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江蘇昆山: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記
引子
劉地是個(ge) 老農(nong) 民,也是個(ge) 新農(nong) 民。說老,不是指年齡大,他才36歲,但初中畢業(ye) 後即隨父務農(nong) ,堪稱種田的老把式;說新,是說他不僅(jin) 會(hui) 種地,而且“慧種地”,被認定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新在哪?記者采訪他時,這位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鎮天福社區居民正巧接到一個(ge) 電話。
“劉經理,這兩(liang) 天可不可以插秧?”
“這兩(liang) 天氣溫偏低,秧苗容易受凍,再等幾天,到時我給大家發播種計劃。”與(yu) 合作社社員通完電話,劉地現場給記者展示新購置的農(nong) 用無人機:升空後飛得既快又穩,所行之處,農(nong) 藥均勻地噴灑在既定位置,飛行線路、噴灑劑量等在手機客戶端同步顯示。
作為(wei) 花橋鎮天福劉地農(nong)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劉地為(wei) 周邊近百戶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提供農(nong) 機服務,“我們(men) 靠專(zhuan) 業(ye) 吃飯,通過‘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等服務模式,去年完成作業(ye) 服務麵積超10萬(wan) 畝(mu) ,經營收入約400萬(wan) 元。”
像劉地這樣,以農(nong) 業(ye) 為(wei) 職業(ye) 、具有相應的專(zhuan) 業(ye) 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被稱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2017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就地培養(yang) 更多愛農(nong) 業(ye) 、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開展農(nong) 村創業(ye) 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
2012年8月,原農(nong) 業(ye) 部出台《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決(jue) 定在全國100個(ge) 縣(市、區)開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試點,昆山市位列其中。近年來,昆山逐步完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認定培育機製,探索出一條集教育培訓、跟蹤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金融信貸、社會(hui) 保障於(yu) 一體(ti) 的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特色之路。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育認定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1991名。2022年4月,中央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推介發布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優(you) 秀案例,昆山市的經驗做法榜上有名。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如何培育?如何跟蹤管理、服務?怎樣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近日,記者赴昆山調研。
建設隊伍
培養(yang) 造就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nong) 民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春耕時節,一場雨後,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氣息,天福劉地農(nong) 業(ye) 合作社社員韓金金正忙著插秧。隻見他打開手機客戶端,調試完相關(guan) 參數,無人插秧機便按指定路線開展作業(ye) ,插下的秧苗一行行分布整齊。
“自從(cong) 用上了無人插秧機,幹活不累,秧還插得好。”韓金金指著田裏的秧苗說,“合作社社員都用上了這樣的無人插秧機,農(nong) 業(ye) 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大大提升。”
“多虧(kui) 市裏這些年加強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培育,讓我們(men) 了解到這麽(me) 智能化的耕作方式。”劉地感慨,“小時候常聽父輩們(men) 講‘腳上泥多,田裏不愁’,光知道種地要吃苦出力,不懂得科技興(xing) 農(nong) 。”
過去,劉地家裏隻有幾台老式收割機、拖拉機,農(nong) 忙時幫人收運糧食。後來,他創辦了合作社,但農(nong) 機服務的範圍仍然有限,難以打開市場,“我們(men) 想購置新設備提升服務,可看著這些智能化農(nong) 機,心裏直打退堂鼓。”劉地說。
“我也沒少吃不懂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的虧(kui) 。”澱山湖鎮金家莊村村民朱興(xing) 林說。20多年前,他承包了30畝(mu) 水塘養(yang) 大閘蟹。買(mai) 蟹苗、種水草、喂飼料,一年沒少忙活,但由於(yu) 缺少專(zhuan) 業(ye) 的養(yang) 殖技術,他家養(yang) 的蟹個(ge) 頭不大,產(chan) 量也不高。
2016年夏天,當地出現連續10多天的高溫天氣,朱興(xing) 林家的不少螃蟹爬上水塘護坡。起初他沒太在意,沒多久,螃蟹大量死亡,當年幾乎絕產(chan) 。“後來才知道,養(yang) 蟹最怕高溫天氣,容易造成水草腐爛,導致水體(ti) 汙染。”朱興(xing) 林說。
類似的遭遇,周市鎮東(dong) 方村番茄種植戶潘明春也經曆過。前些年,他發現市場上銷售的一些小番茄好看又好吃,頗受消費者青睞,就買(mai) 種試種,結果種下的果子大麵積減產(chan) 。“我是按照大棚種大番茄的方法種小番茄,後來才知道,兩(liang) 者差別大,部分種植環節的管理方法很不一樣。”
“很多農(nong) 民有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熱情和意願,肯吃苦出力,但是缺技術、少經驗。”昆山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科技教育與(yu) 信息化科科長周謐說,“這種形勢下,需要培養(yang) 造就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nong) 民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16年1月,昆山市開始實施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認定管理辦法,探索建立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認定、培育、管理、服務機製。
“對於(yu) 以農(nong) 業(ye) 為(wei) 職業(ye) 、具有一定專(zhuan) 業(ye) 技能、主要工作時間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主要收入來自農(nong) 業(ye) 的現代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達到初中及以上學曆要求的,均可自願申報並予以認定。”昆山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薑鋒說,“通過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給予教育資助、創業(ye) 扶持、金融支持等激勵政策,讓有熱情、有意願的農(nong) 民有發展,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力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持續培育
政府出資支持農(nong) 民免費上大學,結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求開展專(zhuan) 項培訓
相比從(cong) 前,劉地的合作社如今大變樣。
“最重要的是經營理念變了。”劉地說,“過去我們(men) 隻在農(nong) 忙時節提供簡單的農(nong) 機服務,現在我們(men) 采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服務模式,為(wei) 農(nong) 戶提供包括日常田間管理、後期加工銷售等‘全托管’服務,一年四季無空閑,提高了合作社的經營效益。”
新理念,是劉地在課堂上學來的。2018年10月,他申報成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並通過認定,後來又報名參加了江蘇農(nong) 牧科技職業(ye) 學院的大專(zhuan) 班,係統學習(xi) 農(nong) 技服務、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等方麵的知識。“政府出資,學費全免,鼓勵我們(men)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上大學、長本事。”劉地說。
農(nong) 機設備也換了。走進劉地的合作社,各式各樣的新設備整齊擺放,可服務耕、種、管、收、加等各環節。“這些設備都是我們(men) 這幾年陸續購置的。大學課堂上講到不少新農(nong) 機的操作使用方法,我們(men) 課上學、課下練,現在合作社的社員都會(hui) 用。”劉地說。
免費上大學,讓巴城鎮聯民村村民鄒建星也長了不少見識。
“水草種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在江蘇農(nong) 牧科技職業(ye) 學院一堂養(yang) 殖課上,授課老師提問。
鄒建星答不上來,“原先水草都是隨意種植,這裏頭難道還有學問?”
“養(yang) 蟹先養(yang) 草,好草育好蟹。”老師解釋道,“水草中含有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物質,能為(wei) 螃蟹提供優(you) 質的食物來源,還能淨化水質,增加溶氧率。但要科學種植,保持合適的株距、行距,根據季節、溫度等調整種植種類,讓螃蟹有一個(ge) 好的生長環境。”
2016年6月,通過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認定的鄒建星報名參加江蘇農(nong) 牧科技職業(ye) 學院的大專(zhuan) 班。他按照課堂上教的方法栽種水草,養(yang) 的螃蟹產(chan) 量高、品質好,“課堂上講的,都是我們(men) 最需要、最貼合生產(chan) 實際的。”
近年來,昆山市與(yu) 多所農(nong) 業(ye) 大學、職業(ye) 院校合作開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由政府出資支持農(nong) 民免費上大學,幫助他們(men) 提升綜合素質和農(nong) 業(ye) 技能。“目前,昆山市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中,擁有大專(zhuan) 以上學曆的占比已提升至51.3%。”薑鋒介紹,“與(yu) 全日製教學不同,我們(men) 專(zhuan) 設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教學班,課程設置緊貼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踐需要,教學安排實行半農(nong) 半讀、農(nong) 學交替,側(ce) 重理論與(yu) 實踐結合,既有課堂教學,也有實踐觀摩、演練。”
2019年2月前往南京市高淳區一家螃蟹養(yang) 殖基地的實踐觀摩,讓鄒建星印象深刻。當地養(yang) 殖戶對水塘開展高標準改造,利用新材料修建新式護坡,防止螃蟹逃逸,在水下安裝溫度檢測儀(yi) 及可視化攝像頭。登錄手機客戶端,即可獲取水塘水溫、水質、溶氧率等多項參數,了解螃蟹生長狀況。
鄒建星邊參觀,邊聽基地養(yang) 殖戶傳(chuan) 授經驗:“水溫調節、餌料投放等不能隻憑經驗。養(yang) 殖要更加精細化,養(yang) 出的蟹的重量、品質才有保證。”
參觀後,鄒建星和基地建立長期聯係,請對方上門指導。後來,他有樣學樣,在澱山湖鎮流轉了300畝(mu) 水塘發展智慧養(yang) 殖,產(chan) 出的蟹個(ge) 大質優(you) 。“現在,我們(men) 家養(yang) 的蟹畝(mu) 產(chan) 量比前些年提升了約兩(liang) 成。”鄒建星說。
此外,昆山市還定期開展不同類型的專(zhuan) 項班,根據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需求組織培訓。
“你們(men) 能組織一些無人駕駛農(nong) 機方麵的培訓嗎?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合作社添了不少新設備,但利用率還不高。”去年6月,劉地向昆山市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指導站工作人員反映培訓訴求。指導站經過調研,發現不少農(nong) 機合作社都有類似需求,他們(men) 立即著手聯係,兩(liang) 個(ge) 月後便麵向有需要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開展了培訓。
培訓地點之一設在當地一家農(nong) 機生產(chan) 企業(ye) 。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技術人員現場演示無人插秧機操作,並講解其中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加裝原理、應用程序設置及操作技巧等。培訓結束後,劉地購買(mai) 服務,請企業(ye) 幫著改裝了自家合作社的幾台插秧機,“設置好程序後,機器按規劃路線自動行駛,誤差可以控製在1厘米以內(nei) ,作業(ye) 效率和質量大幅提高。”
“近些年,我們(men) 定期了解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生產(chan) 需求,平均每年開展約20個(ge) 班次的專(zhuan) 項培訓,幫助他們(men) 持續更新知識、提升技能。”昆山市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指導站站長孫權說。
服務管理
開展差異化跟蹤指導,建立健全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等級評定及動態管理機製
踩上去鬆鬆軟軟的草坪,不時有兔子鴨子跑來跑去,三五遊客倚靠著秋千、小轉椅,享受著田園春光。不遠處,200多畝(mu) 試驗田裏,前不久種下的小番茄、小辣椒、茄子等多種蔬菜已冒出嫩芽。
這裏是昆山市優(you) 來穀成科創中心,一家主要從(cong) 事果蔬種植批發的農(nong) 業(ye) 企業(ye) ,也是當地一家高素質農(nong) 民田間學校。2018年7月,潘明春申請認定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並成為(wei) 這所學校的常客。在這裏,他結識了江蘇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趙統敏。趙統敏手把手傳(chuan) 授潘明春小番茄種植技術,“授粉方式要從(cong) 原先大番茄種植的人工授粉變為(wei) 熊蜂授粉,大棚的溫度、濕度要保持穩定,注意控製肥料使用量……”
按照專(zhuan) 家教的方法,如今潘明春種出的小番茄口感甜、水分足。“有中果型的、小果型的,顏色有翠綠色的、橙黃色的……都是專(zhuan) 家推薦的品種,很受市場歡迎。”潘明春拿出照片向記者介紹。
“我們(men) 省農(nong) 科院新培育的果蔬品種,都會(hui) 拿到這裏試種。”趙統敏在一旁補充道,“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可以通過田間學校獲取技術,引進良種。我們(men) 可以獲取有關(guan) 種植情況的試驗數據,產(chan) 學研融合,都能獲益。”
近年來,昆山市加強與(yu) 農(nong) 業(ye) 企業(ye) 、科研院所合作,已建立10多家這樣的高素質農(nong) 民田間學校。“我們(men)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圍繞糧食種植、精品果蔬種植、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不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類型,每家田間學校突出特色,為(wei) 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開展差異化跟蹤指導。”薑鋒說。
跟蹤指導,既有技術培訓,也有政策激勵。這幾年,劉地合作社的設備更換了一遍,這既是他們(men) 善於(yu) 經營的結果,也得益於(yu) 市裏的扶持政策,“按規定,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領辦、新辦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符合農(nong) 機購置補貼條件的,在享受國家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還能優(you) 先享受市級補貼。”劉地說,“這幫我們(men) 緩解了資金壓力。”
去年5月,劉地還向銀行申請到200萬(wan) 元低息貸款。“政府設立了‘昆農(nong) 貸’資金池,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貸款提供風險擔保,讓我們(men) 融資更加便利。”劉地說,“此外,政府還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發放社會(hui) 保險補貼,讓我們(men) 增強了職業(ye) 認同,更加安心創業(ye) 。”
職業(ye) 認同,還源於(yu) 順暢的發展通道。2021年12月,因為(wei) 合作社效益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劉地被評為(wei) 高級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近年來,昆山市探索建立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初級、中級、高級分級認定製度。初級根據條件自主申報,認定後頒發證書(shu) 。中級、高級資格認定需要在取得初級資格的前提下,符合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3年以上、具備一定經營規模、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無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不良記錄等基本條件,經推薦、初評、審核後,由市裏組織專(zhuan) 家召開評審會(hui) 議,按相應評分指標進行認定。獲得中、高級資格認定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可優(you) 先推薦為(wei) 鄉(xiang) 土專(zhuan) 家或承擔市內(nei) 相關(guan) 項目。
既厚愛,也嚴(yan) 管。“去年,昆山市84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被取消資格。”孫權介紹,市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指導站每年組織開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證書(shu) 的複審,對所有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複審申報材料進行現場審閱和必要的核實取證,對存在違法行為(wei) 及不良信用記錄的、發生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事件的、不再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作的,取消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資格。
“通過建立健全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等級評定及動態管理機製,推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隊伍建設邁向高質量。”孫權說。
示範帶動
組建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鄉(xiang) 土專(zhuan) 家服務團、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協會(hui) ,形成“政策育人、人才興(xing) 業(ye) 、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機製
“我們(men) 有一些南粳46秧苗,免費提供,有需要的前來自提。”去年6月,水稻夏播剛結束,劉地的合作社還剩餘(yu) 部分秧苗,他把信息發給周邊經常合作的種植大戶、村民。
不一會(hui) 兒(er) ,拉苗的車輛便停滿了合作社前方的空地。劉地邊分發,邊向種植戶介紹水稻品種、栽種事項,“這是省農(nong) 科院選育的優(you) 質晚稻品種,特別適合我們(men) 這兒(er) 種植。種植時要多施有機肥,少施氮肥,特別是生長後期,要盡量不施氮肥……”
不隻分享種植經驗,劉地還與(yu) 周邊6家合作社開展“機具共享”“人員共享”“服務共享”合作,“我們(men) 幾家合作社的農(nong) 用機械可以共享使用,農(nong) 機手等人員統一調配。這樣做,既能實現資源的優(you) 化利用,又能推動抱團發展,實現降本增效。”
今年春節剛過,朱興(xing) 林就在自家蟹塘裏忙活起來,他承包的30畝(mu) 水塘緊挨著鄒建星的養(yang) 殖基地。“這兩(liang) 年,我家養(yang) 的蟹產(chan) 量持續提升,老鄒幫了大忙。”
鄒建星的指點,朱興(xing) 林記憶猶新:“伊樂(le) 藻、矮生苦草、輪葉黑藻等不同水草要配比種植”“高溫天氣要多換水,保證水體(ti) 幹淨”……去年夏天,當地出現連續10多天的高溫天氣,朱興(xing) 林等周邊養(yang) 殖戶按照鄒建星給出的方法做好預案,未發生大規模減產(chan) ,實現了穩產(chan) 增收。
“認定培育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一個(ge) 重要的目的在於(yu) 引導他們(men) 發揮好示範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創業(ye) 增收。”薑鋒介紹,近年來,昆山市組建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鄉(xiang) 土專(zhuan) 家服務團,成立市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協會(hui) ,充分發揮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示範作用,帶動培育一批高素質農(nong) 民發展創業(ye) ,形成“政策育人、人才興(xing) 業(ye) 、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機製。
“在糧食種植、果蔬種植、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多個(ge) 領域,我們(men) 都有定點結對的合作社、農(nong) 戶,幫助他們(men) 提升技術、科學管理、培育品牌、拓展市場。”作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鄉(xiang) 土專(zhuan) 家服務團成員的鄒建星說。
過去,朱興(xing) 林養(yang) 殖的螃蟹品質不高,賣價(jia) 低,利潤薄。如今,他按照鄒建星傳(chuan) 授的方法,一方麵改進養(yang) 殖技術,提升螃蟹品質,一方麵精選個(ge) 大肉肥的優(you) 質蟹,進行禮盒包裝,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去年我們(men) 每畝(mu) 水塘的養(yang) 殖淨利潤達到2700元,比先前提高了約500元。”朱興(xing) 林說。
2018年11月,昆山市創立“昆味到”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昆味到”線上銷售平台,旨在整合全市農(nong) 業(ye) 資源,培育全品類、全產(chan) 業(ye) 鏈農(nong) 產(chan) 品大品牌,改變過去農(nong) 產(chan) 品包裝簡單、缺乏品牌運作、產(chan) 品附加值低等問題。
“市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協會(hui) 參與(yu) ‘昆味到’品牌的合作推廣。”兼任協會(hui) 副會(hui) 長的鄒建星介紹,協會(hui) 精選本地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嚴(yan) 格準入標準,並從(cong) 生產(chan) 、加工、儲(chu) 運、銷售等各環節進行規範管理,培育出澱山湖黃桃、昆山麻鴨等百餘(yu) 種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截至目前,累計授權116家昆山本地優(you) 秀農(nong) 業(ye) 企業(ye) 及個(ge) 體(ti) 農(nong) 戶使用‘昆味到’公用品牌,線上平台上架商品200餘(yu) 種。”
“市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協會(hui) 幫著我們(men) 改進種植方法,減施農(nong) 藥、化肥,提升梨的品質,還幫我們(men) 拓寬銷售渠道。”這兩(liang) 年,張浦鎮七橋村村民胥寶愛將自家生產(chan) 基地種植的一部分梨放到“昆味到”平台上銷售,“過去好梨賣不上價(jia) ,現在作為(wei) ‘昆味到’品牌旗下農(nong) 產(chan) 品,一斤能賣12元左右,比過去提升了一倍,銷量也漲了,去年線上賣了5500多斤,產(chan) 品供不應求。”
“我們(men) 養(yang) 的螃蟹能不能納入‘昆味到’品牌?”“我們(men) 種的稻米化肥農(nong) 藥用得少,能不能也納入進去?”……為(wei) 繼續擴大“昆味到”品牌合作,這幾天,鄒建星來到幾家種養(yang) 基地考察,農(nong) 戶們(men) 急切地問他。
“大夥(huo) 兒(er) 放心,隻要品質過硬,我們(men) 歡迎每一家農(nong) 戶的農(nong) 產(chan) 品上線‘昆味到’。”鄒建星爽快地答道。
記者跟隨鄒建星走訪幾家種養(yang) 基地時,不時可見農(nong) 用無人機盤旋升空,農(nong) 用機械在田間“嗡嗡”作業(ye) ,春耕的忙碌景象隨處可見,豐(feng) 收的序章開啟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