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完成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目標仍任重道遠
核心閱讀
今年一季度氣象條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馬“兩(liang) 高”項目,部分企業(ye) 甚至違法排汙。但現在還在可控範圍內(nei) 。生態環境部有信心以更大的減排量來衝(chong) 抵經濟增量和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
□ 本報記者 張維
“天空變成了橙色。”“連呼吸都帶著土味。”“迷失在沙塵裏。”
3月19日至23日發生的強沙塵暴讓人印象深刻,而緊接著又一輪沙塵天氣再度來襲。4月1日至3日,新疆南部和東(dong) 部、內(nei) 蒙古西部、甘肅、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等地多沙塵天氣,新疆東(dong) 部和南部、內(nei) 蒙古西部的局部地區有沙塵暴。
“截至3月26日,沙塵導致全國優(you) 良天數比例損失了5.4個(ge) 百分點,重汙染天數比例增加了1.2個(ge) 百分點。”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坦言,今年一季度的空氣質量形勢確實是不容樂(le) 觀。
除了沙塵暴,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國陝西、河南等地發生的長達11天的跨年霾;隨著疫情後經濟的恢複,二三月份多地出現重汙染天氣……這些都意味著,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hui) 議提出的新的一年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將是一個(ge) 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目標。
沙塵大年 加強預測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信息,3月19日至23日發生的強沙塵暴,是今年以來強度最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影響了全國20個(ge) 省、區、市,北方各地PM2.5、PM10的濃度達到了嚴(yan) 重汙染,河北張家口PM10的峰值超過了9000微克/立方米。
受沙塵過程影響,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40個(ge) 城市出現了沙塵重度及以上的汙染,其中131個(ge) 城市出現嚴(yan) 重汙染,均為(wei) 5年來最多。
不過,一個(ge) 必須承認的事實是——21世紀以來,中國的沙塵天氣總體(ti) 上是逐漸減少的趨勢,高發期仍然集中在3月份至5月份。據了解,今年3月份以來沙塵過程較往年同期略偏多,較十年同期多了兩(liang) 次。尤其是3月19日至23日這次,氣象部門定級為(wei) 強沙塵暴(氣象部門根據能見度將沙塵暴分為(wei) 特強沙塵暴、強沙塵暴、沙塵暴、揚沙和浮塵五種級別)。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氣象部門的說法,沙塵的結束時間是以能見度來判斷的。但是從(cong) 生態環境部的監測來看,沙塵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時間卻更久。
劉炳江分析,今年3月份以來,沙塵天氣偏多的原因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下墊麵利於(yu) 沙塵活動。2022年蒙古國降水較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今年3月份以來蒙古國的南部和我國的西北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5至8攝氏度,尤其是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wei) 罕見的回暖天氣,這次回暖天氣導致凍土層沙土快速融化,同時沙源地基本無降水過程,地表無積雪覆蓋,大範圍的地表裸露,有利於(yu) 沙塵活動。
二是氣象條件有利於(yu) 沙塵傳(chuan) 輸。今年蒙古氣旋強度偏強、冷空氣活動較多,在冷空氣東(dong) 移南下過程中,強烈的大風,為(wei) 沙塵粒子的卷揚進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在高空西北氣流的作用下,大量沙塵粒子向下遊傳(chuan) 輸沉降,疊加內(nei) 蒙古本地的沙源,影響我國北方地區。
據科研人員統計,近十年來,蒙古國戈壁地帶一年中發生的沙塵暴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4倍。今年春季蒙古國南部至內(nei) 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氣旋階段性南下影響,利於(yu) 形成沙塵天氣過程。
“預計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十年同期偏多,今年是一個(ge) 沙塵的大年。”劉炳江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會(hui) 同氣象部門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預測到可能出現沙塵的時候,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公眾(zhong) 做好健康防護。
企業(ye) 違法 監管乏力
今年另外一件引發公眾(zhong) 對空氣質量關(guan) 注的大事,是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國發生的一次長達11天的跨年霾。
這一集中在陝西和河南等地的反常天氣,引起了生態環境部的高度重視。“我們(men) 啟動了重汙染應急預案,但是效果不理想,這不符合邏輯。‘事出反常必有妖’,這一次汙染過程,應對方麵有一些問題。”劉炳江說。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河北已經全部退出後十位,現在後十位中河南占四個(ge) ,陝西占三個(ge) 。
2月以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和副部長趙英民以“四不兩(liang) 直”方式分赴河南和陝西對企業(ye) 開展檢查。突擊檢查獲得了預期效果:檢查了13家企業(ye) ,發現存在大量不正常運行治汙設施、偷排偷放、生產(chan) 台賬弄虛作假、在線監測和手工監測造假等突出環境違法問題。並督促相關(guan) 省市開展調查,堅決(jue) 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wei) ,目前已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11人,相關(guan) 案件還在進一步處理中。
“企業(ye) 環境違法行為(wei) 頻發,充分暴露出來當前大氣汙染防治的短板弱項。”劉炳江說,部分企業(ye) 漠視法律,突破底線;部分地方治汙攻堅定力不夠,韌勁不足;部分地方生態環境監管流於(yu) 表麵,能力薄弱。
為(wei) 此,生態環境部將聚焦重點地區、重點時段,以點帶麵,幫懲結合,督促企業(ye) 扛起大氣治理的主體(ti) 責任。包括嚴(yan) 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wei) ,組織各地以案為(wei) 鑒進行警示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動真碰硬,以“零容忍”態度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wei) ,也忠告違法企業(ye) 要敬畏法律,若敢違法,必將受到懲罰;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指導各地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幫助企業(ye) 完善治汙設施,清理整治一批簡易低效治汙設施。
拐點未現 壓力仍大
今年經濟全麵恢複,汙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氣質量反彈壓力增大。
“今年一季度氣象條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馬‘兩(liang) 高’項目,部分企業(ye) 甚至違法排汙。但現在還是在可控範圍內(nei) 。”劉炳江說。
據了解,在今年生態環境部部長采用“四不兩(liang) 直”方式檢查以後,全國各地都在開展這方麵的行動。“企業(ye) 把所有治汙設施全部開足,會(hui) 有一部分減排量,另外針對一些低效的或者是無效的治汙設施,今年要開展更新行動,這也會(hui) 促進減排。在我們(men) 目前預測的經濟增長和減排量前提下,我們(men) 有信心把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劉炳江說。
“不過,最難把握的是氣象條件。”劉炳江解釋道,“一季度就超出我們(men) 的預期,而且預計今年秋冬季氣候形勢將從(cong) 拉尼娜向厄爾尼諾轉變,不利於(yu) 冷空氣活動和汙染擴散,這對抵消減排量有多少作用,現在還不敢說,有不確定性。但我們(men) 有信心以更大的減排量來衝(chong) 抵經濟增量和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
劉炳江說,當前影響人民群眾(zhong) 藍天獲得感的主要是重汙染天氣,所以黨(dang) 中央、國務院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同2013年相比,我國重汙染天數大幅減少,但現在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果還不夠穩固,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整體(ti) 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當遇到不利的氣象條件時,重汙染天氣仍然多發頻發,尤其是今年以來已經多次發生重汙染天氣過程。
去年11月,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出台了《重汙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要求嚴(yan) 控汙染物的排放增量,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退出重點行業(ye) 落後產(chan) 能;因地製宜強化攻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重點是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和布局;做好重汙染天氣的應對,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等能力建設;持續完善應急減排清單,推進重點行業(ye) 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加強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加強執法監管,嚴(yan) 格日常監管執法,同時調集全國環保係統優(you) 秀骨幹執法人員,在重點地區壓茬式開展強化監督幫扶。
“2025年全國基本消除重汙染天的目標是控製在1%以內(nei) ,由於(yu) 各地大氣汙染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控製目標有所不同,經濟快速增長、氣候異常、大規模焚燒秸稈和煙花爆竹高強度大範圍燃放等也存在不確定性,我們(men) 將以嚴(yan) 控增量、多減存量和精準科學應對重汙染過程的確定性,應對這些不確定性,努力實現目標。”劉炳江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