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去遠行、去東方、去壯遊——重走山陰故水道

發布時間:2023-04-10 16:2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去遠行、去東(dong) 方、去壯遊——

  重走山陰故水道(遺產(chan) 小道·國家文化公園)

  本報記者 齊 欣

  日前,本報記者對浙東(dong) 運河、“浙東(dong) 唐詩之路”的保護和融合進展進行了調研體(ti) 驗。

  2008年,浙東(dong) 運河成為(wei) 正在申遺的“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feng) 富了大運河漕運功能體(ti) 係,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大陸上曆史悠久的陸路與(yu) 海上交往的關(guan) 鍵性實證。近年來,“浙東(dong) 唐詩之路”也疊加到浙東(dong) 運河上,同樣形象地描述了運河遺產(chan) 地精神,更賦予這段線路以鮮明的“東(dong) 方”色彩。

  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今日的航道已遠離了史跡。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延伸到錢塘江北岸龍山閘。那時,標號為(wei) “330100-A079”的大運河遺產(chan) 區界樁孤零零地立在車輛呼嘯而過的路邊,毫不起眼;而現在,這一帶已建起大片的公園,逐漸與(yu) 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景區連接起來。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也就成為(wei) 了這裏眾(zhong) 多“網紅”景點中的一個(ge) 小眾(zhong) 、專(zhuan) 業(ye) 打卡點。

  跨過錢塘江,南岸就進入到文化遺產(chan) 意義(yi) 上的浙東(dong) 運河範圍。南、北一起看,錢塘江連接了南北漕運,也使遙遠內(nei) 陸通江達海。浙東(dong) 運河一開始並不在關(guan) 注申遺的公眾(zhong) 視野中,被納入到“大運河”提名地的時間較遲,甚至晚於(yu) 幾乎都淹埋於(yu) 泥沙之下的“隋唐大運河”。2006年迎春花開的季節,我到了杭州,和當地“運河綜保委”的同誌一起去浙江大學邀請著名的曆史地理學者陳橋驛老先生,加入將在5月舉(ju) 行的“京杭大運河保護與(yu) 申遺”考察。這次規模宏大、深入現場、打開眼界的調研活動,也是圍繞著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進行的一次專(zhuan) 家大匯聚和思想大交流。那時老先生已83歲,考察京杭大運河期間,留給人們(men) 的深刻印象是逢人便反複提及“浙東(dong) 運河”,發言的題目即為(wei) 《南北大運河》。現在,我一到紹興(xing) 或寧波,就不禁回憶、感慨一番當年陳橋驛等專(zhuan) 家學者如何推講“浙東(dong) 運河”;每近紹興(xing) 的倉(cang) 橋直街,就會(hui) 拐進去看一眼為(wei) 紀念他建立的史料陳列館。

  2008年11月,浙東(dong) 運河成為(wei) 正在申遺的“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漕運工程體(ti) 係,也從(cong) 更大空間範圍內(nei) ,將“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連接起來。這時的浙東(dong) 運河,不僅(jin) 是古代中外物質交流的運道,也代表著文明交流的重要線路。

  至此,全社會(hui) 對浙東(dong) 運河的認知,就完成了第一次提升與(yu) 轉變。

  疊加的意境

  中國學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浙東(dong) 唐詩之路”的概念。在大運河申遺、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前後,“浙東(dong) 運河”與(yu) “浙東(dong) 唐詩之路”仍是相互關(guan) 聯但並行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領域。運河成為(wei) 詩路重要載體(ti) ,提供體(ti) 驗路徑;曆史積澱的文學成就與(yu) 人文精神,則為(wei) 運河增添價(jia) 值支撐。在此期間,世界遺產(chan) 中的“文化線路”理念開始活躍發展起來。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第十六屆大會(hui) 上通過了《關(guan) 於(yu) 文化線路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憲章》,也促使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關(guan) 注文化線路對當代社會(hui) 帶來的影響。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逐漸鋪開,浙江意識到了“詩路”顯現的獨特與(yu) 良機。2019年10月1日,《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印發。於(yu) 是,同樣是文化線路、同樣的地理走向和交疊發展曆程,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與(yu) “浙東(dong) 唐詩之路”中的主線、支線就有相當長的一段,重合疊加在一起。

  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疊加”?從(cong) 當代與(yu) 曆史並存的景觀中,選取哪些辨識先人的意境?

  “從(cong) 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這是東(dong) 晉時的書(shu) 法家王獻之對浙東(dong) 風貌的評價(jia) 。至今我在沿岸遇到的許多人,還能把這段文字掛在嘴邊。但緊接著,王獻之還補上一句:“若秋冬之際,尤難為(wei) 懷。”我很好奇:這裏的秋冬景觀有何不同?於(yu) 是就刻意等候。2022年11月,我再次來到紹興(xing) ,重走了浙東(dong) 運河中的山陰故水道。

  當年第一次啟程去看浙東(dong) 運河前,陳橋驛老先生撕下手邊的一片紙,寫(xie) 了一張“路條”,讓我去找紹興(xing) 市水利局的邱誌榮。他專(zhuan) 攻水利史尤以關(guan) 注山會(hui) 平原和禹跡文化見長,當時正在埋頭撰寫(xie) 大部頭的《浙東(dong) 運河史》。從(cong) 那時起,我了解浙東(dong) 運河的前世今生,總是習(xi) 慣多多依賴邱誌榮提供的研究成果並一起進行實地勘察。

  邱誌榮帶著我從(cong) 水路出發。沿大運河遺產(chan) 河道從(cong) 紹興(xing) 西環城河經迎恩門出城東(dong) 的都泗門,開始進入曆史上的山陰故水道。這條河道始於(yu) 春秋,是最早修建的浙東(dong) 運河人工水道,也成為(wei) 領略浙東(dong) 運河與(yu) “浙東(dong) 唐詩之路”意境疊加的可信、可行路段。

  浙東(dong) 運河屢被讚為(wei) “古代科技寶庫”。從(cong) 文化遺產(chan) 的視角去體(ti) 驗,人們(men) 會(hui) 關(guan) 注前人在河道選址上的智慧、過船技術的成就以及在應對水患、蓄放或平衡水量等水利措施上的奇妙方法。山陰故水道穿過箬簣山北麓,緊貼東(dong) 湖石宕遺址。山會(hui) 平原曆史上營建聚落、交通運輸乃至興(xing) 建海塘和園林,無不帶有“石”的印記。在浙東(dong) 運河邊行走,可以隨時看到條石砌就的纖道、石橋;石板路上,也能遇到規模不一的石亭驛站,石柱上多刻有描述遠行、耕讀的楹聯。采石形成石宕,人工雕鑿形成陡壁深潭,獨特的景觀已存留上千年。“紹興(xing) 石宕是古運河一部分。”邱誌榮也是紹興(xing) 鑒湖研究會(hui) 會(hui) 長。他認為(wei) 在運河邊采石早在越國時期就已出現。所以石宕景觀和石文化貫穿於(yu) 兩(liang) 晉、唐宋的詩路最繁盛時期。文化遺產(chan) 規劃專(zhuan) 家考證後認為(wei) :紹興(xing) 城內(nei) 外仍遍布留存的古石橋。不僅(jin) 工藝達到了當時的技術高峰,而且類型多樣,普遍具有“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特征,成為(wei) 越文化和東(dong) 方特有文化景致的重要組成。

  紹興(xing) 境內(nei) 的許多運河已失去原有功能。我在山陰故水道上難得遇到船隻過往,處處可見午後垂釣的漁翁和忙於(yu) 在水田中采摘的農(nong) 人。船兒(er) 駛過,湧浪劃破靜寂的水麵,驚起群群水鳥,漣漪一直延入遠遠的湖蕩。越向東(dong) 走,見到的圩田和纖道舊跡就越多。現在的兩(liang) 岸,生態濕地得到重點保護並開發為(wei) 公園。和石宕一樣,那些江南水鄉(xiang) 的生態環境和具有山會(hui) 平原地域特點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景觀,自古就有並持續演化至今。

  與(yu) 體(ti) 驗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遺存、水工科技成就有所不同,“浙東(dong) 唐詩之路”更需要展現人在自然山光水色中的行為(wei) 方式和心路曆程。在山陰故水道上行舟,湖水、群山、山水相映的田園景色,都是詩路的構成要素和闡釋情境。秋冬時如逢夕陽西下時分,就有助於(yu) 理解古人“尤難為(wei) 懷”的心念——冬日的晴空比雨季清朗通透。從(cong) 清晨開始,水霧就會(hui) 呈現更豐(feng) 富的層次,光影效果常在瞬息間變幻塑造著山林的模樣。待到夕陽金色的光芒映照著起伏層疊的山巒時,鳥兒(er) 開始歸巢,鳥鳴在曠野和竹林中形成遠近啾啾婉轉的交響。浙東(dong) 自古就以富庶與(yu) 山水名噪天下。即便不是文人墨客,人們(men) 穿行在富饒的田原上和大自然懷抱中,感受連綿不絕、交相輝映的景觀時,俯仰天地、感悟人生的心境油然而生。這種人文精神代代積澱,又促進了中國山水詩、中國書(shu) 法藝術、佛教與(yu) 道教文化以及士族文化和大禹史跡傳(chuan) 說都在浙東(dong) 得以醞釀和興(xing) 盛。

  當代人如何想

  “浙東(dong) 唐詩之路”從(cong) 錢塘江南岸經紹興(xing) 城區抵達曹娥江的水路路線,幾乎都可納入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地的範疇。在曹娥江邊,山陰故水道告一段落,“浙東(dong) 唐詩之路”主線拐了個(ge) 彎,向南進入東(dong) 山地帶。

  東(dong) 山位於(yu) 紹興(xing) 市上虞區上浦鎮。周邊的青瓷和水磨年糕都很有名。我到那裏時,氣溫低,原料足,上虞年糕進入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季節。據說當地人專(zhuan) 用“泥鰍粳米”,還要取水質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常引得浙東(dong) 運河的體(ti) 驗者也會(hui) 拐個(ge) 彎,慕名前來。

  但與(yu) 青瓷不同,“年糕”曆史遠不能前溯千年,所以並未在我列出的運河與(yu) 詩路疊加體(ti) 驗要素清單中出現。浙東(dong) 曆史上,東(dong) 山遍布東(dong) 晉時謝安、王羲之、謝靈運等文人雅居足跡;後人又在詩路上來來往往,這裏也成為(wei) 詩路上一處重要驛站。東(dong) 山位於(yu) 自運河沿岸豐(feng) 富的人文景觀過渡到自然山水風貌的結合部,山林山水秀麗(li) 靜謐,田野生態悠閑旖旎,呈現出更近詩意也更貼近“東(dong) 方”的審美特色——吸引我的,是當代人對曆史文化的認知和具有的人文情懷。

  邱誌榮引我去見了楊言榮。他說著典型的浙東(dong) 普通話,嗓門大,待人熱情、真誠,體(ti) 力充沛,絲(si) 毫看不出已經75歲了。

  “我就是一個(ge) 上虞人,很普通的本地人。”我一讓他評價(jia) 他自己,他就總是重複這句話。

  楊言榮18歲開始創業(ye) 。這確實符合浙東(dong) 人的特點。他26歲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立的春暉集團是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ye) 。

  “產(chan) 品水平有多高?”

  “‘神舟’飛船上,有我們(men) 自行研發的元件。”他談及自己的企業(ye) 時,話不多,但很自豪。

  那天聊了許久。我們(men) 彼此談到了自己經曆的人生;但反複切磋的,還是楊言榮提出的“擔當精神”。

  “托跡山水得真趣,放懷天外極大觀”。謝安祠前留下這樣的一副楹聯。“每當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常來東(dong) 山走一走,到謝安墓前看一看。”東(dong) 山的人文曆史深深影響了楊言榮:“在好的時候韜光養(yang) 晦,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那就一定挺身而出——東(dong) 山文化的核心就是擔當精神。這和現代企業(ye) 經營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men) 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楊言榮說:“我們(men) 浙江的民營企業(ye) 家,都有這樣的擔當精神。”

  70歲從(cong) 企業(ye) 卸任後,楊言榮最終還是未曾“遠離”浙東(dong) 山水和東(dong) 山文化。他在東(dong) 山謀劃文旅產(chan) 業(ye) 布局,致力於(yu) 再現謝靈運筆下的詩意家園,希望能夠創立一個(ge) 具有東(dong) 方美學、體(ti) 現東(dong) 方待客之道和傳(chuan) 統地方文化的國際化度假品牌。

  東(dong) 山隻是浙東(dong) 運河遺產(chan) 區、“浙東(dong) 唐詩之路”沿線的一個(ge) 小節點,但又是全線當代人文精神和進取態度的縮影。《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中就尤其鼓勵:“要繼承弘揚曆代先哲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因勢利導、敬業(ye) 治水,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兼容並蓄、經世致用,憂國憂民、為(wei) 民請命等寶貴精神文化遺產(chan) 。”以此提升公眾(zhong) 文化認知水平,塑造時代人文品格。

  “感謝東(dong) 山的見麵,這是一段我非常難忘的暢快時光。”踏上歸途時,我依然沉浸於(yu) 浙東(dong) 唐詩之路上的這次交流中,隨手給楊言榮發了條微信。

  “非常開心,我無保留地向你說了我的心裏話,就是把家鄉(xiang) 文化傳(chuan) 出去。”楊言榮這樣回複說。

  “今天我們(men) 的暢敘,讓我感覺到夢想能夠實現”。他的後一條微信顯得信心十足。

  去遠行、去東(dong) 方、去壯遊

  將大運河與(yu) “浙東(dong) 唐詩之路”疊加在一起,將文化遺產(chan) 和詩路體(ti) 驗的要素和目標結合在一起,將古人的意境情懷與(yu) 當代的人文傳(chuan) 承並列在一起,“新”在哪裏?

  在當年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文本中,對於(yu) OUV價(jia) 值第(i)項是這樣描述的:“中國大運河以其世所罕見的時間與(yu) 空間尺度,證明了人類的智慧、決(jue) 心與(yu) 勇氣。”大運河天生就是去遠方、去感受不同文明智慧的平台。“浙東(dong) 唐詩之路”疊加之後,產(chan) 生了“1+1>2”的機會(hui) ,不僅(jin) 凸顯了壯遊的行為(wei) 模式,強化了研學、遠行者心中陶冶、追崇的家國情懷、理想尊嚴(yan) 以及看待人與(yu) 自然的精神境界,也以中國傳(chuan) 統美學思想和審美經驗,為(wei) 自然景觀不斷增添新的人文價(jia) 值,從(cong) 而為(wei) 世界各地的壯遊者展現了獨特、鮮明的“東(dong) 方”。

  2019年9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通過了《紹興(xing) 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其中規定了一項有指導意義(yi) 的原則:除大運河遺產(chan) 外,沿線具有保護價(jia) 值的運河聚落遺產(chan) 、運河水利工程與(yu) 航運設施遺產(chan) 、文物遺存以及運河生態與(yu) 景觀環境等大運河其他遺產(chan) 要素,也可依照本條例予以保護。

  “去遠行、去東(dong) 方、去壯遊”期待包含的體(ti) 驗要素則更寬、更廣:不僅(jin) 有文化景觀和自然風貌,也含括了詩詞、書(shu) 法繪畫、戲曲音樂(le) 、中醫藥、陶瓷與(yu) 茶葉、絲(si) 綢與(yu) 服飾甚至當地的水與(yu) 酒——這帶來景觀層級和格局的變化,在我們(men) 日常熟悉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中,增添了新的“文態空間”。實現這些目標,意味著我們(men) 從(cong) 重視遺產(chan) 價(jia) 值提取過渡到關(guan) 注價(jia) 值的闡釋,關(guan) 注闡釋的視野、方法與(yu) 效果。這也意味著,全社會(hui) 對浙東(dong) 運河的認知,正在經曆一次新的提升與(yu) 轉變。

  鏈 接

  浙東(dong) 運河杭州蕭山-紹興(xing) 段

  世界遺產(chan) 概念下的“浙東(dong) 運河杭州蕭山-紹興(xing) 段”包括如今的西興(xing) 運河、紹興(xing) 城內(nei) 運河、紹興(xing) 護城河、山陰故水道等河段,西起杭州西興(xing) 的錢塘江邊,東(dong) 至上虞縣東(dong) 關(guan) 鎮娥江邊,全長約90千米。(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