

  一條水係,連通了沿岸好生態,也通向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借助生態水係,高峰村引進旅遊業(ye) 態,遊客看山、玩水、賞荷、漂流……村民也吃起了生態飯——種蓮子、栽果樹,發展生態綠色農(nong) 業(ye) ;做護漂工、開民宿、辦農(nong) 家樂(le) ……

  林華的農(nong) 家樂(le) 位置不算好找,卻周周都有預定。廚房灶台上擺著山上種的菜、小溪裏的魚。洗菜、燒火、端茶……林華一家人忙得不可開交。“客人來村裏,看中的就是這方好生態。”林華說,“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五六十桌客人。不光是我家,村裏5家農(nong) 家樂(le) ,節假日幾乎天天爆滿。”

  “原先不知名的高峰村,如今成了建寧人最愛去的地方之一。”林長禮感慨。

  同樣熱鬧的還有楓元村。3月底,村裏還有桃花盛放。這片廣袤田野,因水有了人氣——春有桃花夏有荷,秋有稻田冬有梅,四季美景靈動。河邊一列觀光小火車旁,遊客正排隊上車。坐在火車上,耳畔流水潺潺,盡享田園風光。

  本報記者 王崟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