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網紅“背二哥”:向茶馬古道走去

發布時間:2023-04-10 11:2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雅安4月9日電 題:網紅“背二哥”:向茶馬古道走去

  記者 王鵬

  穿著草鞋,戴著草帽,背著幾十斤重的茶包,手上拄一根鐵製“墩拐子”,或走在崇山峻嶺之間,或頂著風雪步履蹣跚……近年來,四川茶農(nong) 朱恒彬化身茶馬古道上的“背二哥”,在網上火了。

  朱恒彬所在的雅安市滎經縣,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重要節點。曆史上,產(chan) 自雅安的藏茶從(cong) 這裏出發,沿著山巒河穀中的小徑,送達康定,再運至西藏。因雅安至康定道路濕滑艱險,牛馬行走不便,這段運輸不得不依靠人力。那些在古道上背著上百斤茶葉謀生的背夫們(men) ,被當地人稱為(wei) “背二哥”。

  朱恒彬今年51歲,早年是一位“跑山人”,專(zhuan) 門在雅安當地山裏尋找、收購中藥材。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發現滎經縣毛豆壩村海拔1200米的觀山上,許多老茶樹疏於(yu) 管理,於(yu) 是決(jue) 定承包,從(cong) 此走上了“茶路”。

  地處北緯30度的雅安,年均降雨超200天,茶山終日雲(yun) 遮霧繞。2013年,經過拜師學藝,朱恒彬正式開始製作生態茶,但銷量並不佳。壓力大時,他選擇“在山裏走走”,就這樣與(yu) 茶馬古道相遇。

  位於(yu) 滎經縣境內(nei) 的大相嶺茶馬古道,是川藏茶馬古道迄今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這段始於(yu) 唐代、於(yu) 上世紀50年代隨著川藏公路通車而荒廢的古道,石板路上甚至有“背二哥”們(men) 經年累月用“墩拐子”杵出的“拐子窩”。

  “那時候壓力大,我就走古道,次數多了,沿途了解到很多‘背二哥’的故事。”4月上旬,坐在自家小院裏,朱恒彬向中新網記者講述自己沿途所遇所感。“那時候‘背二哥’都是很苦的人,為(wei) 了生計不得不挑戰人類身體(ti) 極限,練就了驚人的韌性和耐力。”

  “一個(ge) 茶包17斤左右,力氣大的能背十幾個(ge) ,一般人隻能背幾個(ge) ,最少也有上百斤重。”朱恒彬說,雅安到康定的古道,海拔從(cong) 600米上升到4000米,山勢險峻,河流湍急,天氣多變。“背二哥”們(men) 越過大相嶺,蹚過激流,背負茶包翻過兩(liang) 百多公裏山路,全程需20天左右。路上,他們(men) 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因為(wei) 負荷重,累時便靠這根拐杖支撐背上的茶包。

  2020年開始,隨著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朱恒彬決(jue) 定不再隻是像以前一樣“簡單地走一段”,而是孤身一人重走滎經到康定的全程古道,甚至裝扮也跟曆史上的“背二哥”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背上的茶包僅(jin) 有幾十斤重。

  這次重走,朱恒彬花了四個(ge) 多月時間。他沿途拍下自己的視頻,上傳(chuan) 至短視頻平台,取名“背二哥”,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網友。尤其是一條背著茶包在雪山上攀爬的視頻,累計播發超百萬(wan) 次。評論裏,有人質疑他炒作,有人為(wei) 他的毅力點讚。

  在朱恒彬看來,網友的評論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路上得到了什麽(me) ”。一步一步負重走完古道,他對那段曆史了解更深了。

  “200多公裏的古道,是‘背二哥’們(men) 的謀生之路,其實也充滿了痛苦。”朱恒彬曾在路上遇到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他的父親(qin) 在這條路上背了一輩子茶葉,“年輕時路上遇到土匪,兩(liang) 隻眼睛受傷(shang) ,瞎了,但一家人要生活,他隻能在別人的牽引下,繼續背著茶葉走古道。”

  在他最火的一條視頻裏,他穿戴上“背二哥”的行頭,向網友介紹各種工具的用途,“這是拐子,走路的時候撐著身體(ti) ,歇氣的時候拿到後麵撐著就歇了。這個(ge) 叫汗刮子,是刮汗用的。拴汗刮子的繩子叫千斤繩,它是把握平衡的……”

  有網友在這條視頻下評論:“背二哥說得非常到位。”他回複道:“老祖宗的智慧,千年不褪色。”

  朱恒彬說,重走之後,自己終於(yu) 認識到茶馬古道不僅(jin) 是一條曆史文化古道,更是老祖宗留給子孫後代的“人生之路”。他希望網友對他的關(guan) 注不要停留在獵奇,要去了解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曆史,從(cong) 而腳踏實地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因此,他也決(jue) 定未來繼續重走古道,把還沒探索清楚的道路探索清楚,並采集坐標,做成路線圖分享出來。這個(ge) 決(jue) 定背後,是一種莫名的使命感——他認為(wei) 自己走上茶路是命運的安排,其中一個(ge) 原因是,“走了這麽(me) 多趟從(cong) 沒受過傷(shang) ,像被護佑著”。

  清明已過,雅安當地明前茶的采摘已告一段落。不過,朱恒彬往往要到穀雨後才開始采茶、製茶。眼下,他正為(wei) 今年製茶做準備。與(yu) 記者聊了大半晌後,他收拾好行囊,向海拔1200米的茶山深處走去。(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